熊瑛子
廣州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當今,社會經濟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視覺語言的廣泛應用促使圖形設計成為當今設計領域中不可替代的一種表達方式,逐漸普及到平面、三維等設計的各個領域。創意思維是圖形設計的靈魂,是運用圖形語言與藝術媒介對思維、想法進行創造性描述的能力,引導人們從新的角度去發現事物不同的面貌與空間,思考和表達出不同的看法。創意思維能將轉瞬即逝的靈感發展為成熟的構思,是創作者的感受能力、藝術天賦、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所培養出來的綜合能力。荷蘭藝術家Maritz Cornelius Escher(毛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作品中所展現的這種強大的創意能力至今也無人能及,他的作品魔幻、個性,風趣、多元,在神奇、荒誕的意境中包含著嚴謹的邏輯因素和精確的數學計算。他自成一格的藝術風格似乎很難被歸入某個藝術流派,也許是因為其作品具有雙重屬性——既有繪畫的深厚底蘊又兼具圖形設計的獨特創意。其作品中的創意思維和藝術表現手法,開拓了全新的視覺設計語言,啟發和影響著當代視覺設計。
1898年Maritz Cornelius Escher (毛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出生于荷蘭北部的雷奧瓦市,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穩定的家庭經濟支持為埃舍爾能夠專注于藝術創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中學畢業之后,埃舍爾進入哈倫市建筑與工藝美術學校主修版畫,在導師薩繆爾·杰蘇倫·梅斯奎塔的悉心指導下,埃舍爾潛心鉆研版畫創作,他的作品技巧成熟并且呈現出一種冷靜、睿智之美。埃舍爾非常熱愛大自然和旅游,曾多次旅居于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瑞士等地。在此期間,他受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遺跡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影響,了解到各種不同民族文化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對神廟和清真寺中裝飾紋樣的臨摹和研究,為他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開拓多元化的藝術思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埃舍爾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把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的畫家,雖然感受不到他作品里的感性與激情,卻能看到理性、嚴謹、科學的一面。科學與藝術這兩個不同的領域,在埃舍爾的畫面里完美地統一起來了。如果把埃舍爾歸在版畫家一類,但他只是借助版畫的形式傳達創意理念和科學知識,似乎版畫只是其表達科學理解的直觀工具,他的作品經常被拿去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如果把埃舍爾歸為科學家一類,而他的科學知識和理念又是運用視覺藝術語言傳達出來。雖然埃舍爾的部分作品在創作題材、表現手法和畫面效果上有著超現實主義的影子。但他的畫面里并沒有超現實主義作品中那些晦澀難懂的意識流產物,其作品是理性思維的結晶,有著嚴謹的邏輯性。研究埃舍爾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用神秘、荒誕的創意構思讓讀者產生疑問,又隱晦、巧妙地把答案藏于畫面,引導讀者尋找答案,最終悟出道理。雖然這種特立獨行的藝術表現方式在二十世紀西方的藝術主流中不被容納,但他的作品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值得藝術家和科學家們反復地推敲與揣摩。
1.聯想與想象。
一切的藝術創造行為都離不開聯想和想象。聯想是把看似沒有關聯的幾個因素通過中間因素聯系起來,有的是從外形上、有的是從意義上進行比較,從中找出一些內在的聯系。運用聯想思維把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所表現出來的價值是高于組合結果的。像埃舍爾創作的《天與水》、《太陽與月亮》、《八個頭像》就是運用聯想思維把多個元素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巧妙地融合起來。聯想和想象又是密不可分的。想象則是比聯想更為復雜的一種思維,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經過加工,創造出新的形象。從埃舍爾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他那卓越的想象力。其著名的作品《天與水》充滿著神秘的氛圍和精心的設計,采用圖與底的置換手法把天空、帆船、魚兒、大海巧妙地聯系起來,畫面從上往下的形態漸變過程也是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帆船自上而下逐漸變成了大海,魚兒則由下往上逐漸變成了天空,有一種無限延伸的韻律感,讓讀者體會到大自然中潛在的交替與循環、變化與統一。兩組形態的變化清晰明確、過渡自然,經得起推敲,這需要具備特別強的聯想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藝術創作的思維過程本就是通過聯想收集素材,找到不同素材之間的聯系,對素材進行解構,分析哪些是保留特征的基本元素,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可塑性元素。在保持原形的可辨識性基礎上,發揮想象力進行改造、整合,創造出新的形象和內容。埃舍爾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將藝術創造力呈現最大程度的發揮。
