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突發新聞事件與通常的新聞事件相比,往往沒有先兆或者進行刻意的人為預測,它主要是指那些突然發生的、會產生嚴重危害后果的新聞事件,并且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對于突發新聞事件的分類,主要是根據事件類型進行劃分,按照事件中有無人為因素的參與,簡要劃分為兩類:一是自然災害類的新聞突發事件,例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自然界突然發生的新聞事件;另一類主要是跟人的活動有關,或因為人為活動而導致的突發新聞事件,例如火災、礦難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等。
無論是自然類的突發新聞事件還是人為的突發新聞事件,其從新聞本身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突發性,這也是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否可預測,有沒有可預見性,也是劃分一般新聞事件與突發新聞事件的重要標準。二是事件性。突發新聞事件可能是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但在前期和后期處置都會有一個過程。以礦難事故為例,事故發生很多緣于企業對于安全生產工作的輕視,各項措施落實不到位。事故發生在瞬間,之后如何開展救援,如何安撫家屬這些后續新聞要素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也就形成了新聞報道所需要素。三是具有時效性。突發類新聞事件發生后,能夠對人們的生活迅速產生影響,甚至會改變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在短暫時間內會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因此,這也需要政府部門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群眾發布信息,澄清真相,為后續事件處置贏得主動。
與其他媒體相比,廣播在做好突發新聞的報道中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有的是廣播媒體自身與其他媒體共有的,但也有著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自身亮點,這也構成了廣播新聞在激烈媒體競爭下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
即時播出帶來的極強時效性。以傳統紙質媒體為例,對于新聞報道需要采訪、寫稿、編輯等一整套流程,這也限制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而對于需要爭分奪秒進行報道的突發類新聞事件來說,廣播媒體可以實現即時播出,新聞連線、現場切入、當事人采訪等新聞內容都可以通過電波迅速傳遞到受眾耳中,省去了眾多流程,也就為新聞事件傳播報道節約了時間。此外,廣播在新聞制作的過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較小,其節目內容的制作相比其他媒體便捷高效,讓受眾能夠隨時獲得有用信息,這種便捷性在各類突發事件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廣播媒體覆蓋面更廣。廣播媒體的信息是通過電波進行傳送,這也在實現即時傳輸的同時,突破了空間方面的限制,有著極大的覆蓋范圍。通俗來說,只要有信號,手中有一臺收音機即可以隨時打開廣播進行收聽,從而突破了道路、電力、通訊設備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與電視和報紙媒體相比,廣播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需要的硬件支持更少,受眾能更穩定及時地接受各類信息。正是憑借這樣的特點,廣播媒體在突發類事件新聞中的優勢突出、表現優異。例如每年夏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常受到臺風侵襲,面對自然災害,很多情況下都會出現通信、電力中斷情況,廣播在極端情況下成為唯一能讓受眾接受信息的媒體。因此,無論在時代變遷下,新聞傳播媒介如何豐富,廣播媒體都有著不可替代性。
話語表達方式更加通俗易懂。相對于文字傳播而言,廣播媒體的傳播方式是話語傳播。節目的編排方式也主要是通過主持人、記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人們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遞和觀點的表達,這也決定了作為廣播媒體的受眾,一般不需要太高的知識文化水平,就可以方便地進行信息接受。此外,近年來,在不少廣播媒體中采用方言進行新聞傳播,這也讓廣播節目更加具有親和力和親近性。這些讓廣播在突發新聞事件中給予受眾通俗的闡釋和解讀,易于傳播特性的發揮,讓傳播效果得到最大限度釋放。
信息雙向流動帶來的互動性。當前,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在由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轉型,更加注重受眾對于信息的反饋,但廣播媒體在多年發展歷程中帶來的雙向互動的特質,賦予了其本身無可比擬的優勢。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聽眾可以通過短信平臺、微信公眾號、熱線電話等方式,成為節目的參與者。這一方式一方面讓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又成為信息的參與者;另一方面互動參與性的增強,讓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易于廣播媒體自身培育和形成一批忠實受眾。