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晨
湖北美術學院
霞帔,又名“霞帔”或“披帛”,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霞帔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帔,隋唐時期,狹長的帔隨之演變成了披帛,再逐步變成了披在雙臂、舞之前后的一種飄帶。由于帔子看起來十分華美,如天邊的絢爛云霞,才有了“霞帔”這一美稱。到了宋朝,霞帔被正式作為命婦禮服,隨品級高低的不同而變換裝飾。到了明代,霞帔被廣泛應用,用絲綢制成,它的形狀就像一條長長的彩色絲帶,每條下垂寬三寸兩分,長五尺七寸,戴在脖子上時,自然地垂在胸前,因為吊墜的下端墜有金色或玉色的墜子,所以更顯優雅和高貴,后宮的妃子和大臣的妻子都披掛霞帔,當平民百姓婚嫁時,女子也可著鳳冠霞帔,俗稱“借服”。
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十分看重階級的劃分,在明朝,隨著理學的興起和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等級制度愈發的森嚴,而霞帔作為命婦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當時的政治倫理與等級觀念的極大影響,霞帔的色彩和圖案都有成文的規定,等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裝飾上,洪武四年規定皇后的霞帔紋為龍鳳紋,皇妃則為鳳紋。洪武五年規定從一品命婦到九品命婦依次配為蹙金繡云霞翟紋、金繡云霞孔雀紋、繡云霞鴛鴦紋、繡云霞練鵲紋和繡纏?;y。永樂三年則規定皇后的霞帔紋應使用云霞龍紋,皇妃、親王妃使用云霞鳳紋。
在用色方面,皇后和皇妃的霞帔用色在洪武四年確定為真紅色,在永樂三年改為深青色,皇太子妃、親王妃和郡王妃的霞帔用色為深青色,長子夫人、縣主、郡君等的霞帔用色為青色。明代的霞帔用色華麗多樣、和諧且富于變化,以青蓮為主調,淡藍白月為云紋,金紅為龍紋,穿插著禽鳥的紋樣以做裝飾。下擺底部,海水中相間著黃白的紋樣,而龍、火、花則是金黃相間的。金、紅兩色的龍火紋、藍色的云紋和底部的青蓮色,具有四層色彩,多變而清晰,復雜而不凌亂,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霞帔是皇室和官太太的象征,霞帔紋樣和用色的設計也大大的彰顯了皇室的高貴與威嚴。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對于等級的劃分是十分重視的,且有一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服飾也不例外。明代作為封建制度逐漸達到頂峰的王朝,對于服飾方面有著森嚴的制度規定,所謂“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霞帔作為命婦服飾禮服的最高等級,無論是造型、色彩、材質,還是裝飾、工藝等都與明代的“服飾制度”密切相關,而“服制”又尊于“禮制”,“禮制”最終服務于政治。就這樣,明代從洪武到永樂,歷經多年的發展,命婦禮服制度成為統治者劃分尊卑的工具,并以此來維護威嚴的封建王朝的統治。
明初,對于社會不同階層的服飾制度,政府對此作了詳盡的規定,其規章制度井然有序,十分嚴苛。到了明代中期,為了籠絡朝廷,安撫臣民,皇帝經常通過逾級的賞賜來穩定臣心,突出朝廷對他們重視和帝王的仁愛。然而,隨著官僚主義的增多和藩屬人口的增多,這種特殊的恩惠也逐年增加,僭越之風更盛。再加上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審美意識不斷提高,服裝成為反映層次差異最直觀的手段。明朝中后期,制度逐漸松弛,命婦們通過服飾造型、色彩、裝飾的“升級”,互相攀比自己地位的優越,官私篡奪之風逐漸盛行。
明代霞帔作為朝廷命婦的禮服,從材質到紋樣再到用色,無一不彰顯出貴族氣質,洋溢著皇家威嚴。對明代的審美風尚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從形式美角度來看,對于造型和圖案的運用上,霞帔采用了對稱、平衡這種古典的裝飾法則,這種左右對稱、等形等量的構圖使人產生一種自在的安定感。圖案紋飾上都選用翟紋、孔雀、鴛鴦、練鵲這種寓意吉利的形象,華麗的花紋,流暢的線條,這些富貴鳥的形象顯示出皇家貴族君權神授的思想以及古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種祥樂的精神追求;霞帔用柔軟的絲綢制成,深青為質,上面的繡花圖案輔以金繡繡成,深青的底色更加凸顯了圖案金色的輝煌艷麗,使霞帔看上去十分精致琉璃,明代畫家唐寅形容霞帔猶如天仙的服飾,明艷亮彩。
霞帔作為古代命婦的服飾象征,不僅在當時做工精細,用色豐富,圖案寓意美好,更是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雖然任何時代的服裝藝術都有它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但我們也需要用與時俱進的審美意識去觀照歷史文化。通過對于霞帔用色圖案的研究,對于現代無論是平面的視覺傳達的色彩搭配,還是現代服飾的繪畫與制作,都可以挖掘到無限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