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璐
影視創作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如今也進入信息化時代。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更應該展現自己的民族精神與力量,持續推進傳統文化傳承。影視創作是綜合藝術的表現,影視市場呈現出全球化的特點,我國影視市場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還有諸多細節不夠完善,因此缺乏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了推動我國影視市場的發展,需要創新發展體系,開辟有特色的發展道路。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影視創作之中,能夠有效提升影視創作效果,讓更多人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在提升行業競爭力的同時也能體現出影視創作者的時代藝術眼光。
影視創作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是傳承的必然選擇。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在時間的漫漫長河中,很多傳統文化逐漸沒落消失。民族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在傳承上也面臨挑戰。如果人人都不關注民族音樂,在多年以后民族音樂也會面臨消失的危險。歷史留給人們的經驗教訓已經很多,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丟失過很多珍寶,不能失去后才追悔莫及。民族音樂借助影視創作傳承,能夠繼續滋養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也可以為當前民族音樂的藝術創新提供更多寶貴的經驗。
影視創作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影視創作中融入民族音樂發展也是其自身發展的需求,影視創作是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藝術作品。借助民族音樂來反映這個蓬勃發展的美好時代,也是當前影視創作的一個全新的方向。在影視創作中運用民族音樂元素,能夠有效概括內容、升華作品主題,還能渲染氣氛、烘托情緒,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鑒于此,在影視創作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創作向著市場化方向發展。在影視創作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已經成為我國影視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現在很多影視作品吸收了時尚元素,推動影視音樂作品向著多元化方向的發展。比如在電影《百鳥朝鳳》中,影視配樂結合我國多種傳統樂器進行創作,并且在創作中增添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對民族音樂傳承有著重要作用。《百鳥朝鳳》的插曲以及主題曲無不彰顯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韻味與魅力。影視行業有著開放性的特征,其市場影響力巨大、受眾較廣,為了提升創作的有效性滿足觀眾的需求,必須促進影視創作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緊緊跟緊市場發展腳步。
創作的專業性更高。在我國早期影視創作中,電影插曲與主題曲都是由音樂工作者創作的,是在原有音樂基礎上改編而成。隨著社會的發展,創作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現今音樂制作技術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我國出現了很多專業的音樂工作者。他們對民族音樂做出了全面性的研究,借助民族樂器對其進行展現,創作出了現代與傳統全面融合的影視音樂。在現代影視創作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作曲家開始向老藝術家學習,在創作音樂中融入更多的民族音樂元素,創作出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推動我國影視創作行業進一步發展。
在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影視創作緊跟時代的步伐,主動承擔起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藝術的重任,在創作過程中融入更多民族音樂元素,讓更多受眾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在實際創作過程中,應用民族音樂元素,還需要注意以下三點原則:
契合主題的原則。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到影視創作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升華影視創作的藝術主題,更好地實現藝術效果。因此在實際創作中,一定要對影視作品進行深度挖掘,在充分理解其內涵主題后,再結合民族音樂元素進行創作,切不可以本末倒置,為了展現民族音樂生拉硬湊與主題毫不相干。這樣不僅會影響影視創作效果,更會誤導觀眾,產生不良影響。
深入實際的原則。民族音樂來源于平凡生活,在華夏大地這片肥沃的土壤上生根發芽,在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口中傳唱。要想在影視創作中合理應用民族音樂元素,就需要深入到平凡人之中,了解民族音樂背后的內涵,廣泛搜集民族元素,在民族音樂的生根之處,才能找尋到真正富有營養的藝術元素。
融合創新的原則。民族音樂歷經時間的沉淀與發展,在現代社會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就需要融入更多時代新元素,積極展開創新。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也是如此,需要結合時代背景與廣羅大眾的文化需求,不斷創新優化,以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民族與世界融合發展,在追求多元化的新時代給大眾帶去更為豐富的體驗。
民族樂器在影視創作中的運用。在民族音樂中,樂器是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通過樂器能夠展示出民族音樂的地域特色,增強其音色效果。我國的民族樂器可謂是豐富多彩,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周代就已經有近七十余種樂器。歷經多年發展,現代社會民族樂器的類型更是不勝枚舉,較為常用的就有二百多種。不同的民族樂器有著自身顯著的特色,能夠充分表現出我國民族音樂的文化特色。在影視創作中,應用民族音樂元素首先就需要考慮到民族樂器的使用。需要根據影視作品的主題、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民族樂器,通過樂器演奏來烘托氣氛,讓觀眾能夠進入影視畫面中,獲得切身的感受,真正實現情感的渲染。只有這樣,民族樂器的運用才是有價值的。比如,在電影《十面埋伏》中借助樂器琵琶將影片中緊張、激烈、殘酷的戰爭畫面展現出來,該曲雖然是武曲但剛柔并濟,體現出演奏者對于作品情感的思考,在演奏上注重剛硬與柔軟相結合,才能夠完美呈現出戰爭的氣勢。這種“情”與影視作品中的“景”相融合,為觀眾帶來極強的感官體驗。
傳統民歌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在影視創作中融入傳統民歌是十分普遍的,這也是提升影視創作效果的重要方式。傳統民歌的融入不僅能夠增強影視作品的形象性,更能促進觀賞效果的提升。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民歌是代表民族文化的藝術形式之一。多元化的傳統民歌為影視創作、配樂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契機。也有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深入到生活中,尋找最本土的民族音樂元素,吸取其中精華,將其運用到影視作品中。比如電影《劉三姐》的插曲就是知名傳統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邊》,電影《戴手銬的旅客》的主題曲《駝鈴》。這些都是傳統民歌融入到影視創作中的優秀案例。在影視創作中,增加傳統民歌因素,不僅能夠對民族特色進行展現,更可以反映出當地的風土人情,提升影視作品中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增強作品的感染力。除此之外,在影視作品中融入傳統民歌,還可以幫助作品更好地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起到渲染氣氛、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重要作用。
民族戲曲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代表之一,有著多年的發展歷史,是中華文化藝術瑰寶。在現代影視創作中融入戲曲音樂元素,能夠豐富電影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提升影視作品的質感。戲曲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舞臺藝術,從中可以看到雜技、文學、舞蹈、武術等因素,包含了許多民族特色音樂元素。戲曲的種類十分多樣,比如京劇、豫劇、黃梅戲等,這些都能為影視作品提供較多的素材。例如,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就是從京劇中沿用而來的,在影片中對京劇進行了現代化的改變,以此來體現兩位主人公命運的改變。在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就運用了較多戲曲元素,不僅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底蘊,對于劇情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民族音樂是世界音樂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音樂形式,是我國文化傳承的象征,是具有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音樂。民族音樂自身有著顯著的風格,其元素的豐富多樣為影視創作提供了重要藝術參考。近年來我國逐漸興起了在影視創作中融入民族音樂的浪潮,這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增強影視創作的市場競爭力有著積極作用。在影視制作中對于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可以從民族樂器、傳統民歌、民族戲曲等方面著手,以此來實現影視創作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