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書銘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原有的輿論引導地位被逐漸解構,信息發布呈現去中心化的特點,發布內容和渠道都變得更加多元,輿論環境也變得更加復雜。借助網絡的匿名性,用戶可以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沖動、非理智的言論以及虛假信息,更為輿論環境帶來不穩定因素。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諸如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也通過網絡輿情吸引了大量關注,伴隨著重大突發事件一同出現。在防控突發事件的同時,地方政府對于網絡輿情的引導、處理能力也同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科學地引導公共輿論,如何在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發生時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仍是一個亟待研究的領域。
本文以“8·20樂山五通橋區氣體泄漏”事件為例,從事件各階段的網絡輿情特征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時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新媒體的發展情況給出應對策略,對于地方政府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事件回顧。2020年8月20日上午,四川樂山五通橋化工廠區出現不明刺激性氣霧,上午8時起,關于五通橋區“化工廠爆炸”“毒氣泄露”等消息通過網絡快速傳播并引發周邊居民的恐慌。自上午9時56分始,五通橋官方微博“@微博五通橋”連發多條通報稱“區內所有化工企業均未發生爆炸”“未發現氣體泄漏等異常現象”。隨后,央視新聞、澎湃新聞等多家知名媒體介入報道。下午一點半,五通橋官微發布通報視頻并得到廣泛傳播,觀看人數超過860萬,但并未回應“是否有氣體泄漏發生”這一網民關注點,相關輿情在8月20日當天達到頂峰。8月22日凌晨,五通橋官方通報刺激性氣體產生原因,承認廠區有少量氯化氫氣霧散發至空氣中,相關輿情再次達到一波小高潮,22日以后,事件逐漸降溫。
事件階段分析。潛伏期——事件暫未引起關注。8月18日,四川樂山五通橋出現刺鼻濃霧,當晚五通橋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煙霧系當地化工廠安全系統正常泄壓,事件暫未引發大量關注。
爆發期——政府試圖掩蓋導致矛盾加劇。8月20日上午,五通橋化工廠區再次出現大量刺激性氣霧,五通橋官方微博發布多條通報辟謠,大量網友在微博留言指責官方通報與事實不符,央視新聞、澎湃新聞等知名媒體介入進行跟蹤報道,在媒體的轉載報道中,相關輿情達到最高點。
波動反復期——政府通報調查結果。8月22日凌晨,五通橋官微發布通報,對氣體來源做出說明,通告發出后,網友再次表達了對政府此前隱瞞事實的強烈不滿,輿情再次達到小高潮。
緩解消退期——熱度逐漸下降。22日后關于該事件的網絡輿論逐漸減少,微博話題“四川樂山五通橋區異味濃霧”閱讀次數總計1.4億次,討論次數約1萬次,“樂山再通報刺激性氣味”閱讀次數達到1.6億次。
從該事件發展中可以看出,盡管當地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試圖穩定民心、抑制謠言,輿情的反饋依然以負面居多,體現出政府在引導輿情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針對五通橋區政府在本次輿情事件中的反應,分析出部分地方政府在網絡輿情處理中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公布信息太少,未能及時回應網民關切。雖然在事件發生初期相關部門就發布了多條通報,但內容僅限于辟謠,對事件的調查進展、化工廠的具體情況簡單帶過,對民眾關切的問題置之不理,在應對策略上出現了主次錯位的情況。直到22日凌晨,當地政府才在微博通告氣體來源,而此時距事件發生已過去近兩天時間,巨大的真空期給了各種謠言滋生的空間,進一步加大了辟謠的難度,讓政府在輿論場中陷入被動。
2010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首次提出輿情應對的“黃金4小時”,但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今天,輿情發酵的速度快到難以想象,政府部門必須在事發后第一時間發聲,否則就會陷入輿論漩渦中變得越來越被動。
