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極具戰略性、前瞻性和指導性”。在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背景之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下簡稱“三進”),不能僅僅局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育課程例如文藝學系列課程也要有所作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是近百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文藝領域取得的重大理論突破,是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標志性成果,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和引領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結合高校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文藝學系列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大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三進”,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指示精神,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必然要求,極大地順應了時代的呼聲與歷史的大趨勢;也是消除頑疾,破解難題,革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方法,更新教學內容,賦予課程教學鮮活的時代氣息、鮮明的理論導向與強烈的問題意識的必要舉措,有利于助推教學改革,打造金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傳播主流文藝意識形態,幫助學生在直面各種文藝現象、文藝觀點和文藝思潮時提高辨別是非的眼力與能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與穿透力。在其巨大的感召之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倍感振奮,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研究熱潮之中。截至目前,一大批名家已經嶄露頭角,一大批標志性成果已經重磅推出。但是,在火熱的場景之中,也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亦即,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文藝學系列課程教育教學中,如何借鑒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經過創造性轉換,扎實有效地“三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誠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有關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方面的探討極為常見。例如,“三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主要渠道、基本原則、主要方法、措施手段、效果反饋等。目前,這些探討并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是有序、高效地付諸了實踐,正逐漸產生了預期效果。
與之相比,在專業教育課程中,尤其是在中國語言文學類文藝學系列課程教育教學中探討“三進”則極為稀罕。可以說,忽略或者無視這一問題,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學習貫徹僅僅停留在純理論研究層面上,勢必會影響大局,不利于全面落實、產生實效;也勢必影響長遠,不利于廣大青年學子正確的文藝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的培養與形成。
必須明確,文藝學系列課程不同于高校政治思想理論課。雖然二者都是理論課,都強調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但在授課主體與對象、課程體系、知識框架、課程性質與特征、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不可抹殺界限,更不能混為一談。由于課程性質、特點、目的迥異,“三進”的內容也會有各自的側重點。如果說,作為普通高校大學生公共必修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三進”的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以及與之構成總分關系的黨的領導與建設、改革發展穩定、民主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生態文明建設、統一戰線、軍事外交、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等內容;那么,作為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課的文藝學系列課程“三進”的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有關文藝的精辟論述。由于“三進”的具體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無法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三進”的具體思路與成功經驗直接照搬到文藝學系列課程教育教學之中,但可以參照,從而獲得某些啟發。依據《文學概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美學原理》等文藝學系列課程的特點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三進”可從三個層面著力推進。
一是與時俱進,順勢而為,及時更新與充實現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下文簡稱“馬工程”)內容,積極主動建構其他教材,確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全方位地進入大學文藝學系列課程教材。例如,“馬工程”《文學理論》教材是一部凝聚著眾多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優秀教材,認可程度高,使用廣泛,影響力大,但其出版至今已有10年之久,部分觀點、結論與素材不完全貼近時代脈搏,迫切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舉偉大旗幟,進一步明確教材的指導思想,徹底剔除落后于時代的觀點、結論與素材,及時補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精品、文藝創新、文藝隊伍、文藝與人民、文藝與時代、文藝與市場、文藝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批評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的精辟論述,為教材注入勃勃的生機與無限的活力。此外,“馬工程”教材種類有限,不能完全滿足目前的教學需求。對此,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出擊,加快建構其他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學系列教材,確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在教材中全覆蓋。
二是領會精神,改革教學,確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有序、高效地進入文藝學系列課程的課堂。首先,在課程教學理念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力爭采取多種形式,將晦澀、深奧與枯燥的概念、范疇、命題、原理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講活、講透。其次,在授課內容、授課藝術與課件制作水平上,努力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基本要點與內在精髓融入課堂,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傾全力將其打造成為內容深刻精致、授課藝術高超精湛、課件制作水平精良的精品課程。再次,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考核評價機制上,勇于探索,不斷革新,特別是要結合課程特點以及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運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采用更加先進的教學手段,使用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力求教學效果的高質與高效。最后,在課堂話語的選擇上,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論話語為主導范式,吸收中國古代美學文論優秀話語資源,批判地吸收西方美學文論話語資源,避免隨意挪用西方美學文論話語,從課堂話語層面著力培養學生的民族美學文論話語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三是巧妙利用素材,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確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入腦入心。首先,巧妙利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中論及的大量案例素材,增強時代感與親和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閱讀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的切身體會;受黨的老一代領導人多求學法國的影響,對法國文藝產生濃厚興趣的故事;陜北插隊時長途跋涉借閱《浮士德》的故事;與八一廠的著名作家、編劇王愿堅的真摯友誼與交往的故事;柳青定居皇甫村,深入農民群眾,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的故事;等等。這些體會與故事,真實鮮活,趣味性強,寓意雋永,均是課堂教學難得的案例素材,彌足珍貴。其次,有針對性地設置情境,引導大學生思考與討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中論及的重要文藝問題,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例如,文藝的功能問題、互聯網技術和新媒介時代衍生的新的文藝類型問題、文藝“高原”與“高峰”問題、文藝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問題等。引導大學生思考與討論諸如此類的文藝現實問題,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責任意識與使命意識,從而讓他們自覺地“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人民、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之中,樹立起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