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城港日報》全國報刊副刊獲獎作品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韋 佐
黨報新聞工作者是宣傳戰線上的中堅力量。無論平日采寫新聞報道(包括拍攝、制作新媒視頻作品等),還是創作副刊作品,也必須邁開雙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敏銳洞察精選視角,獨立思考而不落窠臼,打磨筆力而力求出新,才能真正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三好”作品。
腳力是紀實性文藝作品創作的根本。腳力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是采集、挖掘新聞和創作材料的第一步。眼力、腦力、筆力,都要從腳力中得來,現成的文圖視頻資料不能替代腳力,任何超常的想象力更不能替代腳力。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是該年度宣傳主題之一。作為邊境地區的廣西防城港市,邊民的國家意識和國防意識更為直接和強烈。筆者由此采訪并創作了題為《巍巍界碑守一生》的報告文學,反映40年來、陸蘭軍一家三代和尚義村300多位村民當國防哨所哨兵、為國戍邊的感人事跡。
哨所位于邊境線一帶的山嶺上,常年云遮霧罩。為寫好陸蘭軍和其他哨兵,17年間,筆者先后上山采訪近20次,發表過消息、通訊近20篇。最終寫就一個整版近7000字的報告文學,像是一次“零存整取”。作品以陸蘭軍事跡為主線,掘地三尺,深度采訪,縱向時間跨度上百年,橫向人物十數人,充分展現了邊境村民獻身國防、熱愛祖國的凡人英雄群像。作品獲2019年度廣西新聞二等獎,2019年度全國報紙副刊三等獎。
2016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宣部組織開展了“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各級黨媒紛紛響應。是年10月,《防城港日報》派出采訪小組,歷時近10天,深入桂北灌陽、全州、興安等5個縣的多個紀念館、舊址、街道、村屯,采訪了仍健在的紅軍遺孀、當年親手掩埋過紅軍遺體的百歲老人,還探訪了親睹湘江戰役炮火的見證人,重走一長段紅軍路。
上老山界,筆者和同事一起冒著雨霧,走了紅軍路。隨后,再到資源縣兩水鄉塘洞村西寨屯,參觀了陸定一于1934年12月5日曾經的住處、當年的紅軍財政部長毛澤民住過的木樓。刊發了一系列的通訊報道之后,再經一段時間沉淀,筆者創作了題為《老山界上,潮濕的腳步聲不曾遠去》的散文。此文仍獲得2016年全國報紙副刊年度美文(二等)獎;同時還獲得2016年度廣西報紙副刊作品二等獎、廣西新聞三等獎。
眼力指的是發現力、洞察力和識別力。眼力的第一層含義,是親眼所見,所謂“眼見為實”。但親眼所見的未必就是事物的真相。因此必須提高分析、辨別和判斷能力。最重要的還是發現力,就是以什么樣的視角切入。
生態文明是新聞和文學的常青題材。廣西森林覆蓋率雖位居全國前列,但森林構成中幼林較多、大徑材和珍貴樹種木材稀缺,森林總體質量為三級。因此,對于“位居全國前列”背后的這一事實,應有清醒的認識。這就需要個人去辨析和判斷。
樹齡一年的一千棵幼苗,無法等同于一棵千年老樹。你想要寫森林和老樹,就必須調動平生的生活積累。比如,你遇見過或造訪過哪些古樹、哪片森林,而不是通過“百度”去了解有關古樹的文字、圖片和視頻。雖然也“看”到了,但手機或電腦上屏幕的那些古樹與你沒有過交集。你一定要去親近一棵棵古樹,伸開雙臂去擁抱它,仰望它,給它以注目禮,同時了解它的名字、特征,以及有關它的歷史和文化,讓它“移植”到你心中。唯有如此,你的文字才散發著山川草木的氣息。
筆者有寫大樹“便利”條件,自小生活在林區,種過樹,也砍過樹,對樹木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小時候,村頭曾聳立著數株數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古楓。后來,游走祖國的一些大好河山,特別留意和喜愛的還是一些古樹。
“我會在任何一棵大樹下佇足。繼而,我的目光從它的根部、軀干漸漸地向上攀爬,直到它撫摸云天的細枝末節。
“這是一種身不由己的仰望。不知道為什么,對于大樹,尤其是古樹,我一直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近于偏執的喜愛。我想,除了親人,我所擁抱過并行將繼續擁抱的生命,也唯有老樹了。”
這是筆者散文《在古樹下仰望云天》開頭的兩段。就是說,寫老樹,其實是調動了筆者大半生對于大樹的所有情感。從自小生活的林區環境,到古楓樹被砍伐而不復存在的痛憾,到軒轅廟內的“黃帝手植柏”,到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再到“從貧瘠沙地蛻變的、浩大的人工森林,像塞罕壩式的綠水青山”。目之所及的一些古樹,其歷史和命運被收納其中。
“我想,再手栽幾株楓樹吧,留待幾百年或千年之后……我們后代的后代,站在未來的古樹下,一遍一遍地仰望被樹梢撫摸的天空。”這是《在古樹下仰望云天》的末段,既回應了起句,又極大地延展了關于樹的生命時空。
作品獲2017年全國報紙副刊年度精品(一等)。
發現力就體現在獨特的視角中。比如,對于一棵古樹,你必須是仰望的,對于大自然,也當是仰望的。大自然是才是生命的母親和王者,它留給我們人類的,唯有一顆敬畏之心。
“四力”中,腦力居于統領地位。腦力講的是思考、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或說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能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要解決問題,從技術層面似有可借鑒的經驗或套路。但文學創作不算技術活,沒有過多的技巧可言,技巧代替不了思想。
如何發掘新意而不落窠臼,考驗的就是作者的腦力。
游記類散文被認為最容易寫,因為它有足夠的資料,包括千百年來名家留下的大量筆墨,足夠引經據典。甚至不用親身經歷,就憑著七分“百度”加三分想象,一樣可敷衍成章,有的甚至還寫成了“精品”,比如在詩歌賽中,但紀實類散文是做不到的。
筆者數次去過桂東的黃姚古鎮。第一次回來之后,只記下寥寥數行短詩。第二次去算是走得緩慢而深入,但直到兩個多月之后才終于寫好,也就兩三千字的一篇散文。筆者的困惑在于:黃姚古鎮已被古人今人盡述,到底還“剩下”什么沒人寫到的?