官方話語權太弱,缺乏與網民和媒體的互動。在媒體紛紛介入報道時,當地政府并沒有主動尋求合作,通過媒體使信息更加透明,與微博話題上億次閱讀量成對比的是五通橋官方微博僅6000的粉絲數,相比于各大媒體其影響力幾乎是微乎其微,這也導致政府官方在輿論場里沒有話語權、陷入孤立無援的情況。
政務微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及時回應群眾關切,更方便地與群眾進行溝通交流,然而地方政府在回應的時候距離感尤為明顯,只是不停地發布“情況通報”,使用的官方措辭也讓人感覺缺乏誠意,只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信息輸出而沒有信息反饋,公眾對于官方通告的解讀也存在嚴重差異。
政府部門間缺乏協同合作。事件發生時,不同政府部門也沒有發布一致聲明以控制事態發展。8月20日,在五通橋官微通告稱“未發現泄漏情況”的同時,四川觀察發微博稱“從樂山宣傳部獲悉,該市五通橋區發生一起化工廠泄露事故”。
以政務微博為核心加強地方新媒體矩陣的建設。微博憑借其傳播迅速、受眾范圍廣泛、即時互動性強等特點,已經成為網絡輿情發酵的主要平臺,以裂變式傳播推動著網絡輿情不斷發展。因此,微博粉絲數的多少直接影響地方政府在輿論空間里的話語權大小,地方政府在搭建新媒體矩陣時須格外注重政務微博的日常運營,不僅要公布日常信息,還要經常與網民形成良性互動,學會運用適宜的技巧拉近與網民的距離,在日常維護中不斷積累粉絲數,擴大賬號影響力,以便在輿情發生時能讓更多人及時了解到官方信息。
把握民生焦點,做好輿情研判。網絡輿情與時下的主流輿論及民生焦點有著緊密聯系,自媒體只是網絡輿情傳播中的一種手段,而與公眾息息相關、得到網民普遍關注、持續熱議的話題才是真正引發網絡輿情的必要條件。地方政府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影響,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可能出現的網絡輿情做出預案,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遵循公開透明原則,第一時間公布相關信息。突發事件發生后,各類謠言就會迅速傳播蔓延,相關處理人員要盡可能減少輿情應對的“真空期”,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披露相關信息,對基本事實、事態性質、應對措施等問題做出回答,以坦誠的態度滿足媒體和民眾的信息需求,盡最大可能減少虛假信息的傳播空間。
首先,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全面反映真相,不能為了減小影響就用謊言搪塞,以避重就輕的方式糊弄公眾,更不能采取封、堵、刪等方式阻礙信息傳播,而要注重疏導,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和表達個人意見的權力,密切跟進事態發展,確保一有變化就及時回應。
其次,在信息發布中給予情感上的關懷、支持和慰問,地方政府在輿情事件中不能只做冰冷直白的陳述,更需要有溫度、有情感地回應人民關切,體現人文關懷。
最后,豐富信息發布的渠道,善于借助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發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優勢和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加強官民互動,通過網絡“參政問政”的形式滿足公民的信息獲取需求。
事后問責處置,以實際行動體現責任擔當。事后反思總結和事前預防同樣重要,危機過后,政府要應對的最大難題是如何重新贏得民眾信任。就恢復公信力而言,政府一方面要表現出誠懇的態度,為事件中失責和不當的行為道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向公眾展現一個合理的、負責任的政府形象。還要及時公布事件的處理結果,對事件責任人、造謠者和失職的政府工作人員問責,明確各部門要承擔的責任,對內起到警示作用,對外顯示姿態和決心,起到恢復公信力的作用。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時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聚集的時期,網絡輿情作為社情民意的反映,對政府管理能力和社會穩定的影響也日益凸顯。近年來,政府第一時間回應輿情已基本能夠做到,但“模式化”“套路化”的回應現象依然存在,這些流于形式的政府通報也顯示出部分政府部門危機輿情素養不夠。面對頻發的網絡輿情事件,地方政府必須加強對網絡輿情發生和傳播規律的認識,把危機管理放在平時,防患于未然,真正起到輿論引導的正向作用和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