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宣傳家,一大批優秀的報刊活動家,他們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展和壯大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進步事業作出了彪炳千秋的歷史貢獻。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就是其中的翹楚者。
李漢俊(1890-1927),湖北潛江人。1920年8月,和陳獨秀等發起成立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李漢俊和其兄李書城的寓所召開。1927年12月17日遇害。李漢俊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第一個為革命英勇就義的人。1952年8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證書上寫著:“李漢俊同志在革命斗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
作為中共創建時期有影響的政治家、思想家,李漢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活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譯著《馬克思資本論入門》并于1920年9月出版發行,這是《資本論》最早譯成中文的讀本。二是創辦《勞動界》,參加編輯《新青年》、上海《星期評論》、《共產黨》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刊物,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播火者”。
1890年4月,李漢俊出生在湖北潛江。12歲東渡日本求學,后考入東京帝國大學工科。李漢俊在該校結識了日本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河上肇,受其影響頗深,開始傾向馬克思主義。后來選擇了從事革命的人生道路,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
1918年底,李漢俊畢業回國,積極向同居上海法租界的湖北同鄉詹大悲、董必武、張國恩等介紹十月革命。董必武真誠地稱李漢俊是“我的馬克思主義老師”。
李漢俊回上海后不久,就參加了《星期評論》周刊的編輯工作,并成為主要撰稿人。在李漢俊主持下,該刊政治傾向更鮮明,成為上海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之一,被稱為“社會主義刊行品”。
李漢俊以極大的熱情和忘我的精神晝夜伏案翻譯和寫作,積極在報刊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支持工人運動的文章與譯文90余篇,單在《星期評論》上,李漢俊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就達38篇之多。
李漢俊以憤怒的筆觸,猛烈抨擊中國黑暗的社會和反動勢力,一針見血地揭露造成中國腐敗社會的最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政府的壓迫。積極宣傳俄國十月革命道路和馬克思主義,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觀、政治經濟學的原理。
李漢俊認為中國要趕上世界進步的步伐,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對社會上一些錯誤觀點進行了堅決的批判。1920年4月接待到訪的《大阪每日新聞》駐滬特派員芥川龍之介、記者村田孜郎,在回答提問時再次指明:“當今中國該走什么路?要解決這個問題,非共和也非復辟,這般的政治變革是改變不了中國的。過去既已證明了這點,現在亦證明了這點。”
1920年8月,由陳獨秀、李漢俊等七人發起組建了上海“共產黨”(即后來通常稱為的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現在統稱為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由李漢俊起草了一個黨章草案,首次決議,推陳獨秀擔任書記。
1920年9月,中共上海發起組決定將《新青年》從9月1日出版的第8卷第1號起,改組為其公開宣傳的機關刊物。改組后的《新青年》明顯地由民主主義刊物向無產階級刊物轉變。編輯部仍由陳獨秀繼續主編,李漢俊是這份月刊的主要編委之一。
毛澤東后來高度評價《新青年》說:“五四運動替中國共產黨準備了干部。那個時候有《新青年》雜志,是陳獨秀主編的。被這個雜志和五四運動警醒起來的人,后來有一部分進了共產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由他們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毫無疑問,李漢俊就是“他(陳獨秀)周圍一群人”中的關鍵人物之首。
李漢俊在新聞事業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創辦了第一份工人報刊《勞動界》。《勞動界》是向工人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的通俗刊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最早嘗試。
《勞動界》,1920年8月15日創刊,1921年1月23日停刊,共出24期。李漢俊擔任該刊的主編。它的宗旨是:啟發工人階級的覺悟,促進工人階級的團結,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
