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穎
山東省青島市第五中學
1.課程標準定向性。
古代詩文閱讀是富有中國特色的獨特課程內容設置,顯示了積淀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發揮著涵養人文素質、提升文化自信的積極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性質”部分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基本理念”里這樣闡述,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
貫徹課程標準精神,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去改變目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偏誤,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長期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2.課程價值均衡化。
一篇古文包含有言、文、章、道四方面信息類型。語文教學有重點有布局地把握文章四個維度的價值是實現深入閱讀的關鍵。一篇文言文,既有以造字法、實詞、虛詞、句式等為主要內容的“重言”類教學價值;又有以人物形象、意境、審美趣味等為主要內容的“重文”類教學價值;還有以選材、表現手法、結構形式等為主要內容的“重章”類教學價值,更有以理解先哲思想,繼承傳統文化為主的“重道”類教學價值。四個維度的課程價值相輔相成,彼此補充、發展,密不可分。
同時,在《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容》一文中對古代詩文閱讀能力的要求明確為: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及古漢語詞類活用的一般規律,常見的特殊句式,能準確理解文意,正確標點古代詩文,并能將古代詩文準確地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規范表達。
3.單元教學整體性。
部編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的單元結構。七年級下冊每個單元既圍繞“修身正己”“摯愛親情”“科學探索”“人生之舟”等內容主題,又貫穿語文知識、閱讀策略、學習習慣等。反復研讀教材,教師可以加深對教材編寫理念和設計意圖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明確古文單篇在本冊中的地位,本學段中的任務,可以更好地發揮單元教學整體性的優勢,讓一課一得更系統化、深入化,科學性地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只著眼單篇的古文,孤立、甚至片面化地強調文本的內容,容易造成學生學習重點多而全、瑣碎凌亂、線索不明的情況。當然也無法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文言文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準確定位每篇的教學價值,將教學策略有效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形成閱讀和理解相結合的有機整體。這里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孫權勸學》《陋室銘》為例,通過對教學片段、學習任務單的呈現和分析,來具體說明文言文單篇教學的改進策略。
策略1.梯度誦讀,深入內容。
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朗讀課文,標注你不確定讀音的字;查查字典,和小組同學討論一下這句話的意思,來確定它的讀音。
……(學生活動)
師:下面請同學說說你們小組學到的讀音。
生:我們小組查《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遂”讀suì有9種意思。(朗讀字典釋義)《現代漢語詞典》里讀suí義,意思是(朗讀字典釋義)。翻譯文中“肅遂拜蒙母”的意思是“魯肅 拜見呂蒙母親”。我們判斷“遂”的意思是“于是,就”。因此這里確定讀“suì”
……(學生鼓掌)
師:下面,同學們結合句子的意思,用“/”劃分句子中的停頓。
……(學生有的低頭畫,有的小聲討論)
生 :我們小組討論“蒙辭以軍中多務。”這句的意思是“呂蒙用軍中事務多推辭。”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詞或詞組之間語義關系的遠近,我們確定了“軍中多務”是個短語,然后又確定“以軍中多務”是個短語結構,最后確定“辭以軍中多務”這個短語,這句話的朗讀停頓是“蒙∕辭以軍中多務!”。
……(全體鼓掌)
師:那么,同學們來抓住句子的標點符號、語氣詞,用換詞的方法來體會故事里的人物朗讀時的語氣、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有的討論)
