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職業倦怠簡單的說就是個人在工作上的困難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或者工作壓力不能有效的舒緩就會處在身心疲憊的狀態。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激烈,職業倦怠已經逐漸滲透到社會的許多行業,尤其是壓力比較大的服務性行業,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教師群體也易被這種心理疾病所困擾,尤其是國家提倡教育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和教學配置,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了新的變化。部分教師處在職業倦怠的狀態下,影響教學質量和個人身心健康。
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不能應對工作壓力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伴隨長期高水平的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我國學者蘇紅等人對不同地區農村中小學老師進行了關于職業倦怠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群體中,大約69%的教師有比較嚴重的自卑、嫉妒和焦慮心態,50%的老師有嚴重的生理疲憊感,50%的教師有心理障礙問題。很多農村教師因深感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無趣而產生了早退休、轉崗、離職的想法,農村教師流失率居高不下也直接跟他們的職業倦怠相關。教師職業倦怠不僅會降低他們對工作的熱情、控制力和創造力,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無心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而且由于他們對學生缺乏愛心、耐心,對教育教學缺乏興趣和進取心,從而影響學生的學業進步甚至是正常成長。
農村小學教師人際關系不和諧,包括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教師與校長等。人際關系不和諧必然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損失,必然也會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造成他們或她們對于農村小學教育工作的無意義感。一旦有機會離開就毫不猶豫的會選擇離開,如果有機會讓他們能夠不當教師到別的稍好點的單位工作,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離開。這些年,在各類招考中,中青年教師考取的占很大部分的比例。
部分農村小學的領導管理模式缺乏民主且形式僵化,使教師普遍去個性化,不利于學校工作的開展,無法讓教師們產生主人翁責任感,也就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首先,農村小學教師們是為工作而工作,工作投入和參與少,機械而又保守的照本宣科。40歲以上的教師里有相當——部分教學品質低劣,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沒有耐心,課堂準備不充分,創造性低。
其次,退休情緒十分強烈。再次,教師們同時還感覺到他們的工作無法給學生的生活帶來多大變化。很多家長認為只要自己的小孩認得幾個字就可以、能不能升學,能不能讀大學無所謂,這樣自然降低了教師在農村社會的地位和成就感。
最后,教師這一職業所帶給教師諸如金錢、社會認可回報少之又少。很多農村小學教師容易產生自卑感和低成就感,這樣大大的降低了教師對工作的驅動力。失敗成為了部分農村小學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社會心理學家將之稱之為“學者型的無力感。
大部分40歲以上的農村小學教師都已習慣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堅持他們習慣了的舊有的課程結構。無法改變這群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就無法讓他們適應新課程改革,就無法推進素質教育。其實他們沒有意識到因為年齡老化而表現出來的種種職業倦怠的行為,如拒絕上教學比武課,拒絕參加教育局組織的任何形式的學習和培訓,拒絕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等等。
