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軍/河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
在師范院校中,貧困生所占的比例是較高的,很多來自農村地區的大學生都會選擇師范院校來完成學習,獲得走出農村的機會,實現受人尊重的偉大教師夢。近些年,我國在貧困大學生資助力度方面進行了不斷改革,為更多貧困大學生提供了走入校園的機會。但是受到歷史遺留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導致師范院校貧困大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如何對這類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師范院校教育過程中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貧困大學生雖然家庭條件較為困難,但是多數學生品學兼優,積極向上,具有非常頑強的拼搏精神,能夠吃苦耐勞,具有勤勞、善良的美德,樂于助人,并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在實際情況中,貧困大學生雖然具備較多的積極心理,但同時其也具備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主要包括:
貧困大學生多數都有著復雜、艱難的生活狀況,當遇到事情或是特殊情況的時候,其心理狀態是較為復雜的,在自立自強的同時又會出現悲觀消極的情緒,也就是表面堅強但骨子里缺乏安全感,容易恐慌,容易自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又害怕被別人瞧不起,喜歡自立自強又希望能夠融入到集體中去,這種矛盾且復雜的心理狀態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
由于家庭經濟情況較為困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不得不節衣縮食,與條件好的學生產生較大的差距,這讓貧困大學生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在產生自卑心理后,學生的心理會變得更加敏感,自我保護意識更強,自尊心也會更強。最為明顯的表現是很多貧困大學生都會到校外找家教兼職、補課班代班老師等工作,以此來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同時也鍛煉自身的教學能力。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自卑、自尊的心理狀態交織,會讓貧困學生的性格更加敏感,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甚至會產生急躁以及焦慮等問題,使得其生活陷入異常。
在以往的調查中,貧困大學生自我認知存在一定的問題,其自我評價通常與他人評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進行自我評價的時候往往更加注重自身的缺點,甚至低于其實際情況。而他人評價則是客觀的,看到優點也看到缺點。由于貧困大學生對自身的評價不對稱,自信心不足且自我評價較差,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產生較大的障礙,往往表現出沉默寡言、不合群等。且很多貧困大學生渴望能夠融入到集體中,但是不知道怎么樣去做,經常在矛盾的狀態下游離于集體的邊緣。
對于師范院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來說,導致其產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會大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環境因素以及學生自身因素等。家庭因素是師范院校無法進行干預和改變的,而面對社會大環境、學校環境以及學生自身因素等產生的影響,師范院校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去改變,去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貧困大學生多數都是從農村偏遠地區走出來的,進入高校后,生活環境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先進的、現代化的教學硬件設施會為其帶來強烈的沖擊。在消費觀念方面,相較于非貧困大學生而言,貧困大學生的經濟條件較差,捉襟見肘是常見的事情,使得很多貧困大學生都只喜歡跟自己背景相似的學生交往。此外,很多學生都受到拜金主義的影響,盲目最求享樂主義,在金錢、地位的誘惑下導致心理失衡而背離了真善美的優秀品質,甚至還會劍走偏鋒,走上不歸路。
貧困大學生普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人格缺陷,通常表現為孤僻、騙紙、冷漠、愛鉆牛角尖等,甚至還有些學生自私、自負、虛榮心強等。在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無法對各種關系有正確的認知,很容易產生困惑、悲觀以及消極甚至是偏激的不良心理狀態,還可能會催生反社會人格。
綜合上述內容可知,在師范院校中,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高校給予極大的重視,否則可能會對下一代學生產生影響。所以,基于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及其產生的原因,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由于師范院校的大學生是我國教育行業未來的支柱,其心理健康狀態是非常重要的。現階段,我國很多師范院校都已經相繼成立了心理咨詢室,由專業的教師來為學生提供精準且有效的心理健康輔導和教育。心理咨詢室能夠針對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來對癥下藥,避免“大把抓”的情況而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精準心理輔導的情況出現。在此過程中,為了能夠對學生展開精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將其作為高校日常運作的重點之一,保證心理檔案的完整性、連續性與動態性,及時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跟蹤和調查,掌握其心理健康變化軌跡,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此外,相關心理健康輔導教師需要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檔案進行分類管理,具有相似心理問題的學生可以進行綜合教育,這樣也能夠緩解“輔導教師少,心理不健康學生多”的問題。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進行,一方面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活動的結合。
第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本是同根生”,都是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而存在的。所以,高校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到一起,引導貧困大學生正確面對貧困,理性認識貧困,并結合勵志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強自立的精神、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結合。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課堂上的理論教育,另一種是針對性較強的個別輔導教育,目的是對學生不健康的心理進行輔導和矯治,以此來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此外,除了上述理論教育之外,還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來加強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具體的社會活動、公益活動等來達到心理輔導和思政教育的目的,如:“心理健康月”活動、心理拓展訓練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糾正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師范院校的貧困大學生,其基本素養是較高的,在心理需求上也更加具有指向性。所以,高校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給予學生雙重幫助,即:精神關懷和物質鼓勵。
第一,精神關懷。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精神關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精神關懷方面,需要加強自信教育、關愛教育、人格教育、和諧人際關系教育、自我調節教育等,達到“扶貧先扶志”,幫助學生走出自己為自己設定的“精神狹窄區”,成為一個雖然暫時經濟貧困,但是志向高遠、人格健全、人際關系和諧的“精神富人”。同時,這種精神的關懷能夠讓學生學會自我調試自我疏導,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第二,物質鼓勵。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對其最為直接的幫助就是給予學生一定的物質鼓勵。如:進一步拓寬校內勤工儉學的“就業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可選擇和從事的崗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經濟壓力;完善獎學金以及助學金制度,激勵學生主動奮發向上;尋求更多的社會幫助,幫助貧困大學生尋求更多勤工儉學的校外機會,緩解經濟壓力等。通過多種方式來為學生們提供金錢、勤工儉學等方面的物質鼓勵,使其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進而為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經濟貧困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而為學生提供就業幫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中,貧困大學生本身有著一定的弱勢,特別是其自身綜合素質方面,如果考到了教師資格證,那么崗位能力就是其較難過的一關;如果沒有考到教師資格證,那么貧困的愛學生自身社會資源匱乏、能力欠缺就是其較難過的一關。所以,高校要積極為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幫扶,針對性地展開就業指導并提供足夠的就業信息。
綜上所述,在師范院校中,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非常值得高校關注的問題之一。為了能夠讓貧困大學生有更好的成長和發展空間,高校需要加強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和具體表現進行分析,并針對心理健康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解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為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