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妮
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2020年5月,教育部發表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正式提出要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特制定本綱要。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對于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同時共青團第二課堂教育的興起也豐富了思政課程的教學形式,在這種背景下高等學院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承擔起社會責任,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輸送更多有理想、有擔當、有個性的人才,重視思政實踐教學,向高校學生傳授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思政課程是2020年五月黨中央發布的新型課堂教育理念,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理念十分具有教育意義,有助于幫助高校學生全面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現如今各大高校都在努力探索思政課程的教育理念,只是由于經驗不足,許多教師對于思政實踐教學尚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因此沒有思政課程教育性沒有在高校課程中體現出來,讓思政課程流于形式。
想要培養出真正高素質的人才,承擔起立德樹人的社會責任,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互相結合、互相推進,不可分割。全面建設完善的思政課程教育體系,就是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更健康、更符合國家現實需要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出真正能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在重視學識的同時,也要重視思想道德的塑造。要真正完善人才培養的教育結構,除了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質、加大經濟投入外,還要將思政課程的建設也重視起來,做到才德雙抓。同時要了解、懂得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重視思政課程的建設和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點進行人才培養工作,將思政建設真正落實到高校的日常教育中,并設立相關的學分制度,將考核制度與觀念宣傳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重視思政學習、重視對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同時,思政教師還應對思政教材進行校本化的開發,將課程計劃與具體的學院教育要求結合起來,從實際角度選擇課程內容,使思政課程更能符合學生需要
在思政課程建設的工作過程中,要明確任務中心點,探究任務重點,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要在全國各大高校、專業中進行全面嚴謹的推進,促使建設思政課程形成一個廣泛的共識,廣大教師要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創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思政意識來加深對思政教材的理解程度,并深入剖析其他課程教材中的思政成分,完善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體制機制,進一步做好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
思政課程的教學重點在于要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傳輸為黨為民、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等積極思想,圍繞民族認同、國防建設、群眾路線、實踐真理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
高校是學生邁入社會的重要一站,即使高校學生的主要生活時間都處于校園中,但是整體與社會還是有一定的接觸,特別是新生,剛剛完成升學考試,懷著對大學的憧憬的同時也缺乏一定社會經驗,往往更容易收到外界的影響。相比較初高中來說,高校學生的自由度也更高,有很多自由的時間,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已經基本形成,有了自己的想法,導致思政教育對學生約束力不足。
在高校中,雖然學生的學習壓力相比中小學有所減弱,但是思政教育并沒有因此而獲得足夠的重視。盡管現在的思政教育課程以納入學分制管理當中,但是很多學生僅僅是為了學分進行思政學習,沒有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認真學習思政教育課程。在日常的思政課程中,學生往往不能理解思政課程設立的意義,教師和學生都對思政教育采取忽視態度,沒有做到在保證應試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品。很多教師在上課時也是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學生以學分為目的進行思政學習,沒有考慮思政課程帶來的思想變化,導致高職思政教育沒有起到提高學生思想水平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傳授,更是一種意識的培養,需要學生對教師具備一定信任。而在如今信息化的背景下,相比于傳統教學而言,學生可獲得信息的渠道增加,教師應當樹立一種偏感性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改善師生關系,使學生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的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中應當注重學生的情緒變化,尊重學生個性,要懂得以良好、溫柔的心態同學生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自身行為舉止來踐行課堂所學。在平常的日常交往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過度打罵和批評,嚴格按照課堂時間制定教學計劃,要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才能在德育教學中讓學生主動接納教師傳授的思想政治概念,聽從教師的引導規范自身行為,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滲透到學生的日常舉止中,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踐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高校學生思想品質和思想境界的教育,可以幫助高校學生勇于創新、積極奮斗,在眾多困難與阻礙中保持自身目標,培養青少年責任感,激勵高校學生群體自重自強,鼓勵他們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基于教育學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改革,是指導高校學生制定學習目標、規劃職業生涯、實現人生理想的一種重要手段。所以,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探討如何提高高校學生自身的思想覺悟是必不可少的重點工作。但是由于面臨就業壓力,部分高校學生長久處于身心疲勞的狀態中,缺乏目標與信念,簡單地宣揚思想政治意識難以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這時思想政治課程相關教師可以根據時代熱點,向學生宣揚核心素養理念,將思政教材的內涵與時代熱點相結合,激勵學生的奮斗欲望。
學校和教師是教育的主體,除了教材和教育制度之外,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影響課程質量的重要成分之一。如果學校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只用形式主義來草草了事,那么學生不僅無法接受正確的思政知識,他們本身也會輕視思想意識的培養,無法完成良好的性格矯正,可能會影響到高校學生未來的心智發展。反之若是學校十分重思想政治教育,認真舉辦相關課程和活動,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灌輸思政理念,實踐“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為學生提供吸取思想政治知識的渠道,而教師以身作則,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學生會更加重視自身行為,更有利于幫助高職學生養成更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對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除了舉辦課程和活動外,創新教育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過多注重理論教學,但這種教育方法太過生硬單一,過多的理論教育也會給學生增添壓力,并且一些傳統的思想政治理念并非完全符合當今時代特征。因此,在德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多使用一些創新的教育方法,與時下熱點事件互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輔助學生更好地養成道德習慣,提高思想政治德育課程教育效率。
榜樣與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即使是在大學階段學生心智發展趨向成熟,教師的所作所為仍然會對學生自身的觀念與行為產生改變。所以想要開展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立德樹人”的教學思想,強化教學的效率與成果,教師就要以身作則,規范自身的行為和舉止,不去做一些與思政課堂中所提出理論相悖的事情。
規范自身的行為不僅能做到言傳身教,加強思想政治教學的效率和成果,讓學生切身實地的感受正確的思政習慣在與人交往中的重要性。還能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初步建立師生間的信任紐帶,鼓勵學生敞開心扉,接受教師的教育。而高校學生心智發展處于成熟階段,主見性較強,太過生硬與官方的教育方式明顯難以取得成效,所以鼓勵學生信任老師,才能更好地給學生灌輸思想政治意識。
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由思修課承擔,但是大學的思修課始終得不到學生的重視,課程時間不足,同時由于教師工作熱情不高,課程質量也難以保證,學生缺乏學習欲望。所以重視思政教育工作并不是說每周時時刻刻都要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容易降低教學效果。所以,思政教育改革,融入傳統美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思政課堂,要從課堂走向課余,將思政教育融合進入學生的生活中。
隨著新課改風潮愈演愈烈,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任務也更加繁重,除了要提高學生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外,思想政治意識方面的教育也尤為重要。在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時代變革中,高校教師應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努力提高工作水平,重視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