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藝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由教育部主辦的“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展示”活動已成功舉辦了20屆,其權威性及導向性在全國高校引起很大反響,歌唱與伴奏作為比賽的一部分,也說明了其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音樂表演基本理論和教學基本技能實踐的高等技術型應用人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是為中小學輸送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要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及編創能力、組織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編排各類文藝活動和輔導競賽工作的能力。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音樂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和期待。突破傳統音樂教育培養模式,培養具備雙技能人才體系,在這樣一個提倡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社會大潮中,將是大多數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方向。接下來本文將從我國音樂教育專業現狀入手,分析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歌唱與伴奏雙技能人才的必要性,并對歌唱與伴奏雙技能的培養提出針對性設計。
掌握聲樂專業技巧的同時,又能掌握鋼琴伴奏技能,對于高校學生來講是具有自身優勢的。當今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開設聲樂和鋼琴課程,目前雙技能課程涉及過少,一般是兩個獨立的課程,對于鋼琴伴奏一類涉及過少,沒有適應實際情況及學生發展特點的課程,教學的全面性、科學性、針對性都比較弱。
要當好一名優秀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要懂得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掌握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其中基本技能要求不僅要能彈還要會唱,雙技能教師才能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才能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因此,應當在深入了解國家政策方針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中心,科學配置,靈活調整課程內容。
學生對于具備歌唱與伴奏雙技能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興趣不濃厚。歌唱與伴奏雙技能的培養符合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多才多藝,不僅能完成教學任務,適應舞臺表演,還能適應社會市場全方位的需求。對于這一類課程的開展,學生的音樂基礎水平良莠不齊,有些學生認為聲樂專業進行鋼琴伴奏訓練是一種專業性不強的表現,誤認為這是由于沒有某一項特別突出的技能才進行的綜合性表演。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上一直參照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造成一些高校音樂教育師生過于關注單項技能的培養,部分同學埋頭學專業,聲樂專業學生對于鋼琴伴奏的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訓練,產生偏科的現象。
當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只能彈不能唱、只能唱不能彈的現象較為普遍,在彈奏鋼琴伴奏過程中,對于伴奏作品的內涵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鋼琴伴奏在聲樂演唱中起著襯托和烘托的作用,鋼琴伴奏往往以演唱旋律作為基礎,在熟練鋼琴伴奏的過程中,對于伴奏和聲的感覺更加分明,那么,對在演唱作品時的音準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對一些難度大的作品,可以更好掌握演唱與伴奏之間的關系,對于演唱作品有更加熟練并且準確的把握。
歌唱與鋼琴伴奏之間的關系屬于“知己知彼”,并且只有當歌唱與伴奏完美結合時才能更好地合作,使作品更加美妙、和諧。在鋼琴伴奏學習過程中,通過訓練能更加正確的掌握節奏、呼吸,把握好這兩點,熟悉歌曲風格就可以與鋼琴伴奏更好的配合。通過學習鋼琴伴奏,對演唱曲目的藝術特色也能有更深層次的解讀,熟悉旋律的起伏、伴奏節拍的強弱,對于與鋼琴伴奏的合奏更加默契,演唱的表現力更佳。
音樂教育專業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較好音樂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專門人才。通過本專業的學習,能適應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要求,系統掌握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以及進行教學研究的能力,能夠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新課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學工作。