2.圖底置換。
圖與底的置換是一種運用移動轉換的觀察方式將正形與負形互為背景的表現手法,中國“太極圖”中的一黑一白也是運用了這種“陰陽互補”的形式 ,圖與底的置換可以達到“一形多義”、“一舉多得”的視覺效果。圖與底的置換形式在埃舍爾的作品中最為常見,他常常利用這種形式表達畫面中暗藏的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1926年,埃舍爾來到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宮,深入考察西班牙古代摩爾人建筑遺址,被墻壁上那些互為背景的幾何鑲嵌圖案深深地吸引,這些圖案中每一個有節奏的分割圖形都隱藏著無數的可能性。埃舍爾找來圖案學與數學圖形解析之類的書籍,開始嘗試進行平面圖形的變形與轉化。他深入研究圖形鑲嵌和圖底反轉的規律,用科學的精準思維去作畫,從數學的勻稱、精確、規則、序列等特性中發現了難以言喻的美。這個階段的作品幾乎都是以規整的幾何形為基礎,將貝殼、蜥蜴、魚、鳥等動物或植物互為背景,創作出《相遇》、《魚和鱗》、《天使與惡魔》等一系列精彩而神秘的圖底置換作品。埃舍爾幾乎能在一切形象的背景或間隙中隱藏另一種形象,這巧妙地表述了科學研究中的一些精深理論,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所著的《基本粒子發現簡史》就是選擇了埃舍爾一張圖底置換的作品《騎士》作為著作的封面。《騎士》所展現的是雙體鑲嵌圖形,畫面中兩組形象相向而行,一黑一白、一正一反、相互吻合彼此之間不留任何空隙,兩者分布于畫面的兩端,并在圖底反轉的基礎之上完成了雙向的漸變。埃舍爾創作的關鍵在于他對鑲嵌圖形的精準把握,能靈活的將互為圖底的形象巧妙契合。
3.漸變推移。
漸變圖形在圖形設計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指將選擇的形象元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則逐漸地、有規律的變化,產生節奏感和韻律感,以此來吸引人們的視覺,從而達到對畫面內涵更深刻的理解。漸變的形式有大小、骨骼、位置、形狀、色彩、方向漸變等等,也包括抽象形到具象形之間的轉換,如埃舍爾的作品《蜥蜴》、《循環》、《圓極限IV》、《晝與夜》中,將漸變圖形一步步流暢自如、循序漸進地用類似動態的視覺形象展現出來,體現出一種調和、秩序的美。《晝與夜》是一個富有哲理的在圖底置換的基礎上進行漸變推移的作品。畫面中的幾組形體在向左或者向右的推移中逐漸產生變化,一群向左飛翔的白鳥向右逐漸變成一群黑鳥。在鳥飛行的空隙中,從左往右完成了黑夜到白天的轉變,從上往下完成了從天空到田地的漸變,上下、左右、黑白、虛實,一切都在流動中相互變化,一步步走進自己的對立面。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師福田繁雄和佐藤晃一大量的設計作品中,就有對埃舍爾漸變圖形的移植與借鑒。
4.矛盾空間。
矛盾空間是利用視點的轉換和交替(視覺上的錯位),在二維平面上塑造三維的立體形態,而畫面中的三維形態或空間在透視或常理上是錯誤的存在。心理學上對視覺上的錯位有個標準的稱呼——視錯覺。電影《盜夢空間》和《哈利波特》中就曾多次出現矛盾空間的鏡頭。有句話叫“眼見為實”,人們一般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矛盾空間挑戰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自由轉換。埃舍爾的《觀景樓》、《高與低》、《畫廊》、《上升與下降》、《瀑布》、《靜物與街道》等多幅作品通過矛盾空間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存在卻又視覺逼真的畫面,利用凹與凸、上與下、俯視與平視等透視的相對性,將幾個不同的空間錯位、并置、扭曲并安置在同一幅作品中,創造出一個個違背常理卻奇幻、美妙的藝術世界。《高與低》這幅作品刻畫得十分細膩、精美,但畫面中吸引人的不是建筑的嚴謹、風景的美麗,而是那神秘、怪誕的空間結構。畫面上下兩個部分巧妙連接,上半空間為俯視圖,下半空間為仰視圖,而中間部分幾乎是垂直向下的俯瞰,幾個空間連接、轉換得十分自然。作品《上升與下降》運用了彭羅斯階梯創造出一個無限循環的空間,畫面獨特的透視結構,充分體現了埃舍爾駕馭空間的卓越能力。
埃舍爾擅長運用圖底置換、漸變推移、矛盾空間等方法進行藝術創作,他如同一名“視覺魔法師”,在二維的繪畫平面上努力展現三維的立體空間,他的作品蘊含著對哲理的思考,對生命、大自然、文化、環境等事物的探索,將一個個充滿幻想和哲理、奇幻浪漫而又邏輯嚴謹的視覺藝術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其作品既有繪畫的細膩描繪又有圖形設計的創意特點,這種雙重的屬性結合數學、物理等科學的分析方法融入藝術創作,更加促進了視覺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其貢獻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埃舍爾作品中的理性思維和藝術表現,既有別于文藝復興的“再現”傳統,也有異于現代繪畫的“表現”原則,深刻富有哲理的畫面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遠遠超出了傳統繪畫的審美意義。埃舍爾作品中的創意智慧打破了人們原有的固定思維模式和設計方法,直接影響著現代廣告設計、標志設計、服裝布面圖案設計等領域。走進埃舍爾的奇幻世界,欣賞、研究他的藝術作品,學習、借鑒其獨樹一幟的視覺語言和藝術特色,對我們理解藝術與科學、繪畫與設計的關系,提升藝術設計的創意思維、畫面構成和視覺表現,探索如何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拓新的視覺設計領域,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和積極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