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學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湘南瑤族文化的傳承主要依托于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在民眾中以師徒的模式進行傳播繼承。莽山瑤族舞蹈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種類繁多,這種自娛性的藝術形式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瑤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湘南學院舞蹈學專業于2017 年9 月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近三年,我們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修訂,從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定位、就業方向出發,對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等課程進行改革。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結合湘南地域特點,針對專業特色課程,增加了《湘南地方民間舞蹈與音樂欣賞》、《湘南地方特色舞蹈(一)、(二)》兩門課程,課時比重較大。
由于舞蹈學專業建設時間不長,加上研究小組對當地的民俗文化研究不夠深入,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通過前期的田野采風,經過老師們的整理、加工、提煉,課堂教學中融入了宜章莽山瑤族音樂與舞蹈元素,排練了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瑤族舞蹈作品,如教研室老師排練的《喜泥喜酒》《女兒巷》《鼟鼓》等。根據目前所開設的課程與實際教學的情況,還未形成系統的、獨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與形式,大多是一些小元素和小動律,后期仍需進行深入、系統、科學的研究,并將理論聯系實踐,創編出更多更有質量又富有特色的舞蹈作品。
宜章莽山瑤族鄉位于湖南省最南端,緊鄰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全省第一批成立的兩個瑤族鄉之一,瑤民在久遠的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當地的瑤民創造了許多極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有著獨特的地方魅力和濃郁的民俗風情,如花棍舞、長鼓舞、獅舞、婚禮舞、開山舞、打獵舞、盤王舞、牛祭舞等,這些舞蹈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莽山瑤族舞蹈有許多持道具舞蹈,如花棍、大長鼓、中長鼓、小長鼓、銅鼓、動物面具等,主要流行花棍舞,該舞由祭祀舞蹈演變而來,舞者手持6 尺長的竹竿,外纏彩色紙條,掏空竿中竹節,中間放置幾枚銅錢,動作時會發出嘩嘩的響聲,舞蹈內容多表現擇地、建房、伐木、架屋等一系列筑屋過程動作,據記載共有36 套動作。用花棍的形式營造出聲威震天、鎮妖驅魔的肅穆神秘氣氛,其節奏明快、扣人心弦,時而沉寂肅穆,時而高聲吶喊。將這些音樂、道具納入音樂欣賞課、舞蹈選修課或其他專業的選修課中,也可以作為地方特色課程列入舞蹈學專業中,有利于舞蹈學專業學生在課堂組合中更好地學習,推動莽山瑤族舞蹈的發展。
將瑤族舞蹈融入湘南學院舞蹈學專業特色課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客觀優勢。近幾年,湘南學院成立了地方民間音樂舞蹈研究小組,專門針對湘南地區的民間音樂舞蹈進行收集、整理,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這些將為瑤族音樂舞蹈資源融入相關專業的舞蹈課程、為舞蹈學開設瑤族舞蹈課程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掌握舞蹈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在中小學、地方文化單位、藝術團體以及藝術培訓機構從事舞蹈教學、舞蹈表演、舞蹈編創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舞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僅決定著一個專業的定位、專業的寬度和廣度,更決定著本專業所培養學生的視野、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傾向等綜合素質。而地方本科院校無論從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素質還是整體的綜合實力上與綜合性大學相比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基于這種現狀,結合實際情況、扎根當地、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方價值與特色的課程顯得尤為重要。為提出指導性要求,特擬定瑤族舞蹈的培養目標:以培養熱愛民族舞蹈文化、熱愛舞蹈藝術的人才為基礎,不僅要掌握舞蹈學科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也要具備中小學舞蹈教學特別是瑤族舞蹈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同時培養教學人才及研究人才,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舞蹈有一定的意識并能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的優秀學生。
舞蹈課堂應打破傳統“模仿式”的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了解莽山瑤族的民族文化內涵,通過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反思等環節推進瑤族舞蹈課堂教學。在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來發現文化現象,對民族文化現象有深刻認識,較好地啟發學生的內在表演欲望和外在情感表達。有了民族文化的基礎奠定,學生對舞蹈動作的學習也就有了更好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興趣。
舞蹈風格特征的把握能夠培養學生對瑤族舞蹈風格及內在情感的掌握。通過對學生思維想象的指導和啟發,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瑤族舞蹈的動作原理和風格特點,結合之前文化的滲透,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生動地體現湘南地區瑤族舞蹈的魅力。在教授舞蹈動作時,教師應先進行動作分解,繼而需要教師將動作的美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想象并體驗肢體語言運動時在空間上所表現出的美,也可以讓學生把課堂當作舞臺,提升舞臺表現力,最終達到教學目標。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討論學習感受,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和體會,對組合動作進行全方位的探討剖析,寓教于“樂”,寓教于“情”。
隨著高校教育的發展,地方民族民間舞蹈在新時代發展中蓬勃生長,莽山瑤族舞蹈也形成了自身的審美特征。近年來,課堂研究小組深入莽山瑤族地區采風,搜集素材,整理加工,根據提煉出的動作元素編創教學組合。接下來準備從構建理論體系著手,將采風、教學、創作、理論四者融為一體,再將其升華為舞臺創作,用相應的理論來使其結構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在體現民族特色、傳承文化的同時,采取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方式,最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瑤族舞蹈教學教材,使其更具訓練價值和理論價值。
為使莽山瑤族舞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需要舞蹈教師在藝術創新的同時保持嚴謹的教學態度,在規范化、藝術化過程中盡量保留傳統的民族特性,在組合教學的基礎上編創更多的劇目。同時,劇目教學對組合教學又起到了較好的深化作用,帶領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演出、藝術展演、舞蹈比賽等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和藝術實踐能力,還能活躍高校的原創氛圍,真正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
瑤族舞蹈具有獨特性、地域性和傳承性,將其有效地融入地方高校舞蹈學專業課堂,對加強舞蹈的保護與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與之前所學的舞種相比,瑤族舞蹈讓學生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包括服裝、道具、音樂、節奏、動律、表演形式等。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創編思維,提高了學生民間舞的創編能力,增進了學生的舞蹈素質;另一方面具有特色的舞蹈文化得到了傳承、創新與發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莽山瑤族舞蹈作為湘南地區民間舞蹈的分支,是對舞蹈學專業國家課程標準、課程設置的有效補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舞蹈學專業教學實力,豐富了高校舞蹈教學資源。
莽山瑤族舞蹈作為特色課程列為教學內容后,學生通過對瑤族傳統文化、動律特征和風格的了解,增進了與同學、老師和瑤族群眾之間的交流;了解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可以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營造和諧積極向上的舞蹈氛圍,促進民族團結與民族友好,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
將莽山瑤族舞蹈引入高校舞蹈學專業課堂,用有效的途徑促進新增專業的課程教學實踐,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要求,符合當今普通高校轉型發展的需求,服務于地方的精神方針,也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要。不但能夠壯大民間舞蹈隊伍,營造熱愛傳統文化的氛圍,還能弘揚民族精神,更能夠有效培養地方舞蹈的后繼人才,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為地方舞蹈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以湘南地方舞蹈文化為支撐,依托莽山瑤族舞蹈的內容、種類、舞蹈特色、發展手法、藝術價值等,與地方高校舞蹈學專業進行有機融合,尋找湘南地方舞蹈傳承與傳播的新方法,找到新的發展支撐點,也是現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趨勢。此外,也可以加大力度對莽山瑤族舞蹈進行推廣,并與旅游產業和其他文化事業相融合,產生經濟價值,為地方經濟建設與文化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