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西亞斯學院 河南 新鄭 451100)
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原始時期的圖騰活動中就有詩歌、樂舞等相關內容,一直發展至今。現代社會,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進入中國,對傳統音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如何重視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傳承,同時認識和發展多民族的音樂文化,已經成為多元文化背景下音樂教育研究的主要問題。盡管我國的傳統音樂教學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如何在教學體系上進行優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1.多元化知識
現代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物質文明的發展必然會加速精神文明的追求。現代社會是信息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這也讓傳統的音樂教育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世界人民之間的距離被縮短,知識資源層次更多,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從周代禮樂制度開始,音樂教育就一直被我國所重視,音樂也是文化教育中的必修課程。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方式和內容決定了教育對象的主要特點,這說明我們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將音樂作為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從教育資源分配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或其他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即便足不出戶也可以讓思想“走出去”,借助現代化教育手段融入現代音樂文化潮流。
2.文化傳播手段的創新
現代社會文化傳播的手段得到了發展和創新,數字化的教學環境突破了傳統教學過于依賴書本的局限,對于現代音樂教學而言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音樂本身是一門實踐性非常突出的學科,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需要不斷了解音樂的發展歷程。世界文化的發展已經不再局限于以某一種文化為主導或中心,而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在文化傳播手段得到創新的背景之下,如何利用課程教學建立文化自信,為傳統音樂的發展和傳承提供參考借鑒,也成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雖然信息技術為現代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重要的載體,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新事物的崛起必然伴隨著舊事物的凋零,舊事物會隨著社會發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在迎來全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有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最典型的問題就是傳統音樂文化受到外來音樂文化的嚴重沖擊,所以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下保持傳統音樂文化的穩定,是音樂教育需要擔負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考驗。音樂文化的發展代表著文明的不斷更替,如果音樂文化無法滿足時代要求,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方針,讓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民族音樂的發展道路,建立傳統音樂文化自信和傳統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后現代主義和多層次文化理念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也讓國內掀起了新時代的傳統音樂教育,無論是音樂理念還是教學內容,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例如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到目前我國的音樂教學方法幾乎都是來自于西方音樂體系,這可能會影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失去民族音樂的根基。隨著多元文化理念不斷深入,中國傳統音樂也受到了國家和學校的重視,在社會上掀起了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潮,這對于民族音樂的發展無疑是有利的,但我們也應清晰地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傳統音樂已經走向邊緣化,正在面對時代給予它的考驗。傳統音樂在中國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其承載了民族的精神底蘊,具有非凡的價值。
在未來的學校教學和文化傳播過程中,我們需要注重傳統音樂文化的取舍,將優秀文化進行進一步傳播,而將其中的落后文化全部剔除,海納百川,適應時代發展。一個國家的文化正如同經濟一樣,只有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從而樹立自信。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優秀文化的傳播,還需要將世界范圍內的文化進行融入,尊重差異,尋求長久而穩定的生存之道。
通過中西方音樂文化對比,將文化自信和音樂教育相結合,能夠有效深化受教育者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樹立文化自信觀念。具體來看,西方音樂更加注重對音樂創作和演奏形式的要求,而中國傳統音樂則更加注重思維和行為上的引導。對于世界各民族不同的音樂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音樂學的眼光去比較和分析,認識不同民族音樂的具體特征,從而建立文化自信。實際上文化自信并不是要求面對其他文化時保持居高臨下的強者姿態,排斥一切外來音樂文化。恰恰相反,文化自信下的課程教學,要求我們把握時代發展的客觀規律,將傳統音樂和世界優秀音樂相互結合,在對比中尋求差異,在差異中融入合作,從而培養更多能夠讓中國傳統音樂走向世界的先進人才。
音樂的多元世界觀指的是一種平等的音樂價值觀,既要求學生正視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也需要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西方音樂文化的優勢所在。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需要從傳統的西方音樂模式中跳脫出來,尋找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例如可以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添加一些傳統音樂內容,從觀念上進行轉變,或是加強對傳統音樂作品的剖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分析意識。音樂學科不僅僅是一項工具性學科,更是一項人文性學科,將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技術元素轉化為生活元素,回歸到學習者本身,回歸到文化本身,顯得至關重要。在未來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高校不妨邀請一些民間音樂人進入學校承擔教學工作,讓這些傳統音樂的主體有表達的機會,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來自民間的音樂文化和來自民間的音樂方式。
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是加強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的重要課題,課程本身是教育開展的主要載體,其設置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理念的貫徹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從人才培養的目標來看,未來的音樂人才應該具有較高的素質和多層次的音樂理解,所以我們需加快現階段的課程改革,讓課程設置符合教育培養的實際需求。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強傳統音樂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具備更豐富的傳統音樂知識,更應該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進和優化,注重音樂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中外音樂理念的整合和融入。除《中國傳統音樂》之外,還可以加入《中國傳統樂理》《曲藝欣賞與表演》《戲曲欣賞與演唱》等教學內容,讓后續階段的課程體系更加平衡、合理,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內容的學習與優化調整。傳統音樂相關課程在未來應該更加注重人文和美學理念的合理搭配,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多元化的特色,在時間的積累和沉淀中實現創新發展。這樣一來,學生作為學習者,便可以多視角、全方位來看待傳統音樂的發展進程,對多種類型的音樂進行詮釋,解讀音樂文化并理解音樂內涵,從而建立起包含歷史觀和美學觀等在內的人文音樂體系。
在文化理解背景之下,我們需要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想,完善他們的品格。從這一角度來看,傳統音樂從哲學的視角強調了二元論的認識審美,將音樂本體覆蓋在現實生活之上,讓音樂教學成為一種理性的工具,使得學習主體和學習內容之間建立雙向聯系。充分認識傳統音樂文化,并從這一角度進行課程改革,有助于推動人與人以及人與音樂的交流對話,使人深入音樂世界。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趨勢是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在信息時代建立文化自信,是民族音樂面臨的巨大考驗,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肩負起的重任。信息時代人類文明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廣大高校提供了多樣的教育資源。中國傳統音樂課程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重要的途徑,要想真正建立民族音樂的文化自信,就需要抓住機遇,積極應對現實社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