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蕊
永濟市蒲州故城文物保護所
文物藝術品作為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真實見證,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思考方式及其創造性。為了使博物館能夠更好地充分發揮藝術品和文物的價值,需要把所有收藏于博物館之中的藝術品都進行了陳列,這就必然需要正確地處理好藝術品的保護和對文物資源綜合利用之間的關系。我國同時也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繼承的社會主義文明古國,在經濟社會歷史長河的推動中,遺留下大量的文物,讓后人能夠領略到古文明的光輝燦爛。文物本身就具有珍貴的藝術和精神價值、文化價值,展示了一個我國少數民族特殊的思考方式以及其創造性的表達方式,為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充分發揮和體現出這些文物的真正實際使用和價值,相關的管理者需要將所有收藏在該博物館內的文件都進行合理的陳列,優化了文物的保護和文化利用之間的聯系,并且應該在做好文物的相關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始終堅守這種基本原則文物以保護為主、搶修保護為輔的基本原則,針對實際的情況進行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重新升級,進而充分發揮文物保護的實踐價值。
很多人認為文物保護工作與文物利用工作是相對立的,其實不然,文物自身特點決定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文物是在漫長歷史長河中逐漸沉淀下來的文化資源,其具有多樣文化性與不可再生的特點。而且文物屬于人類生活生產遺留下的產物,能夠凸顯出古人對于文化世界的追求。一些文物上刻畫了古人生產、勞作、祭祀等活動的場景,表現古人對神靈、圖騰的追求。通過研究這些文物,我們對古人生活習慣與精神世界探索將會更進一步。文物作為古人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擁有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有利于幫助當下人們了解古人。因此,在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過程中,要合理地利用文物,避免過度保護讓文物成了“裝飾品”,發揮其多樣化的作用。在新時代視域下,文物保護工作與文物利用工作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逐漸貼近于廣大人民群眾實際需求,開始融入人民生活之中,許多人通過文物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從而重新認識某一階段的歷史文化。文物保護工作與文物利用工作在本質上有著很多相似點,都是將文物更好地傳承下去。
因為這些文物既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結果與寶貴的財富。通過對各種文物的資源進行保存與利用,能夠依照各種文物的特點和性質來體現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時期的文化底蘊。在當前新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切實地做好傳統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其不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同時也被認為是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并且能夠進一步增強國家文化的軟實力,為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提供重要的助力和支撐。另外,通過切實的做好了文物的保護與利用,還可以能夠有效地帶動了文化與旅游業等各個領域的融合與發展,對于我國文化經濟的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文物作為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象征,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繁榮興衰,有著屬于自己的特殊故事。而作為中華民族歷史傳承者,對于文物不僅要有充足的保護意識,還要承擔起文物“故事精神”傳承的重要任務。在很多地區的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員管理意識偏差,文物保護意識過重或不足,缺乏對文物開發工作的科學認知。很多文物單位的領導人為了避免文物在任期內受到損壞,將文物開發的重點方向偏向于文物保護工作,從來沒有對所管轄的文物進行區域性展示工作。而且人們對文物的認識興趣不足,很多地區博物館的月瀏覽人數極為有限,無法真正發揮文物的價值。
文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是無法再生的物質資源,同時也是精神文化的魅力象征。文物保護工作與開發利用工作離不開相關制度的約束與扶持,只有在健全的保護制度下,工作人員才能更好地完成文物管理工作。現階段,一些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的文物保護相關單位缺乏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管理,沒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容易在文物的開發利用階段造成其輕度損壞,嚴重違反文物保護公約規定條例。對此,我國應該出臺規范地方文物保護單位行為的法律法規,地方文物保護單位必須綜合考慮文物的實際情況,依照相關文獻數據與其他保護開發經驗,對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進行優化。同時,部分文物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較差,無法針對不同文物進行保護管理。管理人員若一味依靠以往工作經驗和技巧完成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相關工作,在接觸新文物時就可能會因為意識疏忽造成文物破壞或損傷,進而影響文物的保護效果。
近年來,由于我國的文化事業進步和發展迅猛,這也促使廣博活動場所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的“新寵”。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文物管理部門仍然需要始終保持較高的自覺性,更好地充分發揮廣播單位的社會職能,努力創造和開辟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國情而又完善的文物保護和再利用道路。特別是近年來各地都加大了對博物館建設工作,博物館也集中了對文物的收藏、陳列、研究、保存利用及社會教育等諸多職能于一體,成為我國實施可移動式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場所。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積極地探索對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創造性推廣,讓文物“活”了起來,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貼近。文物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在對文物的保護和綜合利用方面,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共同配合。特別是我們作為一個基層的文博事業單位,更迫切地需要努力做好對于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的廣泛宣傳教育工作,使得社會公眾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對于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宣傳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互聯網的特點和優勢,以移動互聯網為主要的媒介,通過不斷的豐富網上宣傳的內容和方法,創新網絡宣傳的形式,打造更多關于網絡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同時也要充分地結合線下的宣傳活動,將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整體協調合力,使得社會各界都能夠進一步地認識和看到對于文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提升廣大民眾對于文物保護的意識,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對于文物保護的環境與氛圍。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想要開展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首先就需要提升地區文物保護相關單位管理人員管理意識,創新文物保護制度與開發利用方法,提高文物保護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促使當地文物保護工作可持續發展。文物作為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象征與軟實力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加速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為此,當地政府職能部門與文物管理部門對此應加以重視。此外,地方文物管理單位要主動向政府職能部門申請資金的投入,制定相關的資金使用方案,細化每一點文物保護與開發資金使用細節內容,以此來增加政府部門的關注。在文物開發方面,當地文物保護單位也可以進行工作內容的創新,獲得更多實際展示收益,簡單來說,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可以聯合學校單位、私企單位,進行博物館“免費”展示工作,在人們觀賞文物的同時增設有償講座或導游服務,還可以銷售相關歷史書籍與紀念物,通過商業活動實現文物保護工作資金的收集。只有打破常規管理思想,才能創新文物保護和開發工作全新管理模式。
目前在文物利用方面的工作上,對于不同地區的文物保護與管理部門而言,宜采用更多的展覽方式與人民群眾見面,才能提升文物管理與利用工作在人民心中深入人心。在實際的文物利用過程中,尤其是相關文物管理單位在進行有關文物展覽過程中,不能只是實物展出,而是要圍繞實體文物展覽,想盡辦法開發文物的相關周邊,例如利用虛擬信息技術或投影技術,充分體現文物的各種信息特征,才能有效地讓觀眾對文物產生共鳴,充分領略文物的各種魅力。同時文物管理單位,可以結合自身館藏文物,充分了解市場動態,有效開發自身文物的商品屬性,有效地開發出各種文物的周邊文化產品,有效地吸引消費者,提升文物的利用效率,進而讓消費者感受到文物自身的歷史文化。
對于我們的文物保護與整體利用管理工作,其本身就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化的工程,需要正確地處理好這一階段的文物保護和整體利用的關系,以此為基礎來研究如何實現整體文物利用的價值。特別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我們的文物保護和利用方面,更加迫切地需要認真做好推廣工作,積極地對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方法模式進行了創新,更好地發揮了基層各級文物單位的重要功能,積極地探索走出一條符合我們的國情和民族精神的文物保護與利用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