這對于做好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會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在各個行業的滲透愈發深入,各類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憑借著互聯網在技術方面的優勢,新媒體呈現出快速成長,這也對傳統的廣播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受眾的分流。依托自身時效便捷、內容豐富的傳播特性,新媒體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這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受眾分流。特別是當前,新一代的年輕受眾紛紛將網絡新媒體作為獲取信息的第一選擇,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受眾的分散和流失,廣播等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未來受眾危機。
廣告市場面臨著萎縮下滑。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廣泛的受眾響應,人流的迅速集聚無疑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流,成為廣告商進行廣告投放的新寵兒。有數據顯示,近年來,新媒體以受眾平均每年15%左右的用戶增長率、30%以上的收益增長率發展。在新媒體廣告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傳統媒體的廣告總體上呈逐年萎縮和下降的態勢。
廣播媒體自身建設需要加強。從廣播媒體自身因素來看,當突發事件產生后,特別是地方性的突發事件,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部分地方的廣播媒體處于“失聲”的狀態,報道不及時或者輕描淡寫式的報道讓受眾只能通過外部媒體獲取信息。此外,由于新聞從業者自身能力的限制,部分新聞工作者的業務素質不強,加之時間緊、任務重的客觀需要,導致對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質量不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事件的有效處置,甚至損害了媒體公眾形象。
取長補短,做好與新媒體的融合。在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既是廣播媒體的競爭對手,也是廣播媒體通過融合發展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發展水平的有力抓手。在突發新聞事件報道中,廣播媒體走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能夠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廣播媒體在節目的制作中,將突發事件的報道與網絡發布同步進行,通過微信、抖音、微博等媒體實現信息的“一次采集,多重發布”。這樣既擴大了信息的傳播范圍,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受眾,擴大了受眾群體。
占據主流,及時快速發布信息。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廣播在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研究顯示,在突發事件、重大危機事件發生之時,受眾很容易進入一種無序狀態,這種恐慌也為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傳播滋生了土壤。在這種情況下,急需主流媒體發聲,消除人們的恐慌心理,對人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利用自身在報道團隊和經驗方面的優勢,廣播媒體要優化突發事件相應的報道流程和制度,在事件發生時及時準確地發布權威信息,搶占話語高地,切斷謠言傳播路徑,為做好輿論引導、安定民心、維護社會秩序打好輿論基礎。
拓展方式,豐富報道方式。在突發性新聞事件報道中,廣播媒體要充分運用現場報道、即時連線等報道方式,讓新聞的現場感得以真實還原給受眾,在確保時效的同時,增強報道可信度和感染力。同時要發揮廣播媒體不受版面篇幅限制的優勢,圍繞突發新聞事件做好深度、連續性報道,讓聽眾多角度全方位獲取具體事件信息。此外,也可以邀請相關權威人士走進直播間,與受眾進行互動,傳播相關知識,為受眾答疑解惑,消除不必要的恐慌與緊張情緒,發揮媒體的責任擔當。
提高素質,增強從業人員能力。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廣播新聞記者只有練就扎實的業務能力,深入基層一線開展細致的采訪報道,這樣的新聞才能夠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和感染力。因此,做好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也對新聞從業人員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需要記者要有“第一時間”意識,爭取在最短時間到達新聞現場,合理利用好新聞現場的實物,對事件進行客觀報道,同時要站在群眾立場進行報道構思,真正報道群眾的所思所盼,回應關切,這樣才能引起共鳴。
廣播媒體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廣播新聞的從業人員要立足自身主流媒體的地位和特點,主動做好媒體融合,加強自身素質能力建設,不斷提升對突發類新聞事件報道的質量,當好新時代輿論引導者,展現新時代擔當,真正成為與群眾心貼心的適合時代發展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