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焦作市文化館
這次群眾通過百姓文化超市點單,我們“紅色文藝輕騎兵”,下鄉文藝演出有些特別,因為奔赴的目的地是我的老家,家鄉要舉辦第二屆碾轉民俗文化節,特意點單,邀請演出。而讓我興奮不已的是可以嘗到母親親手做的碾轉。
夏日的清晨,炎熱中透著清涼。和平常一樣,我們的文藝小分隊早早的集合完畢,盡管一輛輛的汽車疾馳而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閑聊著,我也興致勃勃地加入,但仍然感覺大巴車行駛的很慢。突然,車顛簸了一下,我順手拉開窗簾,看究竟怎么回事。猛然間,片片蔥綠泛黃的麥田襲擊了我的眼睛,特別是在晨光的照射下,盈盈的麥浪隨微風而波,顏色時而明淺時而濃暗。對于出生在鄉村的我來說,雖然早已習以為常,在城里工作多年以后,看多了城市現代景觀以后,每看一次麥田,還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熟悉。
汽車已行駛至村口的影壁的石磨盤前,舞臺就在影壁的后方,熱情的老鄉早已搬著小板凳,拉著小孩童在臺下等候。大家開始盡情的表演,我們帶來的節目,異彩紛呈、形式多樣,贏得了鄉親的歡聲笑語、掌聲叫好。表演完畢,自由活動。
我和兩個伙計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幫忙,隨著鄉村的民俗旅游成為一種常態,家里的田被合作社承包了,父母在家就做起了農家樂,這些以碾轉為民俗標志符號的鄉村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院落里來參加碾轉民俗文化旅游節的游客絡繹不絕,把院落里的“劉伶家”、“嵇康家”“阮籍家”等竹亭下的餐桌擠得滿滿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這個文化節的主打--碾轉,它是綠色食品,農耕文明的產物,是鄉親們嘗新的青物之一,當下時節正是麥粒外表基本變硬、粒內仍有漿體的時候,智慧的鄉親便快刀鐮割,搓出麥粒,炒成半熟,再用石磨加工而成。有人要涼拌的碾轉,放上蒜泥和黃瓜絲,淡淡的清香。有人要翻炒的碾轉,放上蒜瓣和雞蛋,濃濃的醇香。絲絲滑滑,生津而來,真正的美食,總是在繁瑣之外,使得游客在口味上返璞歸真。
在醇厚的麥香中,吃起母親烹炒的碾轉,母親的味道一直都在。
母親的味道,浸透在割麥子“彎彎的七字鐮刀上,鐮頭是父母親手打制,它是“見過大世面”的炮彈皮,經過熔爐和冷水的淬火,千錘百煉而成的利刃。這也是父母教導我成才的秘訣,雖然我沒有成為社會精英,但我一直在努力的路上。而在父母的眼里,我幾經達到他們所預期的成才,他們也很知足。
母親的味道,溢滿在推石磨碾壓麥仁的圈圈勞作中,看似重復的圍繞著磨盤中心,然則每一圈所賦予麥仁兒的力度是不一樣的,最后一縷縷的碾轉就從磨縫中滾落而成。這也讓我想到在以群眾為中心的文化服務工作,看似重復著的文藝下鄉活動,其實帶給鄉村們的獲得感是不一樣的,時間的頻次增多,受眾的人群增多,鄉村精神文明之花必將芝麻開花節節高。
母親的味道,散發在蒜瓣烹炒碾轉的翻滾的過程中,母親恨不得把所有對兒女的愛都融化在一盤碾轉中,也亦如我們的文藝小分隊,心中裝滿了群眾,想著如何才能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真正的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
待到幫忙結束,我和同事就按照集合回去的時間趕回去,路過村里的老槐樹下,放著好幾盤碾轉,同事說咱們把它收起來吧,我說不可,這是鄉親們對今年收成的美好寄托,這也是流傳已久的嘗新的習俗。明明是鄉親自己辛勤耕耘收獲的,卻謙虛的把功勞歸于天氣年景。說今年雨水好,省下了澆地灌溉的力氣。也正如低著頭的一顆顆包裹著麥芒的麥穗一樣謙虛。
我們集合完畢要返程,街道上正在現做的碾轉,早已被游客一掃而光,留下還在排隊體驗推磨壓碾轉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