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飛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1)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更像一部音樂發展史,其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音樂史,顧名思義,是由“中國”和“音樂史”兩個名詞構成,即中國的音樂歷史?!爸袊痹谶@里雖是一個名詞,但在“中國音樂史”這個詞匯中代表著時間概念。即遠古,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音樂史”即在“中國”這個時間范疇內發生的音樂事象。樂是由人“生”的,那么音樂事象一定有“樂人”存在。之后,不用借助于任何外部因素,就能通過自身“功能”的表現來形成樂舞和歌曲兩種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發展,“樂器”應運而生,進而推動了“樂律”的出現。“聲樂”“舞蹈”“器樂”三種形式創作出了眾多“音樂作品”的同時,也在不同時期形成了各種藝術形式,如歌舞戲曲等等。伴隨著“樂人”對音樂的理解,出現了“音樂思想”。而音樂需要記錄和傳承,也就有了“記譜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音樂史就是學習中國不同時期的“樂人”“樂舞”“歌曲”“器樂”“音樂作品”“藝術形式”“樂律”“音樂思想”和“記譜法”。通過縱橫兩個維度,連接起中國音樂史。
中國音樂史分為古代史和近現代史,古代史和近現代史在內容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中國音樂史不單單是由樂人構成,還有樂器、樂律、樂派、思想、表現方式等事象。中國音樂古代史更像是中國音樂史,而音樂近代史則包含了西方音樂史。從框架設置來看,中國音樂史的古代音樂史,以時間為縱軸,各事象為橫軸,以此來發展壯大自身;而近代史以具體事象為縱軸,以此發展內容。中國音樂史本質是以人類音樂為中心從而進行中國歷史研究的科學。而單就音樂史內容對中國音樂史進行研究時,主要從認知、表達、情感三個方面來進行。認知即學會認識音樂的發展歷程,明白不同時期音樂的差異,單純運用五感來感受音樂。表達即能夠說出自己對音樂史的認識與理解,能用簡單的話表達自己內心對音樂史的感受。情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即能夠感悟音樂史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做到真正懂樂明史。因為中國音樂史的起源很早,所以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了。因為距今久遠,并沒有留下太多實物,但是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記載,例如樂譜、傳記等。也有一些通過壁畫、雕塑等對當時的音樂進行了記載保存。這些史料記載的內容非常多元且豐富。因此對中國古代音樂史進行研究的方法,主要依靠這些史料記載。通過這些史料記載的與中國古代音樂史有關的內容可以幫助后人了解當時音樂發展的情況。隨著研究古代音樂史進程的深入,不難發現,這些史料記載的內容主要是關于古人的生活狀況,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這就決定了我們如今研究古代音樂史的方法。而中國近代史音樂研究方法與古代截然不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音樂的發展也如萬花筒般多種多樣。20 世紀初期,我國正式將中國音樂史確立成為一門專業科學。在西方時下文化背景加持下,我國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音樂研究方法,而是在研究音樂的過程中采納一些西方的方法。而現代對音樂史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為兩種:一是借助古代研究資料。通過對這些研究資料進行分析,來研究推理古代音樂史;二是研究現存歷史文物。通過對歷史文物進行研究,我們可以借助文物本身隱含的信息來推理中國音樂發展史。如今對音樂史進行研究的方法相較于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進步。這一進步與如今人們的先進思想及先進技術有著莫大的聯系。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會出現更多新的研究方法與理念。
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對音樂史的研究。同時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最為出名的便是音樂考古學。音樂考古學對現代的中國音樂史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其主要有兩點優點:一、科學嚴謹??脊艑W講究證據,一板一眼,是什么就是什么,寧可放棄全部也不允許有錯誤存在,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二、極具邏輯性。音樂考古學不單單針對音樂學,而是從方方面面對中國音樂史進行研究。這種方法有利于探尋音樂發展與社會歷程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使我們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更進一步。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通過分析這些音樂的不同表現形式,我們可以研究探析中國音樂的發展史。而不同時期音樂的表達主要依托不同的樂器。通過對樂器進行研究,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中國音樂發展史的變化歷程。我國音樂文化史分古代史和現代史。而古代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只是那時沒有文字,所以留下的史料少之又少。我們只能從出土文物中發現一二。先秦時期,樂器顯然增加,如擊樂器:鼓、鐘、鏞、雅、祝、簧、筑,吹奏樂器:簫、管、龠、笙、塤、笛、竽,另有弦樂器:琴、瑟等,這就使音樂的表達方式得到提高。