教師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得管好學生在校的衣、食、住、行,這對于城鎮的家長和學生是無法想象的。農村小學的這些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可以說既是老師,又是父母。農村小學教師還得兼生活老師,工作量比城鎮教師無形中就增加了一倍以上。從時間的角度上看,住宿制學校學生一天24小時都在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每天也就得跟著學生早起晚睡,教師們還得輪流值日、值周,一天下來工作十多個小時。農村小學教師還得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特別是交通安全,山區、庫區水陸交通線比較長,而且山高路陡,河流湖泊交叉密布,安全隱患多,再加上其它如防火安全、防毒蛇咬傷和防食物中毒等等,防不勝防。同時由于農村小學生年齡小,安全防患意識差,更加重了農村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
在實行教師結構工資的幾年里也好,現在實行教師績效工資也好,都引發了許多的利益之爭。除了工資利益之爭之外,教師們在每年度的評先評優方面,在每年的晉升職稱爭指標方面,在可以爭的任何方面都可能爭得不亦樂乎。這種相互激烈利益之爭最終造成教師之間人際關系的疏離感,陷入職業倦怠。
教師們得不到組織的關心和支持。這樣的結果是逐漸的扼殺了教師們的主人翁的精神和對工作的責任感,也使得學校這個集體失去了凝聚力和戰斗力,造成了組織的松散和懈怠。農村小學教師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顯得更加散漫,更加無所謂,更加不負責任。一些農村小學的校長也常常抱怨自己的中層管理人員如何的對工作敷衍塞責,抱怨自己的教師們對自己的工作不認真負責,對自己的學生不關心愛護。
(1)必須把選拔培送的指標下到各偏遠農村學校。特別是某些地方地理位置偏僻,從學校到市區至少需乘車三到五個小時。把指標下到當地學校的好處是,這些考取的免費師范生就可以分回本地,本地的師范畢業生更能安心哪的農村教育工作,因為他的家人都在哪,親戚朋友也在哪。同時他們也生于斯長于斯,對自己的家鄉更有一種歸屬感和感恩之情。比較而言外鄉的師范畢業生則難以在這些偏遠的農村小學安心工作3年到5年。
(2)免費師范生的培送需要注意男女的比例。近幾年免費師范生中女生比例太高,男生還不到三分之一。相比較而言男教師更能夠堅持山區庫區的小學教育,女教師則不僅要面臨交通的困難,還要面臨生活的不便和人身的不安全等問題。
(3)免費師范生在培送到師范學校之后,每年教育局可以組織他們到母校交流,見習或者其他形式的活動。這樣既可以拉近這些準教師對教育的感情,又可以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還可以使他們加強在校學習的動力,使他們的學習目的更明確。
針對農村小學整個教師群體良好的社會關系的受損。創設民主平等的學校心理環境顯得尤為重要,“以人為本”,教育則更要體現“以教師為本”。而真正要在農村小學推進民主化的進程,學校的管理者特別是在農村的小學校長要有這方面的意識和理念。同時教師們要以主人翁的責任感來積極推進學校的民主化進程,農村小學特別是要選好校代會的代表。
(1)鑒于現在的情況,還能夠堅持的極少部分村小需要繼續維護。這樣部分較遠的小學生就不必擠到中心去讀住宿,農村小學教師就也不需要在學校住宿。也許今后部分農村還得恢復極個別的村小,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和管理壓力,也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壓力。
(2)教育局可以要求各農村小學按照教育部規定的農村小學的作息時間的標準。即小學生每天在課堂學習時間不超過6小時,文體活動休息時間每天不少于4小時,就寢休息時間每天不少于10小時。可以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進行變通,在保證學習和足夠的休息之后,可以不像以前早晚自習搞三四節,也不必定完成多少的活動,讓學生多點自主和自由。
(3)進修學校的校本培訓已是流于形式。由于農村小學并非都能做到校本研究,流于形式的校本研究只能是讓農村小學教師們增加了許多文字抄寫的負擔,還引來抱怨和牢騷,也無謂的給教師們增加了許多文字抄寫的負擔,還引來抱怨和牢騷,也無謂的增加了農村小學教師的壓力。因為每個學期都得檢查,檢查結果與年度考核有關,誰敢不應付呢?
在研究中,筆者試著以一個農村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去分析農村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的深刻歷史和社會根源,從現在大的形勢出發剖析這些現象,并希望找到在短期確實有效能夠緩解,或者能夠改善農村教育現狀的對策。如果筆者這一研究能夠對廣大的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有所俾益和借鑒,將是本人的莫大安慰。由于本文是筆者所思所想,經整理而得,肯定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同時由于本人的調查研究還不是很深刻,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的改善。雖然本人已竭盡全力,但本文不足之處還是在所難免。文章對農村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的研究還是處于起步階段,對于農村教育的建議還很粗淺。但是筆者一定以此為起點,謹記屈老夫子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堅持不懈的進行下去,生命不息,堅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