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琰澤
隨州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護理專業在職業教育中起源較早,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在教學模式上已經較為成熟,但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高職護理專業教學模式要勇于改革、勇于創新,以期適應新時代國家對于護理專業人才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研究通過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高職護理專業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地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服務。
1.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當下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仍舊延續之前的傳統教學模式,尤其年齡較大的護理專業教師,教學以線下為主,鮮少使用線上網絡教學平臺;理論灌輸式講授為主,引導式、翻轉式課堂講授使用較少。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都是00 后的學生,信息化水平較高,傳統教學模式已落后于學生的思維邏輯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教師信息化水平不足,缺乏互聯網教學思維。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這給年齡較大的教師帶來了挑戰,他們已經習慣了憑借以往經驗的傳統教學模式,對于網絡信息技術接受起來緩慢,甚至有些教師已經到達職業生涯的預期,開始不思進取,缺乏學習新型教學模式的動力。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護理專業教師信息化水平不足,缺乏互聯網教學思維,護理專業教學能力下降,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
3.理論講授較多,實踐占比不足。高職院校護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而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實踐學時遠遠小于理論學時,有些高職院校缺乏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及實踐場所,只好將實踐環節安排在畢業前的實習,這直接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畢業生面向一線臨床護理崗位就業,而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教學模式為日后的工作埋下生命安全隱患。
1.教學靈活、有針對性。隨著學習途徑及信息化工具的增多,結合互聯網技術,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將學習內容、課件、視頻、習題上傳網絡平臺,學生可以自行開展學習,并將學習結果實時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反饋情況,線下有所側重的實施教學。這種結合方式下學生學習地點、學習時間更為靈活,課堂教學時間大大縮短,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2.實訓實踐多渠道。借助互聯網教學,單純的理論講授課時減少,實踐課時可以相應增加,學生有更多實訓操作鍛煉的機會,高職院校可合理安排學生到醫院進行短期見習實訓。高職院校可提供網絡仿真環境平臺,學生可以自行在仿真平臺練習各項護理操作,如:靜脈輸液、肌肉注射、無菌操作等內容,鞏固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
3.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護理專業教學實施情況如何,最關鍵的因素在教師,借助“互聯網+”發展背景,創新高職護理專業教學模式,促進教師積極主動學習互聯網技術,不斷提升自我信息化教學能力和信息化素養。在不斷教學實踐探索中,寓教于樂,與學生積極互動,促進教學相長。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是人才培養的最大保障。
以項目驅動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拓展三個環節,構建雙主體的模塊化教學模式。
1.課前自學環節。課前教師將教學目標、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等教學資源上傳網絡平臺,并布置自學檢測題目。學生在教師安排的時間節點前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并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反饋給教師。教師將學生自學情況納入課程考核中,并針對學生課前自學反饋的問題調整教學策略,對于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如:課前自學靜脈注射相關教學資源并完成檢測題。
2.課中導學環節。課中實施翻轉課堂,通過探討式、啟發式、PBL 等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有內在邏輯的幾個模塊,學生分成相應的小組,分小組領取模塊學習任務。在課中教師起引導點評的的作用,引導各小組順利開展學習任務,學生借助網絡平臺、仿真模擬軟件、多媒體資源等途徑展示所學所悟的教學內容,教師圍繞重難點進行精準點評,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進一步升華學習內容。如:將靜脈輸液分為原理、作用、常見液體、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模塊。
3.課后拓展環節。課后給學生布置拓展作業,如:閱讀課后拓展醫療小故事,制作靜脈輸液操作微課視頻,拍攝注意事項宣傳片,給家人做一份健康檔案,社區開展醫療志愿活動等內容,并要求學生將拓展作業上傳教學平臺,教師進行指導點評。課后拓展將課堂學習知識點延伸到課外的學以致用,從理論學習延伸到社會實踐,不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拓展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社會服務意識。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和護理專業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的雙重背景下,高職院校需搭乘“互聯網+”網絡時代便車,創新護理專業教學模式,增強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力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護理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