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翻譯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網絡用語詞匯增加,我們需要加強對其的規范化。因此,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教育素養,在教育方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我們必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培養合格的愛國主義人才,以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建設和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不少大學生缺乏對正確觀念的判斷,人云亦云現象嚴重,對重要信息的吸收能力不足。因此,發展新媒體的同時,我們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將兩者有效結合,提高教學效率。與此同時,符合現代化教學模式的發展。首先,我們在大學院校開展愛國主義的教育,是需要培養學生的意識教育,而這也需要長期的灌輸教育。但隨著我國新媒體行業的崛起,逐漸滲透到校園當中,這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有很大的意義。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新媒體渠道更便捷的掌握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知識,另一方面,需要科學合理的運用新媒體,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武器,這也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可以利用其傳播速度快和共享性等特征,為生活提供便捷。但同時,好的事物與不好的事物一并傳輸到學生的閱讀范圍當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由于大學生經驗和思維的局限,大學生對復雜的信息缺乏理性和科學的判斷,容易隨波逐流。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的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
在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我們通常采取聆聽愛國主義故事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懷的形成,并結合實踐內容,展開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然而,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打破了現實虛擬的隔閡,更好的讓兩者融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與吸收。但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愿意接受現實的教育,覺得現實的教育相比較下,新媒體網絡提供的信息更實時有效,而這也影響學生對愛國主義理念的深入理解,脫離了現實的軌跡,使得在教學中無法平衡現實與虛擬的裂縫。
在素質教育推進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思想素質,同時教師品質及自身專業素養也應得以提高,這樣才能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面對現代社會的大量信息資源,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具有負面影響的混合信息。大學生尚且無法有效對其分辨與判斷。作為教育者,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必須對學生負責,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提點,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教育者應提高自身的教育質量,同時熟練運用新媒體,及時了解相應的國家大事和新法規,從而能有效引導大學生及時形成正確的愛國思想。
在網絡信息遍布天下的時代,各種信息錯綜復雜,已然辨不清謠言與真相,然而,與極度膨脹的信息量和極快的傳輸速度相比,信息的過濾速度相對較低。由于信息更新是面向所有網民的,各新媒體的平臺眾多,信息的類型也多,使得不少非法分子利用其傳播效率,傳輸垃圾郵件和虛假信息,蒙蔽群眾雙眼。由于上述問題,致使各大網絡平臺無法對信息進行實時監管,這對信息過濾技術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尤其是,手機的普及,各大app應用齊飛,使得信息傳播更快更順暢。手機網絡的出現使得新媒體信息的跟蹤和控制更加困難,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虛擬網絡信息的篩選與控制。
在現代化信息不斷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科學合理的利用新媒體優勢特征,提高大學生獲取正確信息的能力。因此,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建立網絡教育平臺刻不容緩。通過平臺的建設,可以讓學生在專屬愛國主義平臺中獲取信息,使學生避免了虛假或不良信息。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借助校園網站、官方微博等渠道進行愛國主義信息推送,方便學生隨時隨地了解愛國主義精神。
首先,作為大學教師,在新媒體環境中,需要做好表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新審視新媒體教育對學生學習愛國主義知識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迎接新媒體技術騰飛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其次,作為教育傳播者,應該注重自身知識技能提升,學習并掌握新媒體相關技能及其使用,從而掌握網絡語言的格式,利用新興媒體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他們還應做好校園新媒體信息和網絡輿論的監督工作。他們應該與大學生融為一體,以充分發揮“導游”的價值。當然,作為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更高質量的媒體。
首先,我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讓學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他們對民族的認同感。目前,我們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需要明確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宣揚其文化內涵,并讓學生了解到民族優秀文化是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逐漸沉淀下的內在精神。就文化而言,五千多年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不斷自強自立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無疑是宣傳我國歷史文化,使得學生有強大的歸屬感。作為大學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去博物館或其他民族民俗地,真實的感受文化帶來的魅力。其次,繼續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模范教育。大學生具備自我思考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征,從新媒體中查詢相關歷史人物,比如感人的事跡,烘托出當時人物心情以及情懷,從而促進學生的積極情緒形成。一般學生對這類事跡會有代入感,增強他們對民族大義的偉大情懷的理解。由此可見,通過引進愛國人士事例灌輸于教材文本中,以此激勵鼓舞身邊人、身邊事,并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導向作用,將其分享給更多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和情感。
新媒體的崛起屬于新型事物,法律還沒有對此形成規范性約束,這也造成一定的信息錯亂。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避免過多的虛假信息和垃圾信息給學生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導致學生受錯誤信息的蒙蔽,做出錯誤的判斷。但我們在篩選和刪除垃圾信息時,其信息量較多,以及每天不時更新和上傳的數據使得這項工作無法實現。所以,應該在源頭上實施管控,發揮政府監督管理職能作用,才能為信息的發布設立“紅條”,確定新媒體信息發布的準則,從根本上杜絕不良信息的傳播。
綜上,在各大媒體充斥的時代,既為學生愛國教育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支持,同時也迎來了諸多挑戰。對此,針對網絡視域下,信息媒體環境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應該正確的予以引導,以便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同時弘揚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為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創造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