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琴/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大學生的思維模式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要積極轉變觀念,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結合新媒體的規律與特點,構建富有新媒體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在思政教育中可能會遇到網絡信息監管困難、大學生認知扭曲、高校信息詐騙等問題,因此要有效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思想引領,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模式。
在新媒體時代中,移動互聯網實現了跨界創新與萬物互聯,人們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進行溝通和信息的處理。新媒體擁有傳遞和復制的特征,在視頻技術不斷應用與成熟的背景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由于媒體傳播的便捷性和及時性,以及人們生活場景的變化,出現了碎片化、差異化、個體化的工作常態,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變革。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新媒體的崛起,在新媒體環境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因此,認真分析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實效性研究的首要工作。
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改革。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時,要避免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不良思想的滲透,讓大學生擁有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改變以往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差異化教學。通過碎片化、差異化、個體化的教育模式開展教育工作,以多元化、生動的思想政治素材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進步。為了能達到適應時代需求的教學效果,要不斷革新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和方法。
學生在接受多元思想的過程中,會形成自己新的認知,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多元價值觀,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困難。而新媒體的開放特性也為多元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大學生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他們在這樣開放性的新媒體中,處于混亂、迷茫的狀態。大學生崇尚個性,在新媒體中他們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互聯網打破了原有地域與地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限,改變了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約束。經濟全球化的速度在不斷加快,不同國家的生活形式、社會形態、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地域文化、傳統觀念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高校思政教師對新媒體的認識不足,由于認知水平和態度的不同,有的思政教師不能及時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真正教育工作模式變革,仍舊通過原有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在教學中缺乏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忽略了網絡教學平臺的重要性。新媒體網絡陣地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興趣。
作為網絡傳媒受眾,大學生是網絡傳媒中的一個重要群體,新媒體的開放性使大學生受到了意識形態的沖擊。大學生雖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觀念,但是他們的自我意識依然在快速發展,認知的不系統、不穩定、不完整導致他們容易受到其他思潮的影響。新媒體能快速的將網絡信息傳遞給大學生。而這些信息的背后都隱藏著不同的文化形態,給大學生帶來了隱性的滲透力,影響著大學生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沖擊。
高校必須要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讓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基礎,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讓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積極傳播者、堅定信仰者,讓高校成為安定團結的陣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引導學生擁有平和、理性的健康心態,使高校得到穩定、和諧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學風與校風,使高校發展能夠風清氣正、管理到位、治理有方。因此必須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讓學生建立友善、誠信、敬業、愛國、法治、平等、公正、自由、和諧、民主、富強、文明的價值觀。運用新媒體隨時發布、及時編輯的特征,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通過隱性教育方式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校園網絡監管部門要保證大學生擁有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對新媒體信息進行引導和監控,使網絡內容更加正面。高校思政教師可以構建網絡互動社區,讓學生在其中獲取服務、表達訴求,進行學習交流。大學生能得到成長共贏、智慧共生、信息共享。要提高網絡社區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將學生的生活、實踐、學習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將管理服務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另外要通過微信、微博等充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教師與輔導員可開通微信、微博賬號,綜合專業教師、知名學者、黨團組織官方賬號、高校官方賬號、學生領袖等等資源,構建微信群和微博集群,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立體化、多維度的社交移動網絡,增強正能量與主流聲音的傳播和影響,使師生之間獲得有效的雙向交流。
首先要構建模塊化、信息化、交互性的思政育人模式,將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有效融合,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為高校思政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提高思政教育的內化功能與外化功能。其次,要結合學生思想動向、社會熱點,開展有意義、有價值的主題,以正向輿論引導學生。再次,高校思政教師要打破已有的思政教育模式,改變思維定勢,不斷創新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思路。通過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的育人價值。在思政教育中,要實現趣味性與嚴肅性的平衡,充分發揮思政的育人功能,利用多媒體在思政教學中融入既有意義又有趣味的內容,通過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他們嚴重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缺乏責任意識。在新媒體背景下,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到思政活動的組織中,促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被重視,并能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組織思政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存在感。以往的思政教育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有的學生對思政學習存在抵觸心理。教師要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嚴師形象,而要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通過多媒體的應用,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政治觀和學習觀,學會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觀點和立場關注社會發展中的問題,讓學生獲得更好的鍛煉,并得到知識水平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本是服務于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因此教師在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運用新媒體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并對自己有正確的人生定位,學生會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黨支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視黨支部的力量,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網絡思政活動,充分拓展基層黨支部的影響力。新媒體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能夠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新教育方法,把黨員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充分拓展大學生的學習視野。學校團體在高校中的影響力非常廣泛,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學校社團活動也在發生變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學生團體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發揮學生干部的積極影響力,讓他們能以正向的榜樣帶動其他學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
要加強對思政工作者的培訓力度,通過手機客戶端、網絡等途徑對他們進行繼續教育,讓他們能及時了解社會和國家的前沿動態,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另外要遵循全員思政觀念,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運用新媒體技術使教學更加清晰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則,關心學生的成長與心理動向。大學生能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思政教育工作者進行溝通,幫助他們獲得心理疏導與不良情緒的排解,引導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樹立生活的自信。大學生會逐漸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并堅持先進文化的方向,學會辨別思想與動機。引導學生走在正確的路上,不再感到迷茫。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一定沖擊。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構建網絡互動社區,開展模塊化、信息化、交互性的思政育人模式。通過新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成為愛國守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