黃姚古鎮四面環山,未通高速之前交通不便,所有村屯尚處于半封閉狀態,也因之許多古老民居、眾多文物得以保存。作為客家人的建筑——客家圍屋,最初功用是為了生活和安全防衛,千百年后卻無意成為一種文化的保守和堅守。因為重山阻隔,因為偏僻,因為“圍”,因為慢,黃姚古鎮才讓人真切地體驗到時光倒流的穿越感,才成為世人矚目的文旅勝地。
2011年7月23日,溫州不幸發生動車追尾事故,這一事故讓人反思。為什么發生事故,這與我們一心求“快”是否有一定的關系?我們動不動就要日新月異、要趕超、要騰飛、要跨越式、還要彎道超車……為什么偏要“彎道超車”?并不是任何“發展”都要求快圖快。特別是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因為要保守和堅守,因為“慢”,才得以保存和延續至今。
有感于此,筆者才感覺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寫黃姚古鎮,要從“慢”字落筆,于是寫下散文《去往一個很慢的地方》。題材雖然古老,但因標題新穎、立意獨特,作品“在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初評暨’2011年度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中榮獲銀獎”。
筆力指的是作者的洞察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作品的創造能力,是腳力、眼力、腦力的最終反映和集中呈現。
副刊作品必須具備時代性。它首先為當下讀者所接納、所喜歡。因此,一定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文風要樸質、親切、機趣。要向新聞作品學習,把握好時、度、效,具備一定的“應景性”。即便是“說古”,但最終也要落在“道今”上。要守正創新,一要保持傳統文化的品質,二要是闡發獨到的發現和新的理念,它比新的形式重要。
只有獨到的洞察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不同常人的創造力,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創作。否然,基本是重復生產。在同等的筆力下,作品要以思想性取勝,思想才是靈魂,才是真正的創造力所在。
文學副刊作品歷來就不是報紙的“副產品”,它最能體現一張報紙的文化品位。一張報紙的副刊版面,經常刊發什么樣的作品,大致能體現當地或各地作家、作者的創作水準。同時,也最直接體現副刊編輯自身的思想素養、文學品位乃至創作能力。
從某個角度說,如深度報道、報告文學及紀實類散文作品,更能體現“三有”作品的要求。好題材理當出好作品,理所當然。要從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日常題材,發掘并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最能考驗作者的腦力和筆力。
生活是庸常日子的重復,要從中發掘新意并不容易。
“窗外,狂風挾裹著驟雨,像千萬只響哨同時呼嘯。屋內,水晶吸頂燈的吊飾慌亂地悠蕩,碰撞出凌亂的叮當之聲。魚缸里起了波瀾,水在晃蕩,幾乎要蕩出玻璃缸外。沙發好像發生微小移位,木床在輕輕挪動……穩坐高樓大廈里,原以為風雨不動安如山,可在彼時,竟然會讓人產生暈船的感覺。”(《大廈微微晃動》)筆者在海邊生活20多年,這樣的感受多次親歷。
遭遇強臺風大廈發生輕微晃動,本屬“風振效應”,并無危險,但的確又讓人恐惶。要免除這樣的恐惶,唯有固本強基。“所謂的固本強基,皆以防患于未然為前提。可見,科學論證、科學設計和科學建設極端重要。《大廈微微晃動》被評為2018全國報紙副刊年度美文(二等),體現了“腦力”和“筆力”完好合作。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不可將其割裂開來,也不該孤立去強調哪一個方面。不同于純文學刊物上的文學作品,報紙副刊作品,特別是紀實類作品,自有其特點。首先,它也具備一定的新聞性和時效性,它的“時效”是年度性的,比新聞“緩慢”一些。或者說,它是新聞作品的影子或回響,是“文學化”的新聞作品。當然,有許多新聞作品主題也是永恒的。每年,同類或同質化的副刊作品一定不少,最終能否勝出,拼的仍是“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