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加快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迅速增強“三大功能”的需要。
1.增強傳播功能的需要。在當前基層群眾組織化、集中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黨的方針政策要真正落到基層、深入人心,主要靠媒體傳播。而縣級主流媒體的現狀是,多數地方僅有一個電視臺,每個工作日播出10分鐘左右的本地新聞。而在新媒體風起云涌的今天,電視節目特別是本地新聞正處于很少有人收看的尷尬境地。中央大政方針出臺后縣級怎么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結合本地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如何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這中間急需搭建一個新的傳播橋梁。這個傳播橋梁除了傳統媒體,更主要的是廣大群眾正在廣泛使用一刻也離不開的移動媒體,也就是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新媒體。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如同自行車向電動車、老式火車向高鐵、大哥大向智能手機、有線電視向網絡電視、商場購物向網上購物轉變一樣,趨勢不可逆轉。當然,新舊轉換也有一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在由舊轉新的過渡期,需要很好的處理舊與新的關系,科學做好新舊融合這篇文章,盡快扭轉廣大群眾對地方黨委政府的政策決策舉曉率不高的局面。
2.增強服務功能的需要。總書記提出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更好的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為我們定位了融媒體中心的兩大職能,就是除傳播引導職能外,還有一個服務職能。增強融媒體中心的服務功能,既是政府和群眾的需要,也是廣播電視臺自身發展的需要。只有主動融入為黨委政府和群眾的服務之中,廣電媒體作為主流媒體的存在價值和社會價值才會得到充分體現。同時通過在服務之中了解和掌握信息,又使廣電媒體擁有了豐富無窮的新聞和民生節目素材。通過政策的宣傳引導和便民服務窗口的開通,使“引導”和“服務”兩大職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增強創收功能的需要。建設融媒體中心,不能指望政府將廣播電視臺全體干部員工“包養”起來。被“包養”的媒體只會如被圈養的熊貓,沒有危機感,沒有進取心,沒有創造力,也沒有自我生存能力。廣電媒體不能被“包養”,必須讓其成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廣電媒體不需要被“包養”,需要的是在政府給予基本保障基礎上的自我創收,通過創收功能的增強和分配機制的改革,不斷提高干部員工的整體收入水平,進而不斷激發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熱情。而要增強創收功能,依靠傳統媒體的硬廣創收顯然已是死路一條,未來的創收模式只能是“融媒體+宣傳+服務+活動+產業”,融媒體影響越大,創收效果就越好。目前,各縣級廣播電視臺的融媒體平臺還只是剛剛建成,融媒體運營還只是剛剛起步,隨著融媒體中心的正常運行,傳播力和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創收渠道將會越來越寬廣。
圍繞“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建設融媒體中心,落腳點在于提高融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而提高融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就是要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后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如此,融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才能顯現出來。筆者認為,從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實際出發,應該主要做到“四合”。
1.采編整合。媒體融合主要是內容的融合,內容的融合又主要是新聞的融合,而實現新聞融合,必須整合從事新聞采集和制作的各媒體記者和編輯。在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的統一策劃、指揮和調度下,先由派出的各路融媒體記者采回新聞原材料,然后由各類媒體編輯按自身特點和表達方式制作出新聞產品,如新媒體編輯按“圖片(短視頻、動畫)+文字”模式制作出新聞,電臺編輯按“配音+同期聲”模式制作出新聞,電視臺編輯按“主持+配音+畫面+同期聲+文字”模式制作出新聞。“采編整合”如同酒店廚房,廚師長將食材采購員和廚師集中起來,統一策劃、指揮和調度,先安排采購員們將各種食材采購回來,然后對每一種食材根據顧客需求,交由不同風格的廚師做出不同味道的菜品,以滿足不同顧客的口味。如鱸魚,根據不同顧客的喜好,紅燒廚師做出紅燒鱸魚,清蒸廚師做出清蒸鱸魚,魚湯師傅做出鱸魚片湯,實行“一魚多做”。
2.平臺配合。采編中心在對同一個新聞內容編制用于不同媒體播發的產品的過程中,各媒體播發平臺應該嚴陣以待。隨著新聞產品由簡到繁的陸續編制完成,新聞傳播在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的統一指揮下,由網絡新媒體第一時間快發,由廣播電臺第二次傳播,由電視臺第三次傳播。這樣,同一新聞內容,通過向網友、聽眾、觀眾的相繼傳播,基本可以實現各類受眾的全覆蓋。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我們融媒體中心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就會充分顯現出來。