在秦漢、隋唐時期,由于秦朝大一統,且漢朝、唐朝出現了空前的歷史盛世,使得人人安居樂業,故而各種樂器發展空前鼎盛,各類樂器特別是彈奏樂器借此得到遠勝于前的發展與傳播。琵琶可以說是隋唐時期最重要的樂器,各個史料詩詞中就多次有琵琶的出場。琵琶以在宮廷演奏表演為主。其實從漢代開始音樂史的重心就已偏向琵琶類樂器,琵琶借此得以急速發展。遼、宋、西夏與金受前人影響,承隋唐風俗習性,廣泛地使用弦樂器。但同時也有新樂器的產生,如邊塞的羌笛以及民間的葫蘆絲等樂器。而在明清時期,由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所以音樂文化有較大發展,因此弦樂器與簧樂器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會。由于當時人們普遍有思舊思想,且古琴本身就極具古典價值,這就導致古琴在當時音樂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由此觀之,中國歷史悠久,史料極其豐富。因此研究中國音樂史時,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一、證“有”。即證明相關史料的正確性。例如新出土的三星堆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完美地驗證了史料中有關青銅音樂擊打器的描寫,是證實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歷史相關內容最完美的證據。二、正“誤”。即糾正歷史文獻中所記載有關史學的錯誤。因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史料難免有些錯誤存在。因此,糾正史料的錯誤,當為我們在研究中國歷史音樂學過程中的不可推脫的責任。據《史記》記載,樂府的存在是在漢武帝時期。而在1976 年間陜西出土的一件青銅鐘推翻了這一史料。鐘上有銘文表明早在秦朝就已存在樂府。三、補“無”。即補充相關史料記載的一些模糊,遺漏的內容。因為歷史太過久遠,所以有些音樂藝術,音樂器材都沒有相關記錄。只留下只言片語讓后人傳頌。例如俞伯牙的佳作《高山流水》,至今仍未在任何史書中找到其相關記載。四、創“史”。即創寫人類尚無的相關文獻記載的歷史。人類歷史至今已有200 萬余年。但留下來的相關史料與此相比可謂寥寥無幾。而在人類用文字記錄生活之前的時期,更是沒有史料留下。而這一時期與人類的產生,文明的誕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對整個中國音樂史,中國發展史,乃至人類發展史都有著重要意義。
研究中國音樂史具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對古人來說,不知樂,不懂樂連詩都看不懂。中國的詩,最初其實是以歌詞的形式存在。比如最早被發現的詩即《詩經》《楚辭》,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歌詞,前人把它們叫做“歌詩”,也就是為后人所言的“聲詩”。而在漢代末年,不愿做音樂附庸的五言詩的言論開始出現。于是在六朝時,詩人就立下了不愿做音樂附屬品的理論,而就是在這時候四聲論出現了,詩人們利用詩的平平仄仄四聲的搭配,來形成自身語言的擬音樂性,這其實也是一種脫離了現實的音樂歌詞屬性。在歷史上,以沈約在四聲運動里最為人廣知。這些與音樂息息相關的樂府詩,大多為五言,少為四言、六言或七言,雜言更是少之又少。這說明,這些混合了多言的詩句,實為依照樂譜進行填詞的“樂曲”。又因為音樂的曲調及樂符的多少不全而一,這就造成樂詩各句字數可能不一致。而這些詩從表面看起來又是五言詩的形式,所以后人在記錄時把“聲”調拿掉之后,就會因此具有規律的五言詩之感。不僅如此,真正的樂辭,還包括了“聲辭”。而樂府詩的屬性,從后世不少的墨客所言可看出都是大張樂府民歌的旗鼓。由此觀之,研究中國音樂史即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莫大的意義。
綜上所述,中國音樂史即中國音樂的發展史。而中國音樂發展史又分為古代音樂發展史,近現代音樂發展史和當代音樂史。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法隨著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經歷了不斷變化但逐步完善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法也應與時俱進。而對于不同朝代不同的音樂理念、表達形式,研究人員更應結合不同史料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研究探析。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音樂的研究,更是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研究。這對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甚至整個人類歷史進程都有著莫大的意義。
音樂史不僅記載了我國上千年的歷史,也記載了我國上千年的音樂發展史,音樂歷史的發展同樣也是我國文化歷史發展的一部分,對于從音樂的發展歷史來探究我國上千年的文化發展史來說,是一條好的線索;且現在各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越來越快,交流也隨之增加,在與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的交流之中,我們也越來越多的關注到了本國、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的獨特性,更多的發現了中國音樂史和西方音樂史大有不同,所以學好中國音樂史以及了解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發展,對于了解我國的文化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于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習的開展,也有助于更好地保留本民族音樂文化特色,也為現代音樂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本民族的新鮮血液。故而對中國音樂史進行研究和理念探析是必要且順應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