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廣廈學院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期,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日漸強烈,尤其對具有良好意志品質和成熟思想觀念的人才更有著旺盛需求。因此,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順應這一需求進行改革探索,尋求更為有效的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徑。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所形成的思政教育模式和內容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起到一定作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前思政教育工作開始出現一些落后問題,如教育素材匱乏、教育形式單一等,導致當代大學生對思政學習缺少足夠熱情。因此,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在工作中注入一些新鮮血液。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其涵蓋了大量優秀思想,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近年來,我國再一次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擺在了思想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重要位置。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內容都脫胎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不難看出大學生思政教育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尋求發展突破是十分必要且切實可行的。
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豐富思政教育素材。思政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都屬于思想意識形態范疇的內容,兩者有許多共通之處。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與思政教育中,能夠借傳統文化的內容對學生思想觀念意識產生教育和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思政教育的素材,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其次,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優化思政教育形態。一直以來大學生思政教育都是以說教為主,而傳統文化的滲透更強調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所以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思政教育中,可以借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來優化思政教育形態,從而實現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
最后,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降低思政教育難度。思想意識形態的工作通常都較為復雜,思政教育中的內容對學生而言往往顯得枯燥乏味,難以理解。而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內容都有著相關歷史資料與案例的支持,更為鮮活,學生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思想素質上得到提升,在思維觀念上得到發展,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理解思政教育內容的難度。
在當前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育教學領域都做出了相應努力。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開始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著手安排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應用。但從實際效果看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未形成科學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而使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內容對照起來或形成補充,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滲透與應用體系。但現階段高校在應用優秀傳統文化時卻隨意性較大,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更未有形成一套專門的辦法與體系。
二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孤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本身就是緊密相連的。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都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相應的文化素材,而我國思想政治中對學生理想信念的要求也是基于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體現出的理想信念重要價值與意義而提出的,所以通過歷史文化滲透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因此,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應用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但現階段高校存在明顯的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孤立問題,教師在傳統文化教育中不注重聯系思政教育,同時人文類學科教師與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間也缺少彼此合作,導致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孤立。
三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與應用方式與手段匱乏。從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對傳統文化應用的情況看,課堂上的傳統文化滲透仍然延續了思政教育的一貫做法,即以說教、灌輸為主,即使進行創新,也只是圍繞某一主題提供材料讓學生進行討論。這些教學方法都顯得過于呆板,缺乏靈活性,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因此亟待改變。
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其實際工作開展必須有一套相應的教育體系,其中教材正是指引思政教育科學開展的基礎,其能夠指引教師先講什么、后講什么,進而達到循序漸進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整體素質的目的。因此,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應用也應該從教材入手,將各種傳統文化內容寫進教材中,以使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的展開應用與教育工作。例如在思政教育關于家國情懷的教學內容中,其教材部分就可以相應的將屈原、李庭芝、史可法等人的事跡融入其中,讓學生透過歷史名人的愛國事跡來更好地感受到保家衛國的重任,樹立良好的愛國主義意識。再比如在各種優良道德品質的教育中,單純依靠字面上的含義和教師的講解往往顯得過于生硬,因此教材中也可以適當的增加阮元的“家訓文化”、曾國潘家書等內容,透過古人的家訓文化來讓學生了解優良品德傳承與延續的重要性以及各種優良品德對自身的價值,進而使學生的思政學習緊密地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在傳統文化中接受到更加直觀、強烈的影響。此外,在將優秀傳統文化寫進教材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與思政教育內容的對應,保證選材貼近思政教育計劃和目標,如此才能確保教學的良好效果。
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最主要陣地還是在課堂上,因此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將對思政教育效果產生巨大影響。當前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滲透與應用方式手段上的問題也反應出課堂教學方法有待提升,所以高校必須立足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來創新課堂教學手段與方法。首先,教師需要從當代大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研究分析,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進而在教學中針對性的創新方式方法。如現階段的在校大學生都是00后,其生活在一個社會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以及文化大繁榮的時代,所以當前的大學生本身思想就更為前衛、個性更為鮮明、意志品質較為薄弱。因此在了解大學生的特點后,教師就應該減少傳統課堂上說教式的教學方式,轉而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主題意識,采取更為開放性的教學方法。例如結合思政教育內容讓學生自己搜集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并與其他同學討論分享、由學生圍繞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提出問題然后再進行共同討論、鼓勵學生提前自學教學內容并基于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為其他學生進行講解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下的課堂教學方法都將主動權讓與了學生,有助于學生更積極的參與到教學與學習中。其次,教師應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上的滲透與應用方式。當前的大學生對互聯網和其他信息技術都十分熟悉,且擁有較濃厚的興趣,所以在創新教學手段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是一個重要工具。例如在法律基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我國古代法律的嚴格以及歷史上與法有關的小故事,從而使學生增進對法律的了解與認識。再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自己尋找與思政教育內容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并借助多媒體技術制作成視頻在課堂上與他人分享。如此就能夠充分借助學生所熟悉的技術展開有效的教學工作。
思政教育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學生的生活也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應用也應走出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更切身的體驗。例如在周末或節假日期間,高校教師應積極組織一些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教育活動,比如帶領學生去參觀當地的一些歷史博物館、民俗觀、古建筑等,讓學生的課外生活也能夠滲透進優秀傳統文化,并借助這些場所內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進行熏陶。再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區圍繞一定到價值觀念、思想文化內容進行其歷史發展沿革、當代表現等等調查研究工作,從而使學生在研究歷史文化和社會現狀的過程中得到思政素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不言而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以此作為契機推動我國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將優秀傳統文化寫進教材、立足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同時有意識地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入學生的生活中,能夠確保優秀傳統文化思政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