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倩
融媒體時代,5G等數字技術加速了各類媒體的發展,給水利新聞宣傳帶來巨大改變。在融媒體實踐中,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優勢,助力擴大水利新聞宣傳影響力,已經成為水利新聞工作者需要充分思考的重要課題。水利新聞工作者只有借融媒體發展的東風,加快新聞采編創新轉型,探索新的工作路徑,才能更好地為治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早在2014年,媒體融合便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筆者作為一名長期奮戰在水利宣傳一線的記者,深刻感受到媒體深度融合不僅是媒體行業擺脫生存困境的現實所需,也是新聞宣傳發展的必經之路。
水利是關系民生的基礎行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江流域防汛抗旱減災、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河湖水域岸線采砂管理等,一直是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隨著新發展階段對治江宣傳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治江宣傳工作需要更多更及時有效的融媒體傳播方式,以進一步提升公信力和影響力,打造全媒體格局勢在必行。
融媒體發展日新月異,水利新聞工作者稍有懈怠就會掉隊,出現“能力危機”“本領恐慌”。因此,水利記者務必認清水利行業融媒體發展現狀,及時調整發展思路,迭代更新自身綜合素質,為新聞工作注入時代特色,從而助力治江宣傳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
面對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治江宣傳工作方式明顯不適應時代需求,面臨新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傳統的水利行業媒體來說,前往現場采訪時一般派遣至少兩名記者——一名文字兼攝影記者,一名攝像記者,各司其職采寫拍攝素材,以文案、新聞圖片和現場場景向讀者傳播真實可信的消息,增加報道的現場感。
而在融媒體時代,一線采編人員的各司其職不但難以滿足新時代下受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追求,還容易造成二次制作融媒體產品時的“割裂感”不協調性。
相較于傳統的行業媒體采編所要求的專業性強、權威性高、互動性較弱等特點,媒體融合環境下的采編更突出即時傳播、互動性強、信息量大、個性化強等新的特點。融媒體環境更是極大擴充了宣傳的手段與形式,融媒體產品花樣百出,不斷推陳出新。目前常見的融媒體產品包括了大數據分析、短視頻、直播、動漫、H5作品、圖解圖說、VR、AR、Vlog等,不一而足。融媒體新聞宣傳不只是局限于文字寫作、攝影、攝像與視頻剪輯,不僅需要扎實的寫作功底,更要求深厚的攝影水平、圖片編輯制作、視頻剪輯能力,也離不開新媒體網絡應用技術。
也正因如此,傳統水利行業媒體記者需要根據時代的新要求而不斷更新自身工作手段,掌握新的傳播技術。
在融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信息要素的關注有了更深更廣的要求。比如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全面實施,人們不僅關注長江保護法的內容,還會探討怎么貫徹實施這部法律,關注母親河的生態保護;汛期開展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比起精密的水位線數字,人們更希望了解汛情對自己日常生活有何影響……如果水利記者的思維還僅僅停留在“闡述事實”的報道層面,比如花大氣力、大篇幅報道會議會務類的消息,難免會淪為“自娛自樂”式報道,在融媒體環境下一定會失去競爭力。
此外,當傳統媒體還在調查琢磨受眾喜歡什么內容時,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的大數據算法已經飛速收割了大量用戶,重塑了新聞產品的傳播形式,重建了媒體內容生態。從“受眾”到“用戶”,不僅體現了讀者從被動單向接收信息,到通過媒體平臺獲得集成式的主動式體驗的轉變,更呼喚著作為內容生產者的融媒體記者從思維上作出轉變。
融媒體產品制作時,為了適應多種媒體平臺的傳播,一線記者采集的新聞素材往往會被“深加工”,根據不同平臺的屬性特點加以再包裝。如《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式全媒體報道平臺建設,在融媒體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實現了新聞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這也體現了融媒體產品制作中策劃在整體報道中的核心地位與統領作用。
作為新聞“原材料”的采集者、離新聞事實最近的人,融媒體記者不能僅將自己定位為內容提供者、內容生產者,而應該提升格局、更上一層樓,成為掌控全局的內容組織者,這也對融媒體記者的通盤策劃能力、整合能力、組織協調和資源調動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媒體融合歸根到底是“人”的融合,不少媒體在打造全媒體中心的同時,也積極培育適應融媒體的新聞工作者。融媒體對一線新聞從業者提出越來越多元化的要求:會拍照是基本門檻、會寫更要“花式”報道、會敲代碼是錦上添花……記者一支筆打天下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
因此,水利記者在工作之余,應通過培訓、自學等方式,熟練掌握運用新媒體工具,掌握文字、音視頻、圖片編輯處理技術,熟練操作兩微一端、短視頻平臺等,不斷豐富自身技能,成為能拍會寫、勤跑巧思,做得了編輯更干得來直播的全能型人才。
此外,一花獨放不是春,融媒體更應“融”隊伍。融媒體產品以多媒體、超文本的形式呈現,即使是全能型記者,也很難勝任每個環節。因此,全能型記者并不意味著“自產自銷”“自給自足”,應在上級通盤統籌協調下,改變單打獨斗局面,加強團隊協作能力,成為高效運轉的融媒體工作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一年一度的長江流域汛期備受各界關注,每逢重要汛情發生時,各大媒體紛紛搶時間、搶內容,報道形式異彩紛呈、各顯神通,推出種類繁多的融媒體產品,乃至“炫技”式的花式報道。
然而,水利記者在融媒體實踐中,依然需要遵循新聞報道的幾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行業媒體作用和公益性宣傳功能,確保專業性與權威性。對于重大政務新聞的宣傳報道,要做到規范嚴謹,切不可過度“包裝”而失去其嚴肅性。二是提煉新聞進行再加工時,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將新聞素材用新的應用技術制作成融媒體產品時,不應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更不應出現差錯。當前流行的“一圖讀懂”、海報等融媒體產品,對內容的編輯提煉要求較高,非常考驗編輯水平。三是不要過度依賴形式,犯了“喧賓奪主”的錯誤。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觀念的變革。從事融媒體新聞宣傳工作,除了掌握新媒體技術手段,還要時刻保持融媒體思維,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將融媒體思維貫穿采寫編全過程,將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時、度、效結合起來,秉持開放理念,實現跨平臺、跨媒體、跨行業、跨區域的合作,從獨善其身、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走向天高任鳥飛、互利共贏的“天空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