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也反過來作用于教育。現代信息技術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教育教學又產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本文嘗試分析現代教育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的融合創新,并探討此背景下英語教師的應對策略,期望能引起英語學科教學系統的思考。
現代教育技術,從廣義來看,是現代科學技術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所應用的一切現代的輔助設施和技術,包括利用聲、光、電等技術的設備和現代化的、超前的教育觀念和思維方式;從狹義來看,它主要指用于教育信息的記錄、整理、加工、演示、儲存和傳輸的教育技術,以及由此而來的教育觀念和思維方式。(葛萍1999)可見,現代教育技術包含有形的技術和無形的技術,前者大家都能耳熟能詳,如錄音機、投影儀、多媒體設備等;而后者則容易被忽略,它是指觀念形態的內容,包含了教學過程中的技巧、策略、方法,蘊含的教學思想、理論等。
如今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已經由原來的關注平臺建設的階段,發展到了今天更多地實際應用到教學中的階段。教育技術剛開始只作為單向工具性的支持,而后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構成了學科教學的一部分,現在我們提出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創新,教育者站在了更高的層面思考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目的問題,更新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推動教育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的變革創新,以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
教育技術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其媒體和技術都有典型的特征,進而都會有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現階段,現代教育技術處于信息技術時代,多媒體計算機、人工智能、校園網、虛擬現實等物化形態技術的階段,我們相對應的有了觀念形態的改變,更多地去關注學習者的體驗,因此,基于認知理論的教學設計、基于建構主義的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相關的網絡課程開發理論逐漸被更多學者關注。
現代教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經歷了幾個以有形技術為代表的典型階段,錄音機、有線廣播、學校電臺,黑白投影儀、幻燈機,語言實驗室、多媒體設備,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一個階段中,英語教學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教學方法和教材也有相應的改變,如今,英語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了現代教育技術,以深層次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關注英語學習者在科學的教學設計中的體驗學習,構建在學習者身心發展水平基礎上符合其認知建構的平臺。
現代教育技術為外語學習,特別是英語學習,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之一即是語言能力。英語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功夫在課外,各項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聽、說、讀、看、寫等能力的培養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充分練就。教師不能利用太多課堂時間去創設英語交流情景,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更多的英語交流情景創設了條件。騰訊英語君、一起小學學生等軟件為學習者提供了模擬的對話情景,讓他們隨時隨地進行口語練習,并且系統能給學生發音和語音語調打分,同時也給出了地道讀法的提示。iWrite“愛寫作”,為師生提供了英語寫作教學與評閱的平臺,教師在平臺上布置作業,并設定完成時限,學生自行登錄平臺提交作業,平臺會根據一定的標準給學生寫作作業打分;還可以進行作業互評和分享。
在有意義學習課堂中,教育技術基于直觀性強、信息量大的特點,可以利用其作為學習環境的創設媒介,發揮很好的作用。多媒體計算機、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能以多種形式和形態觸發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英語教學者再基于本學科學習邏輯,用恰當的信息技術資源呈現引導性材料,讓學習者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促進新學習的生成,促成學生有意義學習、獨立發現學習的主動學習模式。
再之,從現代教育技術理論體系中看英語教學,可以借鑒美國視聽教育專家戴爾1946年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該理論描述的是從具體經驗到抽象經驗的過程,而學習者的學習也正是此路徑,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也應該由此著手,運用各類教育技術與媒介,為學生提供具體與抽象間合適的經驗。例如給予學生情景學習或者話劇的表演,在他們有“做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取一些語言知識,或者語言能力技巧。抑或,學生不是親自動手去做,而是通過觀看電影、情景劇等了解別人的操作,而獲得感性認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從語料中獲取概念認識。
所謂的工具意識,并不是指我們在現有信息技術工具的啟發和應用下去進行教學設計,而是在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后,尋找合適的信息技術來做支撐。當英語教師為語法課上過去進行時、現在進行時、將來進行時的講解做準備,擔心學生容易混淆這些語法知識時,不妨大膽設想,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供這方面的幫助。對,它就是思維導圖,一種把思維可視化的方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把概念圖、知識樹、問題樹等思維方式融合一起,生產學科思維導圖。它是一種基于系統思考的知識建構策略,能幫助學生梳理學科知識重難點,構建自身的知識架構。
具備工具意識,不僅局限在教育技術的軟件工具、信息資源、教學媒體等,還包括其他更廣闊的工具資源。現在各級各類學校基本已配備教育技術的崗位,英語教師可以以開放、發展的思維利用此崗位資源。學科教學不再是單槍匹馬的事情,學科的開放性、融合性,國家培養目標的綜合性,要求教師多方運用資源。在英語教師需要特定的人機對話軟件時,不妨跟教育技術的教師談談,共同開發適合英語教學的軟件工具,探討不同主題下的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素養的提高,不僅是教育崗位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教師需要具備自我發展的動力與能力,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依托,研究學生如何學得更好,研究綜合化的教學模式。
在特殊背景下,全國掀起了網絡課程的浪潮,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實踐手段,原來不被中小學英語教學重用,現在成了唯一的教學通道。這對英語學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英語學科除了語言知識外,還需要語言技能的培養,然而在網絡課程中,特別在聽說課上,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說的輸出?平日在課堂上習以為常的同桌討論(pairwork)、小組討論(groupwork)在網絡課堂上似乎都顯得無計可施。這時候,對于信息技術素養高的教師,他們運用網絡平臺上的交流軟件,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特殊背景下,教學方式與平臺改變了,教學設計也要相應地作出調整。
筆者發現,有不少教學多年的一線教師認為,現在的學生不再像以往學生一樣的思維模式。教師亟需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率。利用虛擬技術把學生帶到倫敦街頭,講述英國文化。學生身臨其境,“真實地”感受當地文化,讓教學更具有生命力,增強教學效果,這已不是遙遠的未來課堂。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將對傳統英語教育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我們要密切關注教學要素的變化,促使英語教師變革其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教學媒體觀,更新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認識。在互聯網資源極大豐富的背景下,網絡資源也共建共享,英語教師一方面利用互聯網資源設計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案,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現成的基于教學模塊的創新性優質教學設計,或者名師課堂資源,給課堂帶來不一樣體驗。
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曾提出,當今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一是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工業時代,我們的思維類型急需從工具型思維轉向人工智能思維。教育技術不能僅停留在學習環境,而要嵌入學習系統中去。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發揮英語教師、信息技術教師、學生的所長,互為補充,發揮教學雙長的作用,并且運用新機制、新模式、新技術激發英語教學的活力。
教育技術影響并改變我們的學科教學,也促進了教育的改革。現階段我們信息技術的應用從以技術作為工具嵌入到教學中的課程整合階段,逐步向深度融合創新階段發展,這是一個從形式到實質的變化。
英語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合,不僅能為教學提供資源、創設情境,而且是英語教師職業發展、學生創新與批判思維發展的推動力。兩者的融合創新,應擺脫形式束縛,走向實質的教學模式的轉變,這需要我們重審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目的,促使英語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形成工具意識,提高信息技術素養,更好地培養學生英語學科素養,最終達成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