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然
紐馬克是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和翻譯家,主要從事歐洲語言的翻譯實踐,其在對西方主流翻譯理論加以總結之后,在1981年的《翻譯問題探討》中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語義翻譯指在譯入語語義和句法結構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的上下文意思。交際翻譯指譯作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應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語義翻譯更傾向于以原作和源語文化為基礎,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展現原作的味道,這種方法指導下的翻譯作品更加忠實于原文。交際翻譯注重功能的傳達,更傾向于譯作和譯語文化,這種方法指導下的作品,注重的是讀者反應,即追求的是原作的讀者反應與譯作的讀者反應的一致,因此它更注重信息的傳達。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被視為紐馬克對翻譯理論發展的最大貢獻,開辟了翻譯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對翻譯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西方翻譯理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頗具貢獻,主張“性惡論”,主張人性生來就是惡的,否認天賦的觀念,強調后生環境和思想教育對人的影響。其觀點常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總結當時學術界的思想和荀子的學術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其論題鮮明,有很強的邏輯性,善用比喻、排比,對后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性惡》篇是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二十三篇,主要圍繞“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展開。《荀子》作為儒家經典,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但是這部著作卻很少吸引西方讀者的注意,其英譯本相對于其他儒家經典著作較少。
原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偽”是荀子特有的哲學概念,也是理解荀子思想的重點和難點,《性惡》篇中“偽”字共出現了二十七次。荀子的“偽”并非傳統理解的作為,而是與心密切相關的概念,指“心之為”,指心的思慮、認知及行為。《正名》篇對“偽”做了兩層定義,包括心之運用義與成就義,這是“偽”的基本義。“偽”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心慮,是理智的抉擇和判斷及認知能力;二是指思慮的結果及智能的獲得。關于“偽”字的翻譯,德效騫停留在字面意思,將“偽”(acquiredbytraining)理解為一種簡單的人為,未將偽字的深刻內涵翻譯出來,華茲生(consciousactivity)和諾布洛克(consciousexertion)通過conscious一詞,突出強調了心的作用,都將“偽”字的內涵意義準確地表達出來了,通過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結合,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準確傳達了“偽”字的深刻內涵。
原文: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具有豐富的內涵。關于儒家的禮共有三層含義:一是禮法,在中國封建時代禮法具有廣泛的約束力;二是禮俗,即習慣法、社會自發秩序,并非君王所立,而是來自傳統習俗,是人對人情常理的承認;三是禮儀,體現、表達和強化禮的一套完全可見的儀式。現代的禮多指禮貌和禮物等。德效騫(rulesofproperconduct)和華茲生(ritualprinciples)使用交際翻譯的方法,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諾布洛克(ritual)選擇保留原文的形式。三位譯者都力求準確傳達“禮”的含義,但三位的翻譯都只翻譯出了一種含義“什么是對的”,而沒有譯出“做對的事情”。“禮”在《說文》中被定義為“履”,意為“踏于道上”,因此也意味著“品行”“行為”,安樂哲突破傳統譯法,將禮翻譯為“ritualpropriety”,稱得上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完美結合,充分參與一個由“禮”組成的社群,把各種禮儀和觀念行為化。
原文: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義”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儒家之義看中主體性和實踐性,將“義”的哲學概念內化為個人的品行,并且貫穿到日常生活和日常行為之中。在儒家看來,義是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也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價值導向。義的含義共有三種:一是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二是堅持正義;三是合道義的,適宜的,公正合理的。從含義來看,禮、義都具有“做什么是對的”的意思。關于“義”的翻譯,德效騫(rulesofproperconduct)和華茲生(ritualprinciples)采用將禮、義合譯的方法處理為一個詞,將禮、義視為一種行為準則;諾布洛克將“義”翻譯為moralprinciples,符合西方哲學傳統的詞匯,也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應用,有利于西方讀者理解吸收。
原文: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
“道”作為道家思想的集結,隸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共含有天道、人道、地道等。老子所說的“道”有以下三層含義:一是萬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二是世界的本質或世界之所以然,即是世界面貌的決定性力量;三是世界形成、產生和發展全部歷史的述說,也就是對道以自身為本體、以自身為基礎的自我產生、自我發展、自我表現、自我完成的全部歷史的敘述。春秋時期,老子用道的概念否定了上帝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這在當時人類社會的思想觀念中是一個重大的革新。“道”生成演化萬物屬于宇宙論問題;“道”決定萬物的存在就是“本體論”問題。簡言之,“道”一是宇宙萬物產生和發展的總根源,這也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二是自然規律;三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規則、法則。“道”不同于一般的“有”,也不同于一般的“無”,它既有“有”的一面又有“無”的一面,道是“有”與“無”以及萬事萬物的統一。首先在道的語義含義理解方面沒有偏差,此處都將“道”在詞句中的語義準確理解為一種原則和法則,屬于“道”的第三方面。作為一種原則必定要發揮其指導意義,因此在處理為英文時三位譯者都使用了“guide”這個詞,在理解原文語義的基礎上考慮目標語的理解程度和習慣,結合交際翻譯方法將“道”的準確含義表達出來了。
中華文化典籍中的哲學術語屬于表達型文本,在翻譯時傳遞原文本的審美和藝術形式固然重要,但原作的思想精神和寫作目的準確表達才是翻譯的前提。奈達在談到功能對等時提出:“重要的是譯文讀者在何種程度上理解并欣賞譯文。”由此可見,意義要遠大于形式。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是一對整體概念,在對中華文化典籍中哲學術語的轉譯過程中,目標語文化、譯本的可接受性和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等眾多外在以及內在因素讓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作用更為突出。譯者要試圖將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完美整合,在不曲解原作主要思想內涵表達的情況下,盡最大的努力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只有譯文能夠被讀者所接受,激發其閱讀的興趣,才可使原作的思想內涵和交際意圖在目的語文化的環境中被接納和吸收,從而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