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亞茹
對中國人文的色彩審美影響意義深遠的敦煌美學。在面對全球化和民族化消亡的恐懼時,作為中華傳統藝術典范且受全球民族文化保護的敦煌藝術將會怎樣,此話題非常典型且緊迫。
據《2019數字新青年研究報道》顯示,新時代背景下將近九成受訪的年輕人表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為傳承作為中華傳統最具民族氣質的敦煌藝術,了解每一個顏色都有每一個顏色背后的故事,針對文化傳播的缺口和年輕用戶對文化傳播的渴求,《登場了!敦煌》應運而生。節目在色彩、飛天、匠心、潮流、運動、美食、音樂、英雄、風俗、文書十個主題維度以“敦煌探索團”及“敦煌有緣人”的新穎方式對整個敦煌地區進行探索和解讀,深入觸達用戶。
研究目的與意義。以綜藝為載體,用青春的視角將傳統文化植根于現代,符合當下年輕用戶娛樂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渴求,將傳統文化通過可感知、可探討、可理解的方式觸達更多年輕人,拉近敦煌美學、敦煌藝術、敦煌色彩與年輕人之間的情感距離,進一步增強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敦煌美學。敦煌美學擺脫了傳統禮教的束縛,馳騁著時代獨特的想象。以人物為中心,敦煌人像著重在于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飛動旋律,體現了“飛”是藝術境界的特征。其表現的形象,在線條、色彩上無一不有著天馬行空一般的飛動奔放,衣飾是飄蕩飛舞纏繞的帶紋,組成廣大繁復的旋律,以包容這象征著宇宙的軀體節奏。
敦煌藝術在中華民族藝術遺產的再生和傳播下,具吸納性、同化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敦煌藝術從思想到技術,展現出豐富的人類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凸現出敦煌文化的美學價值。從時間上看,敦煌在中國不同時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空間上看,世界上不少代表性文化都在敦煌有所呈現,如建筑學、宗教、繪畫等中西碰撞結合的痕跡,敦煌藝術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強勢話語,亦是全球藝術的交匯。敦煌藝術的價值和吸引力首先來自于藝術和美感,我們要用藝術的眼光看敦煌,以敦煌美學的眼光看敦煌。
敦煌色彩。敦煌藝術中的敦煌色彩與中國道家五行學說中的五方色是相通的。敦煌的色彩有紅、黑、白、綠、藍、黃六大色系,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從審美的角度來追溯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審美發展中的一個較大的轉折期,北魏和北梁時期對應于漢代審美,濃郁厚重而有變化,紅和黑為其主色調。到了西魏北周,色彩格調轉向爽朗清雅,大量的藍綠開始盛行起來。隋唐時代華麗高雅,題材廣泛,對中國審美有了一定的影響。
敦煌藝術的色彩結構通過黑白灰三色的調和,使得畫面即具有對比又充滿和諧、安寧與愉快并存,如在明暗不一的灰色上配有黑色的人物、白色的神獸等神秘感形象,增加了人們對宗教信仰的“迷戀”和忠誠,亦形成了一種極具民族氣息的裝飾感。
千年歷史敦煌的莫高窟是一個無限豐富的寶庫,里面有著許多至今仍然潮流的元素。在《登場了!敦煌》中嘉賓圍繞潮流展開話題,其中一張富有敦煌元素的手帕,花紋與用色極其大膽,利用紅藍對比色強烈的視覺力量,將人物的衣著配飾凸顯得淋漓盡致。觀眾可瞬間抓取古代某一時期的審美特征,再次利用金色點綴花紋細節把時代的富麗堂皇表現得低調且有內涵,圖案中的反彈琵琶亦寓意著反向思維,打破常規事物,亦隱約透露出古人利用美學思維將哲學思想間接地表現出來。
總之,敦煌的色彩都具有強烈的對比,其中大膽運用補色對比將佛教的極樂圣地展現得惟妙惟肖。大面積的紅與綠、橙與藍的對比烘托出一種歡樂、跳躍的氛圍,小面積的紫和黃的對比突出畫面,調節整個畫面的氛圍。補色對比彌補了畫面在明暗度上的不足,明度對比又增添了畫面層次感和立體感,冷暖相交,相互關聯,對比互補共同構成細膩豐富的敦煌藝術,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紀錄片《敦煌》以縱向的時間順序,根據人物的命運故事串接起來,間接地將敦煌一千多年的歷史和生活進行展示。其運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現和影像歷史資料,真實地還原敦煌文明。在欣賞粗獷的大漠風光、莊嚴的佛窟塑像、精美的人物壁畫和動聽的歷史故事的同時亦領受了一次文化與宗教的洗禮。整個敘事風格以抒情為主,一是整體舒緩的敘事格調,二是慢鏡頭、長鏡頭的使用,三是大量風景空鏡的應用。
