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菊萍 黃程偉
《覺醒年代》自開播以來就受到觀眾的追崇,超七成網民給出五星好評,四星以上好評占比超過94%,“震撼”“熱血沸騰”“超級好看”“心潮澎湃”“吾輩自強”“做有為青年”等成為觀劇后的高頻詞匯。在一個娛樂至上的年代,黨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能夠引起包括青年人在內的廣大觀眾的一致認可和喜歡,實乃一個奇跡,它說明了觀眾的成熟,說明了這部電視劇足夠打動人心。
《覺醒年代》依據歷史的真實塑造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鮮活的人物,尤其對過去有爭議乃至否定的陳獨秀、胡適都給予了客觀和新穎的刻畫,深度詮釋了一百年前中國仁人志士喚起民眾覺醒,建立中國共產黨,實現救亡圖存的偉大壯舉,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樹立了新典范。
好的劇本奠定了《覺醒年代》成功的主要因素。《覺醒年代》以陳獨秀、李大釗“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為線索,以1915年《青年雜志》(1916年改名為《新青年》)問世開始,圍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三件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的大事為主線,展現了一段風云激蕩的偉大歷史進程,清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艱難創立的全過程。
該劇卸掉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毛澤東等這些歷史人物身上的臉譜或光環,還他們以真實的血肉。他們既有慷慨赴義的一面,也有日常生活中瑣碎、為錢煩惱的一面。在劇中,陳獨秀并非一開始就成為領袖,而是以蓬頭垢面還“偷”吃盒飯的形象出場。他確實由于政治思想活躍而出了名,但當同學詢問他的高見時,他便言明:“這樣的國,無藥可救”。偏激的言論讓他遭到了同學的圍攻。再比如陳獨秀與妻子相敬如賓,但與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陳喬年和陳延年卻對他誤解很深,幾乎斷絕了親子關系。陳獨秀為了歷練兩個兒子,不給他們生活費,兩個兒子也習慣了靠自己勤工儉學。陳獨秀明明心疼兒子,卻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一場父子圍坐吃包子的戲將父子三人的關系處理得非常生動。這種基于真實素材而進行藝術提煉的影像呈現,并沒有影響觀眾對陳獨秀人物形象的積極評價。
陳獨秀去北大任文科學長前,易白沙為其送行,當易白沙苦悶自己看不到這個國家有什么出路時,陳獨秀對他說:“白沙,我們不能退,我們要給這個國家找藥方子,我們不努力,這個國家就真的沒治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何等崇高的品質,在當今仍有著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塑造李大釗時,編劇同樣用了聚焦人物生活的方式。觀眾看到在特殊年代里,李大釗和夫人趙紉蘭伉儷情深,夫人比他大五六歲,他們從小就定下了娃娃親,舊式的婚姻卻也譜寫出了綿長動人的愛情。在李大釗奔走革命的歲月里,沒有文化的夫人在背后無條件地支持他,李大釗愧疚地說:“我對得起天下,卻唯獨對不起你。”李大釗對窮苦大眾仗義疏財,這個在當時月薪就高達300大洋的人,卻連帶孩子吃次涮羊肉都捉襟見肘。劇中有一場景,李大釗典當衣物和懷表又向報社預支工資,就為給初識的勞苦大眾的孩子治病,將革命勇士柔情的一面展現給觀眾,讓李大釗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豐滿和高大。
該劇好看,在緊張中帶著詼諧,嚴肅中透著煙火氣,將高尚激昂的革命者形象和生動、樸實的普通人形象完美地結合在熒屏中,讓人們看到了陳獨秀的家庭難題,李大釗與夫人的文化差距,但他們沒有私利,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這是對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最生動的詮釋。劇中青年毛澤東出場時,在風雨飄搖的泥濘道路上狂奔,他懷揣《新青年》雜志,目光篤定,見到李立山時兩人相互鞠躬。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劇中常出現一群圍著圍巾,穿著土布長袍的文化人在開會,公共場合見面時都會相互鞠躬,甚至在發生爭辯、爭吵后也仍然會相互鞠躬,細致地凸現了“民國范”,給觀眾展現了百年前真實的時代氛圍,形成了該劇豐富而真實的氣質。
