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輝云/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瀟湘技師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擁有高技能的專業型高素質人才直接決定著國家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深入教學改革,培養更多的社會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使我國盡快成為制造強國。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其靈魂為工匠精神,因此,高職院校在教學中必須融合工匠精神,培育出更多的能工巧匠,2016年“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寫入了國家相關部門工作報告中,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成為了議論的“熱搜詞”,這說明了當前時代下我國“工匠精神”的缺失,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教學是時代的發展和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步入了新的階段,對工匠精神的發展訴求是促進生產力不斷發展及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必然結果。我國的全球購、海外代購的興起、居民的奢侈品等消費,充分說明我國居民對于高品質商品的消費需求,因此,需要提倡工匠精神,提升我國的創新力和制造水平,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我國應該向日本和德國學習,德國注重精工制造使德國成為了世界上高品質的代名詞。日本注重匠人精神的社會傳承極大的提升了日本制造的品質,促進了日本制造的快速發展,而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速度迅速,工業種類齊全,被稱之為“世界工廠”,并且基建、航天、高鐵已經成為了中國制造高品質的代名詞,甚至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態勢,這些領域的高速發展都是我國秉承工匠精神、堅持創新,從我國的整體工業水平來看,與世界的先進技術還存在差距,受到發達國家的技術限制,如2016年的中興斷芯事件,因此,我國必須大力發展工匠精神,注重技術創新研發,走科技貿易路線。
高職院校教學的開展以市場經濟發展為導向,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需求的人才,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除了高技能之外,還需要他們具備責任心、勇于創新,因此,教學中除了技能培養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注重工匠精神的強化,引導學生利用精益求精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貢獻,這樣才能促進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
工匠精神是一種工作態度,也是學生從業的一種職業精神,因此,對于學生個人來說,只有具備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才能受到企業的重用,才能提高自身的職業競爭力,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立足于社會。
在百度中輸入“工匠精神”進行搜索,得到的釋義如下: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內涵就是專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等,工匠精神從個人角度來說就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敬業的精神,從企業來說,發展秉承工匠精神就是一種創新的精神。我國的相關部門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鼓勵企業提品質,創品牌,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涵包含術、能、德、業四個層次。術指的是工匠需要掌握一門技術,說明高職教育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過程中首先應該做好技能訓練。能主要指的是形成一種工匠能力,不斷地推陳出新,注重細節,提升品質。德主要值得是工匠精神不應該偏離職業道德。業指的是工匠精神需要在經濟發展中立足,通過掌握的技能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獲得經濟利益,工匠精神所依附的事業如果不能發展,工匠精神也只是鏡花水月。綜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內涵應該是熱愛工作、精益求精、不斷創新、職業道德、為社會創造效益,這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
我國擁有五年前的文明,在古代,我國的技術比西方國家先進,具有深厚的工匠文化底蘊,我國古代的技術文明與工匠精神息息相關,杰出的匠人較多,如魯班(土木工匠的始祖)、趙概(陶瓷祖師)等,各類相關著作如《天工開物》等也較多,近代有名的匠人如沈壽,他利用運用獨特的刺繡技術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神繡,刺繡技藝爐火純青。建國之后,我國也有工匠創造了一些名優品牌,如鳳凰自行車、長虹、海爾電器、方太廚衛電器等,譜寫了我國工匠精神的傳奇篇章。
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加強對實驗室、校企合作單位、教師隊伍的建設,使高職教學緊密結合實踐產業,并根據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標重構課程體系,開展專題講座,使精益求精的精神進一步提升,新課改下高職院校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實踐策略如下所述。
專業課是高職院校開展教學的主要陣地,因此,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與專業課的教學相結合,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要重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融入工匠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課程中的“工匠精神”資源,循序漸進地滲透工匠精神,為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創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愛崗敬業、注重細節和品質,同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還要從自身做起,踐行工匠精神的細節,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數據造假、作品粗制濫造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開展小班教學,成立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由學校專業帶頭人、技能大師等組成相關專業教學團隊,對學生開展個性化訂制教學,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和未來的職業規劃,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在學習中的問題,讓他們深刻明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的踐行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此外,構建“專業+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意識、創業能力更好的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實現培育工匠精神與創新創業意識的兩手抓。
高職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融入工匠精神,需要加強專業建設,確定學生應該學什么,怎樣學及學到什么程度,因此,為了滿足工匠精神中的“術”的層面的要求,需要將教學中的人才培養需求與世界技能大賽對接。世界技能大賽共包括50多個競賽項目,涵蓋了新技術、新技能的各個領域,并且與企業的生產實踐關系比較緊密,因此以世界技能大賽為指導對接高職教學,能夠為院校開展專業建設提供來自行業發展最前沿最主流的技能和標準要求,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的過程中,選擇蘊含工匠精神的作品讓學生制作,通過比賽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良好效果,為工匠精神的滲透提供良好的條件。
創設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可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采取的具體措施如下:一是,結合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和實訓基地,在教室和實訓室的墻壁張貼相關的行業工匠,同時利用校園廣播和多媒體宣傳“工匠精神”和一線工人的先進事跡。二是,聘請一些行業的工匠大師,開展工匠精神的相關講座,用他們的親身工作經歷對工匠精神進行更好的詮釋,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讓學生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注重追求細節、創新和精益求精。三是,班級定期組織和開展“工匠精神”的主題班會,用工匠故事洗滌學生的心靈,在思想上打下工匠精神的烙印,以便于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中踐行。社會中擁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越來越多,工匠精神終將會回歸。
傳統的學徒制是指師傅帶徒弟學習某種技藝,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現代學徒制是和企業共同完成的,學生一半時間在校內學習,一半時間在企業實踐,“工匠精神”重在培育,貴在實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力、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學生進入企業之后,可以近距離接觸優秀工匠,加強與工匠師傅的溝通,開展工匠師傅對學生手把手、面對面的言傳身教、以身示范,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合知識與崗位技能,可以更加細化的培養的工匠精神,讓“技皮”、“術骨”、“匠心”一一到位,真實地感受企業文化,通過長期工作實踐積累和耳濡目染培養起“工匠精神”。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可以制定一些工作方案及技能方面的改進方案,與師傅進行溝通,這樣可以將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好的融合在實踐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當前我國需要加強技術創新,工匠精神的回歸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高職教育的積極作用和教育效能,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學生培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塑造“新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