3.統分結合。就廣播電視臺而言,由于各媒體單位的傳播形式、運行模式、考核方式各不相同,決定了融媒體中心建設不能將各媒體單位簡單地揉合在一起,必須有統有分,做到統分結合。所謂“統”,就是在記者編輯上整合力量、統一使用,在傳播平臺上服從指揮、統一調度。所謂“分”,就是在自辦節目(欄目)上分、在經營創收上分。為什么要在自辦節目(欄目)上分?是因為除新聞內容可以“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播發”外,其他更多的節目(欄目)只能由各媒體平臺根據各自的傳播形態和特定受眾需求進行策劃、生產,如電視臺的生活文娛類節目、電臺的民生熱線類節目、微信公眾號當日最能提升點擊量的熱點內容等,不是融媒體指揮中心能夠統一打造的。為什么要在經營創收上分?是因為各媒體單位在經營創收上有各自的特點、優勢和渠道,客戶對宣傳廣告的投入也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不同的選擇,如需要通過電視畫面反復呈現廣告內容的客戶只會選擇電視臺、需要高頻率播出短語廣告的客戶只會選擇廣播電臺、而需要通過活動直播快速提高廣告收視率和影響力的客戶只會選擇網絡新媒體。
4.里應外合。所謂“里應外合”,就是在融合體制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同時,對體制外有影響的新媒體也要抓緊融合。要充分認識到在有些地方,體制外的社交媒體由于其體制和機制的靈活性,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能力,其傳播力和影響力已超出體制內媒體。必須牢固樹立“黨管媒體”的意識,在強力推進體制內媒體融合的同時,對體制外媒體也要納入融合范疇。要充分發揮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的統籌協調作用,牢牢占領所有新聞輿論陣地,對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政策、重大決策以及各類主題報道、專題報道等時政新聞,在體制內各媒體第一時間播發的同時,體制外各社交媒體也要以各自傳播形式第一時間播發,做到時政新聞播發全覆蓋、無死角。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需要統一思想、找準路徑,同時也需要相應的保障措施,否則,再大的決心、再好的路徑也難以變為現實。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保障措施有多個方面,最重要的是四大措施:
1.搞好頂層設計。就縣級媒體而言,多數縣(市)設有體制內電視臺、電臺及各類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有的還有日報、周刊等紙質媒體,體制外的各類社交媒體更是數不勝數。如何通過融媒體中心建設,將以縣級主流媒體為核心的眾多媒體平臺的新聞傳播渠道整合起來,需要從組織架構、運行模式,制度體系、硬件建設、經費保障等多個方面進行縝密構思,系統設計,形成既符合上級要求,又切合本地實際且各個方面高度認同并經本地黨委政府同意的具體實施方案。有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融媒體中心建設才能一氣呵成、一步到位。
2.健全組織體系。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組織體系是融媒體中心的“中樞神經系統”,而融媒體中心組織體系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是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其擔負著每一條時政新聞從采訪到編輯到制作到分發的全過程的組織指揮,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一般下設“兩部”“三平臺”。“兩部”即新聞采編部,按照指揮中心的安排負責新聞的采訪編輯制作;新聞分發部,將采編部編制的新聞第一時間分發到各傳播平臺,并監督各平臺是否按要求播發。“三平臺”即電視傳播平臺、廣播傳播平臺和新媒體傳播平臺。只要在融媒體新聞中心的統一指揮下,“兩部”“三平臺”能夠協同一致、各司其職,融媒體的效能就能充分發揮出來。
3.完善考核體系。融媒體中心建成后,各職能系統能否正常運轉,各個崗位上的員工能否盡職盡責,關鍵靠考核。而考核能否真正起到促進和鞭策作用,又關鍵看是否建有一套科學管用的考核體系。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首要的是科學制定各職能部門、各媒體平臺、各個具體崗位的具體職責和工作目標,并將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與薪資待遇緊密掛鉤,做到有獎有罰,獎罰分明,獎出干勁,罰出動力。
4.加強硬件建設。完善硬件建設,重要的是要建好智能化新聞指揮中心系統,便于指揮中心負責人在網上統一組織協調所有時政新聞的采編、審核、分發,也便于各職能部門、各媒體平臺的每個員工從網上了解每條新聞的采、編、發實時進展情況,有助于各項工作流程的有機銜接。同時,硬件建設還需要做好采編、播發設備設施的上檔升級,提高新聞產品的生產質量和效率。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根據融媒體新聞的生產流程,為方便時政新聞的生產,對辦公場所進行改建或擴建。
總之,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充分尊重各媒體的自身特點和規律,做到該融則融,宜分則分,切不可頭腦發熱,一融俱融,一統俱統,形成新的“一鍋煮”、“大鍋飯”,否則,不僅融媒體融不起來,而且會將本已形成各自鮮明特色的媒體給搞垮了。一定要頭腦清醒、保持定力,不能片面理解“融”的意思,不能把融合誤認為是大整合,不能大融大并、大拆大建。必須保持穩中求變、好中求快,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