生:在讀語句“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我知道“但”這里是“只是”,“耳”是句末語氣詞,和前面學習的課文蒲松齡的《狼》里的語句一樣,是“罷了”的意思。兩個詞語互相聯系,就是表示“限定,限止”的語氣。句子末尾是“。”用降調來讀。(學生朗讀)
……
師:到這里,同學們讀準了字音,讀出了句中停頓,讀清了語句的語氣和語調,已經明白了文章的內容。下面,我們來揣摩人物的語言,在括號內增添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等,完成課本劇。實現“讀懂人物形象”。(展示PPT)
……
生:我們小組把“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換成了“卿今當涂掌事,須學!”,其中“不可不”表示雙重否定,語氣更強烈;更有規勸意味。不是生硬的命令口氣。把“卿今當涂掌事”中“卿”換成“汝今當涂掌事”“君今當涂掌事”,體會到孫權說話時對呂蒙的親近和愛惜。所以我們組在括號里填“語重心長,語氣堅決,不失君主威嚴”。(學生朗讀)
……
師:同學們分析得有理有據,這樣我們看懂了孫權是一位重視學問、勤奮好學、愛才惜才、關愛下屬、要求嚴格、循循善誘的英明君主。(板書:勤奮好學、愛才惜才、循循善誘)
教授《孫權勸學》一文,先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詞典確定句中意思來確定讀音,學生讀準了字音也初步明白了講述的故事;再通過確定句中停頓來明確整個故事的細節,學生在齊讀中逐步感受到語意停頓是積累語感的好辦法;接著品讀人物對話的語氣、語調,這是朗讀教學中誦讀的基本功,讓學生在誦讀時積累了文言虛詞等的表達作用;最后是通過變換人稱代詞等體會人物思想性格,完成課本劇的擬寫,這是本冊書的學習重點,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誦讀的四部曲適用于單篇教學中深入探析文本的人物和思想內涵。
策略2.知人論世,分析鑒賞。
教學片段二:
師:課前預習中,同學們查閱資料,了解了劉禹錫哪些生平,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在百度百科里,我查到“劉禹錫經歷了二十三年被貶起落的人生,卻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因參加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當朝權貴,一生被貶數次。然而他的詩,卻沒有半點陰郁,反而因為這些人生的艱難,多了幾分厚實沉郁的魅力,世人因此送他一個“詩豪”的稱謂。”
師:講得真好。我們學習過劉禹錫哪些詩句,讓你分明感受到詩人沒有沉淪、振作昂揚的激情?
生 :《秋詞》里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生:《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學過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師 :是啊!誰能講講寫作這篇文章背后劉禹錫的故事?
生: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為和州通判,地方知縣對其處處刁難,將他的三間房安排在面江的城南門。對此,劉禹錫寫了副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生:知縣得知后大怒,不僅將住所換到城北,還縮減一半住房面積。劉禹錫并未動怒,而是寫下對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
生:知縣見此情景又將其住所換回城中,并只給他配備一間小房子。這次劉禹錫寫下《陋室銘》,并將其刻于門前石碑,知縣徹底無語了。
師 :這三個同學講故事這么踴躍,大家聽得很清楚啊!(鼓掌,學生鼓掌)
師:住在陋室,劉禹錫的主觀感受是什么呢?用原文的語句回答。
生:(齊讀)“何陋之有”。(板書)
師:對,在劉禹錫眼里,這里景美、人美、生活美。你從原文找出相應的語句讀一讀。
生:(齊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板書)
生:“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板書)
生:“調素琴閱金經”(板書)
師:非常好!那么,大家從文中讀出劉禹錫怎樣的人生態度呢?
生:不追求名利,淡泊。
生:不追求生活浮華享樂。
生 :心里高尚,不同流合污,有自己的節操,孤芳自賞。
師:是啊,這就是“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生活態度。這就是不追求浮華名利,精神上純潔高尚、非常富有。我們來齊讀課文!(師生大聲朗讀)
文言文單篇教學過度“重言輕文”的現象是制約師生閱讀能力的瓶頸。“梯度誦讀,深入內容”策略,“巧講故事,瀏覽文意”策略,“擬畫圖式,梳理脈絡”策略,“知人論世,分析鑒賞”策略有利于嘗試突破這一瓶頸,形成閱讀與理解相結合的有機整體,從而實現有溫度的文言文沉浸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