綜藝節目《登場了!敦煌》同樣運用了推拉搖移特的拍攝手法,展現整個敦煌洞窟的宏偉場面,以動襯靜,賦予他們新的生命。紀錄片《敦煌》采用高清攝像頭在充足光照下給予足夠的時間拍攝完成,仔細觀看畫面細節,觀眾會獲得畫面帶來無法名狀的情感。但紀錄片《敦煌》中唯美的自然景觀和抒情的浪漫色彩并不能給予觀眾思想上的情感共鳴,缺少與現代社會聯系的紐扣,過度刻畫古代文明的莊嚴,讓人與環境(文化)產生一定的距離感,更多地將焦點聚集于敦煌壁畫中的歷史故事和對敦煌的情懷敘述。而聚焦敦煌的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將觀點落實在敦煌美學中敦煌色彩的研究上,強烈色彩應用確定影視作品的格調,滿足受眾視覺沖突間接強化對影視作品的記憶,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的同時節目將敦煌文化融合到現代節目中。
在影視新媒體主流的視野下,色彩在影視作品中的魅力激發了觀眾無限的想象力,電影中的蒙太奇主要指鏡頭間的切換和過渡,產生跳躍式的藝術效果,顏色中的蒙太奇是指由顏色的變化而產生內在關聯和藝術價值。色彩蒙太奇更注重色彩的碰撞和統一,提升鏡頭表達力和藝術感染力。在《登場了!敦煌》“色彩”一期中,對敦煌色彩采用推拉搖移升的拍攝手法將每一個敦煌色彩鮮明地展現在畫面中,敦煌壁畫色彩相互滲透,線條的勾勒、色澤的暈染,由于色彩的跳躍式轉換使得每一件敦煌寶物的中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將敦煌色彩表現得更具立體感,特寫鏡頭的配合將佛像彩繪與壁畫中的人物神態、衣飾,紋樣等之間緊密相連。敦煌探險團觀賞時極速移鏡頭的掃視和慢鏡頭的點綴結尾,給予觀眾嘆為觀止的視覺沖突感。在探索敦煌色彩的故事背后,節目采用日常對話的方式,將五花八門的敦煌色彩如何挖掘,如何開采,如何研磨及如何使用等復雜繁瑣的制作過程一一介紹,順其自然地講解了敦煌色彩背后的故事,自然舒適地呈現給觀眾。
伴隨社會文化環境的不斷流變,紀錄片的文化記錄作用逐漸凸顯,其功能特質不斷形塑著紀錄片在當下的創新表達。各類影視媒介亦是抓住紀錄片的真實性,開始以真人實境的故事創作為前提重新打造綜藝節目,紀實影像在新時期的文化傳播進路上提供了啟發性思考。
《登場了!敦煌》結合紀實影像與真人秀的拍攝手法,巧妙地通過影視語言真實再現了古人漢服服飾,潮流化的兩極鏡頭與相隔千年的“敦煌潮流”揉合在一起,各種時尚潮流元素在精致敦煌文化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敦煌潮流”亦是時尚界的“時尚潮流鼻祖”,如漁網絲襪是現代流行單品,人氣明星Li sa、泫雅將它跟熱褲短裙搭配,性感力爆棚。漁網絲襪的前身實則是唐代女性穿在腿上的薄紗,通過光影效果將薄紗映現出“漁網絲襪”的效果,不僅展現出敦煌的潮流元素亦有晚唐時期紡織技藝的高超。巴黎時裝周曾以畫壁·一眼萬年為主題把敦煌元素織繡在大眾的日常生活里,同樣將古老文化間接性地滲入進平民百姓中,縮短千年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距離。
同紀錄片《敦煌》相比,綜藝節目《登場了!敦煌》的創新點在于極強的綜藝美工,節目結合紀實與真人秀拍攝手法利用潮流、自然且豐富的鏡頭語言以及動畫式的情景再現全方位地講述古風國韻的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登場了!敦煌》加入敦煌探險團的親身體驗環節,將所有的敦煌文化最終落實在人的情感之上,讓觀眾更易感受古人的情感交織以及對古人智慧的欽佩。《登場了!敦煌》節目中添加動畫元素,將古人對敦煌色彩贊嘆不已的評價用動畫形式講述給觀眾,將敦煌色彩分割成影視的不同形式展現出來。
敦煌壁畫色彩絢麗的秘密在于,通常每個洞窟的壁畫都由主色調統一的畫面,這是讓壁畫保持色彩鮮明而又和諧的關鍵,是中國色彩的有效印證。中國色彩不只是中國人定義顏色的方式,更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登場了!敦煌》整季節目都在力圖還原古人最真實的生活面貌,用最生動的表現力、最震撼的沉浸感打開時空隧道,鏈接過去與現在,將敦煌文化魅力傳遞給大眾,既是文化自覺又是文化自信。節目讓傳承千年的敦煌藝術擁抱更加青春、更加潮流的年輕人,讓傳統文化擁有更多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