隨著社會對于音樂教師要求的不斷提高,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越來越緊缺。對于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來說,掌握歌唱與伴奏雙技能可以贏得更多就業機會,除掌握本專業技能,全面地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勝任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掌握歌唱與伴奏雙技能,能夠為未來就業提供更多可能。我國正面臨改革的關鍵時期,需要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這將對我國教育改革和音樂文化傳承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在鋼琴伴奏教學中,除了基本的技術技能外,更應注重學生音樂美感的培養。在很多經典的中外聲樂作品中,聲樂作品的鋼琴部分情感是跌宕起伏的,織體疏密相間、音樂色彩波瀾起伏。這些都闡述了鋼琴伴奏的藝術之美。如《我親愛的》作品中,鋼琴伴奏在前半部分的旋律是樸實寧靜的;間奏過后,伴奏變為跳奏的柱式和弦,表達出主人公內心激動、仿若懷揣小鹿的心情,配合歌曲的陳述、展開、高潮、結尾等,使音樂表現力不斷升華、豐富。理解鋼琴伴奏譜中的表情術語,掌握不同的音樂風格,學會分析伴奏作品,并與其他版本的伴奏相比較,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培養音樂美感。
首先,要正確認識音符、節奏、節拍、調號、指法等,聲樂專業的同學普遍鋼琴基礎較為薄弱,學好鋼琴伴奏曲譜的讀譜,是彈好伴奏作品的前提。其次,在鋼琴伴奏曲譜中的音樂術語,如跳音、重音、保持音等演奏標記,以及強(f)、弱(p)、漸強(cresc)、減弱(dim)等力度標記,是音樂語言表達的重要工具,每個符號都有意義。有的同學在彈奏過程中只是機械的彈奏音符,沒有認真思考曲譜的藝術語言,彈奏時掌握不住強、弱的“度”:太強會掩蓋演唱者的音量,也會使音色變得嘈雜;太弱又會太清,表達不出情感變化。鋼琴伴奏練習中需要關注正確的學習方法,練習過程應當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
當前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方向的教材包括高等師范院校教材《聲樂曲選集》、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歌劇選曲集》以及不同類型的藝術歌曲曲集等。翻閱書籍會發現,其中有眾多適合進行彈奏的伴奏曲,如大家較為熟悉的曲目:《讓我痛苦吧》、《我親愛的》等,這類鋼琴伴奏曲目對于鋼琴彈奏水平的要求更加接近車爾尼練習曲的難度;但也有一部分作品的鋼琴伴奏部分對于彈奏技術要求很高,這類伴奏樂曲中包含大量復雜的伴奏音型,手指跨度較大,此類樂曲大多數為藝術歌曲,大型歌劇作品,這類伴奏譜并不適用于聲樂同學進行鋼琴伴奏的訓練。
在鋼琴伴奏訓練中,可以選擇適當簡化樂譜。學生練習中會受自身條件的限制,鋼琴伴奏不需要以鋼琴專業的標準要求彈奏者,根據自身情況在不影響作品效果的情況下,可以對曲譜進行合理簡化。
在教學手段上,對于歌唱與伴奏雙技能人才的培養,應當充分考慮到個體差異性,學生樂曲理解上的差異、鋼琴基礎的差異,聲樂方向的學生表現為沒有接觸過鋼琴,鋼琴彈奏基礎空白;或者有鋼琴彈奏基礎,但不能完整彈奏樂曲,結合學生自身情況,針對學生之間差異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
首先可以進行分班授課制,根據學生程度劃分班級,班級授課中,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同學,可以嘗試完整伴奏曲譜教學,在練習過程中采取互相彈唱的方式,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準確解讀作品的情感與內涵;對于基礎為零的學生可以從練習曲開始練習,在課堂中采用練習曲與伴奏曲譜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伴奏曲譜進行分手練習,熟悉之后再合手并且進行藝術處理。正確的彈奏指法也是重要環節,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對于后續的學習有著積極作用。為了防止無理指法的發生,教師在授課前可以根據學生雙手自身條件,仔細揣摩較為合適的指法,并在樂譜上進行標注。
本文基于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歌唱與鋼琴伴奏雙技能人才必要性做出分析,從音樂教育專業現狀、培養歌唱與伴奏雙技能人才必要性以及歌唱與伴奏雙技能培養針對性設計等進行研究,并得出結論。綜上所述,針對音樂教育專業歌唱與伴奏雙技能人才的培養,通過針對性的教學,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加強學生歌唱與鋼琴伴奏雙技能能力的培養,改變音樂教育專業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固有觀念,使我們的教育受益于學生、服務于社會,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適應用人單位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社會音樂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