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平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
在當前階段,我國秉持人才強國發展觀念,認為人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而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學校承擔著重要的任務。眾所周知,在各級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傳統文化作用顯著,其所具有的育人價值不容忽視,故研究對傳統文化在學校人才培養中具有的價值進行剖析。
詳細來說,當前階段,將傳統文化和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相融合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文化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融合,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需要,眾所周知,傳統文化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而學科教學也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一項關鍵渠道。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教育領域教學工作聯系緊密,教育領域眾多的學科教材中,皆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基于此,各個學科的教師在工作階段,應自覺肩負起傳播傳統文化的偉大重任,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真正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學作品、思想信仰和民風風俗等,最終從根本上感悟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融合,是青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學生群體正值青春時期,也是其正確價值觀初步形成和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但當前階段,大部分的學生群體普遍對我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部分學生甚至出現崇洋媚外情況,并不尊重我國的傳統文化。針對此種情況,教育工作者在授課階段,應采取有效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最終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差強人意。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古詩文閱讀作用顯著,承載著我國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故學生需具備良好的古詩文閱讀能力。但從當前階段,學生對古詩文閱讀的學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差強人意,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較低,部分學生只會機械的背誦古詩文,卻并不了解古詩文的真正內涵,更不能深入挖掘古詩文中存在的文化意義。另外,部分學生學業繁重,鮮少有時間了解傳統文化。
2.學校缺乏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
立足于課程角度對學校人才培養和傳統文化的融合進行分析可知,部分學校在教學階段,并未設置和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部分教師在授課期間,也鮮少為學生引進相關傳統文化內容。立足于教學實施角度對傳統文化和學校人才培養的融合進行分析可知,部分學校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并未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其缺乏重視程度,教學工作帶有強烈的功利性。
3.學校教師忽視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興趣培養。
當前階段,部分學校教師在培養人才時,所應用的仍然為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適用于過往階段下的傳統課堂,契合過往階段教育背景下的教學目標要求,但立足于長遠角度來看,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4.人才培養教學內容不科學。
首先,部分學校教師在人才培養階段,所采取的傳統文化和教學工作相融合方式并不科學,進而導致教學工作表現出碎片化和空洞化特征。眾所周知,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并沒有專門的教材作為參照,也沒有專門的課程標準作為依據,傳統文化只是分布于各個學科教材之中,尚未形成系統、完善的教學體系。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授課階段,所選擇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教學工作帶有隨意性特征,不符合學生的實際身心發展水平,也不契合學生的實際吸收能力。其次,部分學校缺乏專業的傳統文化教育人才,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多為歷史和語文教師負責,大多數的教師并未接受專業系統的培訓,所開展的教學工作差強人意,最終教學質量也良莠不齊。
1.開發傳統文化教學課程。
從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角度來看,傳統文化教育以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水平為重點,以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為關鍵。故各級院校在發展階段,應主動開發傳統文化教學課程,并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與學校其他學科課程相聯系,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當然,在傳統文化教學課程開發階段,開發人員也要秉持以生為本原則,結合學校實際人才培養情況,整合有效教學資源,最大程度的強化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2.積極組織傳統文化活動。
教育工作者在進行人才培養階段,除了重視教材的作用,還應重視國學經典著作的價值,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具體來說,教師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參照我國教育領域最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篩選出契合學生需要的、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國學經典讀物,二是教師要為學生細致講解粗讀和精讀的作用,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同時,教師也要主動組織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了解傳統文化和區域風土人情。
3.深度探索教材的傳統文化內涵。
眾所周知,學校在將傳統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相融合時,需重視學科教材的作用,在提升學科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應采取有效措施,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教學價值的理解,部分學校如有條件,也可增設傳統文化課程。當然,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實際教學階段,也要科學設計教學內容,以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情感。另外,作為教育工作者,也要主動對教材中含有的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探索,并適當引進教學,以為國家發展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最后,教師本身也要秉持持續進步意識,在崗位工作階段,有意識的培養自身的文化和專業素養,探索教材內的傳統文化內涵,并將其作為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載體。
4.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為使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教師可充分利用教室空間,張貼古詩、古代優秀人物歷史事跡和名言警句等,以塑造良好的空間氛圍,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同時,為取得更加理想的人才培養效果,教師也可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豐富教學形式,詳細來說,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教師在導入新課階段,可引進與教學內容關系密切的歷史典故,幫助學生迅速了解人物的情感態度和當時所處的背景,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嘗試引入多媒體教學,以視頻和音樂等形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1.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內化。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契合當代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與道德觀念,學校需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德性的養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此外,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能夠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內化。傳統文化中的情感表達主要通過情感共鳴與情緒感染兩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道德的內化。例如,學生在學習古典文學作品時,能夠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誘發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在情緒感染中形成情感共鳴,促進個體道德的內化。
2.完善學生的個體人格。
人格培養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教育而言,人格培養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通過文化的植入與內化,使文化實現個體化的呈現。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對于學生個體人格的完善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君子”一詞為例,其是我國在漫長發展階段所推崇的一種理想化的人格結構,“君子”指的就是一種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的人格類型,而“厚德載物”和“自強不息”更是君子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
3.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當代社會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的更新速度隨之加快,個體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從終身學習的內涵來看,主要表現于兩個層面,一是側重于強調個體學習的持續性,二是強調學習內容的全面性。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終身學習的思想,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在我國古代有許多終身學習的典范,如孔子“學而不已,闔棺而止”,荀子“學不可以已”,顏真卿的“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陸游“書到用時方恨少”等,以及諸如“活到老學到老”等格言警句,以此教育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理念,使終身學習理念逐漸成為個體自覺踐行的且貫穿個體終身的學習活動。另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既有傳統價值觀念,又有傳統道德思想;既有古典文學作品,又有傳統藝術精髓,這些豐富的內容為學生終身學習的全面性奠定基礎。人才培養講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將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之中,能夠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學生終身學習理念的樹立。
總而言之,在新發展階段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傳統文化頗具重要性,其所具備的育人價值深刻影響著人才的發展方向。基于此,文章對傳統文化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育人價值加以分析,最終總結出其具有實現學生道德品質內化、完善學生個體人格、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的育人價值。故學校在開展教育工作時,要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教育資源,深人挖掘其中蘊含的育人價值,同時結合當前時代背景,不斷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進而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