《覺醒年代》中每一個鏡頭都是精心設計,每一幀畫面都充滿了電影般的質感,創作團隊是在用“工匠精神”打磨這部長篇巨制的電視劇,下足功夫也是它獲得成功的因素。
當年北京城街道穿著西裝的有錢人家的少爺,坐在汽車里吃著熱氣騰騰的三明治,而同他年紀相仿的窮人家女孩卻滿臉淚水悲哀地跪在街頭,插著草標被當作商品販賣。魯迅坐在鬧市中的身影,他身后不遠處軍閥的大刀斬向人民的頭顱,突然一群愚昧的百姓蜂擁而上,伴著“蘸血要趁熱!”的聲音。鏡頭將特寫給了粘著鮮血的饅頭,被“人血饅頭”深深刺痛,滿腔悲郁憤慨的魯迅。李大釗深入南方的鄉村考察,一對迎親的人馬與他擦肩而過,鏡頭通過李大釗的視角,看到毛驢背上坐著的只有十一二歲哭泣的新娘和前面一只被人抱著的公雞。巴黎和會期間,青島的主權最終被移交給日本,顧維鈞在邁上臺階之時終于掩面痛哭,此時鏡頭拉遠,他的身影被一面面帝國主義的旗幟所掩蓋。
陳獨秀目送陳延年和陳喬年留法,這一段鏡頭極具藝術性。陳延年和陳喬年赴法留學的步伐與之后他們在看守所帶著鐐銬的步伐交匯,平坦的路,整潔的鞋褲;血水泥路,布滿傷口和血痂的腿和腳;沉重的鐐銬,和血水中的花;父親的目光,兒子的背影,就這么交織著……兄弟倆最先覺醒卻又最早離去,不禁讓人潸然淚下、痛徹心扉。
陳獨秀和李大釗在冰天雪地里商量建黨的事,這場戲堪稱絕唱:壓抑的天空,哭訴的災民,陳獨秀的痛哭,陳、李兩人慷慨激昂給觀眾強烈的震撼。當陳獨秀和李大釗最終決定走上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道路時,鏡頭拉遠,他們的聲音漸漸模糊,但他們腳下是一條泥濘之路。
類似的鏡頭語言還有很多很多,都恰到好處地起到了旁白的作用。這些電影質感般畫面讓觀眾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滿目瘡痍,明白先輩們抗爭的意義。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懷深深地觸動了觀眾的內心,給觀眾以強烈的代入感,也讓人們更加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多么地來之不易。
所謂的“歷史真實”,并非要求文藝作品中涉及歷史的橋段一字不能改動,而是懂得適當取舍,在不改動大歷史背景和時間線索的前提下,進行一些藝術上的微調。《覺醒年代》在這點上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成功,劇情中不乏經典歷史橋段的重現,比如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包括《新青年》的創刊、《狂人日記》的完稿等。
當然,除這些經典橋段外,劇中木刻版畫這一藝術形式的運用也讓人印象深刻。深沉厚重的版畫藝術作為經典符號貫穿始終,在劇情進展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尤其是在片頭片尾,大量的版畫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精神感召力。這種思想的斗爭性與繪畫美學的文化碰撞,契合《覺醒年代》的創作基調,所以說,該劇重視版畫的藝術精神有著別樣的意義。
無論是經典橋段再現,還是木刻版畫的融入,都讓觀眾感受到真實歷史文化的力量和厚重感,這也是該劇成功的原因之一。
《覺醒年代》高度再現了當年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人物背景。這些歷史和偉人不再是思想政治課中被迫學習和背誦的一段段蒼白文字,而是有說有笑會吃能喝,像自己一樣會憤慨會迷茫會傷心會奮斗的年輕人,但是他們除了為自身和家庭選擇奮斗改變命運,還在為改變整個國家的命運不記個人得失的犧牲和奮斗著,指引的力量穿過劇情撲面而來,讓人震撼。《覺醒年代》讓所有的觀眾明白,在那個動蕩的中國,為什么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為什么只有共產黨可以救中國,為什么偉人可以被稱之為偉人,有人說以前只知道偉人偉大,看了《覺醒年代》之后才知道偉人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偉大。共產黨就是最偉大的“創業者”,從一條小船上幾個創始人,到后來的解放全中國,再到現在建黨百年,放眼政治史和商業史,還有比這更值得創業者或是想成就一番夢想和偉業的人學習的經典案例嗎?
藝術當百花齊放,觀眾需要主旋律大劇的陶冶,也需要喜劇、言情劇的娛樂,但是現在人設傻白甜、劇情瑪麗蘇、制作水準相當低,故事既俗套又狗血,屢次侮辱觀眾智商的爛劇,仍是一抓一大把,這種怪象亟待整治。
中國有《懸崖之上》這樣的好電影,有《覺醒年代》這樣的優秀電視劇,讓人倍感欣慰,但仍然有那么多的爛片和爛劇,著實令人擔憂。解決擔憂的唯一辦法就是借《覺醒年代》成為熱點之際,認真“覺醒”一番,否則,許多影視人真的要站在“懸崖之上”……這就是《覺醒年代》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