李漢俊撰寫了發刊詞《為什么要印這個報?》。文章明確提出:“工人在世界上已經是最苦的,而我們中國的工人比外國的工人還要苦。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為外國工人略微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我們中國工人不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因此,創辦《勞動界》的目的,就是要教我們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
李漢俊又相繼撰寫了《金錢和勞動》、《工人如何對米貴》、《法租界電車罷工給我們的教訓》等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向廣大工人介紹了勞動創造價值、資本家剝削剩余價值、勞資對立和工人階級解放的途徑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道理,從而引導勞動者“信奉社會主義,實行社會革命”。
《勞動界》還以大量篇幅報道國內和國際工人運動的情況,鼓動工人聯合起來,結成團體,為改變受壓迫的地位團結斗爭,給了我國工人階級以巨大的鼓舞。這些宣傳在喚醒工人階級覺悟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勞動界》很重視同工人群眾的聯系。從第3期起設立《讀者投稿》專欄,到第19期時已刊登工人來稿30余篇。軍閥政府以“煽惑勞動,主張過激”罪名查禁《勞動界》,而廣大工人群眾則熱情地贊譽它是自己的“喉舌”和“明星”。
《勞動界》創辦之后,北京、廣州等地的共產主義小組也隨即領導創辦了《勞動音》、《勞動者》等刊物,這是中國第一批以工人為對象的通俗報刊。《勞動界》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人,促進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中起了重要示范和帶頭作用。
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李漢俊、李書城的寓所召開。李漢俊用智慧和膽識保衛了大會順利進行。會后李漢俊和董必武向共產國際起草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報告,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政治綱領。
一大后,李漢俊更加積極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革命活動。他以“汗”的署名,在《共產黨》月刊第六號上發表了《太平洋會議及我們應取的態度》的長篇論文,透徹地剖析了太平洋會議的帝國主義侵略本質。從陳獨秀1922年6月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看,這篇文章曾印成小冊子5000本,在黨內秘密散發,影響很大。
1922年1月1日,李漢俊以“漢俊”的署名在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上,發表兩篇著名的文章《中國底亂源及其歸宿》、《我們如何使中國底混亂趕快終止?》,后被收錄在我黨新青年社所發行的《社會主義討論集》一書中。李漢俊在文中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國情作了深入剖析,駁斥了鼓噪一時的基爾特社會主義。
1922年1月28日(農歷大年初一),李漢俊帶領上海黨組織的全部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和朝鮮的共產主義者100余人,以及工人50余人,在上海街道上散發了6萬張“賀年卡”(內載有宣傳共產主義的歌詞)。這項活動轟動了上海,擴大了黨的影響。
此后不久,李漢俊離開上海,返回了武漢。他不改革命家和宣傳家本色,于1923年春參與領導了著名的京漢鐵路大罷工(“二七”大罷工),后于《江聲日刊》發表《紀念“二七”的意義》一文,總結了“二七”大罷工的經驗教訓,肯定了其歷史作用。
李漢俊回到武漢正遇上轟動一時的湖北女師學潮。李漢俊發表了《第三階級的婦女解放運動》和《第四階級的婦女解放運動》二文,主張打破資本制度,婦女才能獲得解放。這兩篇文章給正在鬧學潮的進步學生指明了婦女解放的方向。
李漢俊積極在武昌高師籌建了歷史社會學研究會,團結了一批進步青年。1924年,由他組織歷史社會學研究會編輯的“社會科學特刊”在上海《民國日報》上刊發,發表了多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926年春,他接受黨的邀請,赴滬在上海大學主講“唯物史觀”,繼續播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子。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12月17日下午6時許,李漢俊和詹大悲在寓所被桂系軍閥胡宗鐸部逮捕。當晚9時許,李漢俊壯烈犧牲,年僅37歲。李漢俊用鮮血和生命向世人昭示,他不愧是“錚錚佼佼的第一流人物”。
與陳獨秀等人由民主主義者逐漸轉向社會主義者不同,李漢俊從一開始踏上中國政治思想舞臺,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十月革命的宣傳者面世的。他無疑是我黨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先鋒戰士,而報刊是他和他周圍的一群人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李漢俊主編和參與編輯的一些報刊中,社會主義的因素無不鮮明地增長,而最終產生了我國第一批無產階級報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漢俊等人的報刊宣傳活動,均體現了鮮明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和黨性,初步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宣傳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高度重視聯系群眾、特別是聯系工人群眾,在工人群眾中積極開展組織工作,從而形成了我國無產階級報刊革命優良傳統的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