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昊穎
湖北大學
先秦農政觀主要是先秦人對農業之道的內涵、農業與現代政治的關系、農業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與主導作用、農政者的倫理行為規范等的基本認識,它直接構成了中國古代傳統農政文化,尤其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部分,進而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政治心理和文學創作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在任何一個時代和任何一個民族的社會生產經濟活動中都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各少數民族在其自然歷史文化發展變遷過程中由于環境條件差異和社會經濟文化活動范疇形態不同,農業活動范疇與其他的農業活動均可能呈現出鮮明的不同民族特色。探討中國先秦農學的范疇和農政觀,應遵循這一認識規律。同時在先秦人眼里看來,農業是經濟門類的一種,主要以糧食生產為經營形式。它最初在殷商時期出現,當時的人們通過辛勤耕種和收割,以獲取糧食作物,直至戰國依然如此。盡管在先秦人看來,“農”主要是以糧食生產為核心的農業模式,但并不能說明他們對農業毫無概念。在《尚書·無逸》中有明確記載當時的人們將“小人”與稼穡聯系起來,這足以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被人們視為“小人”之事。因此,在先秦人的世界觀里,“農”這一經濟活動不止是單一糧食種植,還有一個包括上述經濟活動的“大農業”。
先秦時期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個奠基發展時期,其所需要蘊含的創造精神、思維表達方式、價值意識取向等已經成為乃至后世中國文學藝術創造的關鍵主題,其中也可能包括現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的許多基本主題和整體結構表現模式或許都可在先秦時代文化中得以找到“原型”。先秦人的農政觀對中國中國文學也由此發生了重要的推動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描繪當代人們農業生產畫面較多的一個文學作品。在這部文學作品中,人們主要以錢、镩、錘三種農具為主。我們在《詩經》作品中對農具的描寫能夠體會到周人對農業的深厚情感。就耕作方式而言,《詩經》中也多次提到過耦耕這一方式,耦耕是周代生產力提高的集中體現,在清代這種耕作工具仍起到關鍵作用。其實不止是農事詩,《詩經》中其他類型的詩也都或多或少體現了周人農政的縮影,如《公劉》和《綿》。
中國隱逸文化受到儒、道、釋三家的復雜影響,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主要有游仙題材,山水田園題材等等。其中,山水田園題材有大量詩作留存,并且此題材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主流文學中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與在先秦農政思想影響之下統治者重農抑商政策的不斷收緊狀況呈現正相關關系。而在山水田園詩當中,隱逸思想的主要展現形式之一就是隱士歸田務農,展現田家風光。這與詠農憫農題材不同,后者的創作主體與農民、農業生活尚且保有一定距離,更多地是從“士”的視角重視農業,展現在先秦農政觀影響下士人對農業的重視;而前者的作品主體已經是“農”,作品主體從“士”的身份中退而歸隱為“農”,更多地體現出在先秦農政觀的長期潛移默化之下,人們對農業的認可、對“農”身份地位的認可與尊敬。因此,先秦農政觀對隱逸文化中“退而歸田”等思維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先秦農政觀中對農時的重視衍生出后代中國人強烈的“時”的觀念,并且從多方面影響到中國古代的哲學,進而影響到中國文學?!皶r也,運也,命也”的觀念成為大量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人物命運變化和情節發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與此同時,由“四時交替”“勿奪農時”“種瓜得瓜”而生發或強化的輪回的宇宙觀以及因果觀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設置情節的重要深層邏輯。
先秦農政觀對古代文學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它既作用于古代文學,又對現代文學起著很強的啟示和借鑒作用,推動中國文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農政觀是一個時代的體現,也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作,作為文創作者,應該對將文學里綿延不絕的詠農和憫農主題、《詩經》中的農事寫作、山水田園詩與隱逸文化以及先秦農政觀對中國文學思維的深層影響里面的精髓吸收進行不斷探究和創新進去,進而為未來的文學作品注入更多動力。更改,加入文章的幾個分論點與主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