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瑞 (長江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中國經過不懈奮斗已經完成了脫貧攻堅的偉大任務。在此過程中,教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習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扶貧先扶智,總結教育在扶貧、脫貧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取得的經驗。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結合我國實際需求量,重點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但在教師、教材、教法(簡稱“三教”)上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為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提出了“三教”改革、1+X證書制度等多項改革措施,同時教育部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中指出職業教育要突出類型特點,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三教”改革,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新教育實驗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理論,就是職業認同+專業發展。職業認同就是幫助教師去尋找人生的旗幟和榜樣,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說過,最好的管理莫過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過于感染。新教育提出的專業發展為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從感染到記錄到踐行,一是要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二是教師本身的教育生活也應該是教育的目的。
高職院校建筑室內專業的教師,可以分為兩類,青年教師多為碩士研究生學歷,企業工作經驗不豐富,理論知識扎實,教學方法推陳出新,在實訓教學環節有所薄弱。年長教師多為“雙師型”教師,有多年的市場項目經驗,在實踐教學領域經驗豐富。根據教師不同年齡和職稱結構的特點,在教師層面實施“一二三”的發展路徑。
“一”就是樹標桿,鄉村振興的教育發展既是基礎也是根本,但在鄉村教育中存在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教師的自我認同感和社會認同感差,導致優秀教師留不住。在鄉村教師和高職教師中樹立典型,典型的作用起到標桿示范性,提升優秀教師的榮譽感,帶動教師的響應氛圍。
“二”就是教師與教師“結對子”,可以是校內教師,也可以跨校,跨區,甚至是和鄉村教師聯合,鄉村的基礎教育、高中的技能高考以及中職與高職的銜接,可以在線上開展云調研,利用寒暑假豐富交流活動。
“三”就是集合集體力量,專業群和教研室組成小團體,一起參加備課、聽課、評課、公開示范課等教研活動,補短板,促優勢,推進專業教師更全面的發展。
同時,搭建鄉村教師的城鎮化學習路徑,到區域內的高校間做專業的走訪,技能的補充,打開對外交往的多通道。
著名教育家朱九思認為,科學研究要走在教學的前面。教材作為教師科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課程的主要依據和載體,是教育改革中的重點之一。高職院校建筑室內專業的教材,除了應具有對應課程的專業知識內容外,還應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職業素養和行為規范等“思政”功能。建筑室內掛鉤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安全層面和影響范圍尤其突出,讓學生明確專業內容,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樹立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德技并修、精益求精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教材的內容確定和項目拆解,是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點的重要環節。為確保每項學習任務的課時數,各知識點的深度與廣度符合教學標準的要求,職業能力教學處理必須基于教學標準和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高職院校建筑室內專業學生的學情特點,喜歡動手實踐的活動項目,對軟件操作興趣十足,但是對設計規范疏忽學習,對設計理論更是覺得枯燥乏味。當前,職業院校學生普遍具有“數字土族”的特征,建設多媒介、多形式、多層次的立體化學習資源,服務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需求,是新形態教材內容呈現方式和功能的補充。職業院校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本質上不是紙質的拆解,而是教學內容的最小模塊化,例如在建筑室內制圖課程上,學生需要掌握平面圖的正確畫法,拆解內容為最小模塊,包括外墻內墻的畫法、門窗的畫法、標注的規范三個模塊建立基本平面圖框架,內容從易到難,從局部到整體,符合職業院校建筑室內專業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在居住空間設計課程上,學生需要掌握100m三室兩廳戶型的平面合理化布置,教材在內容設置上分為客廳、餐廳、臥室等功能區,針對客廳拆解項目內容,分為客廳尺寸分析、客廳家具表達、客廳人機尺寸,學生通過三個分解內容,“已知規范—提取問題—表達方案”的客廳設計動作,由點及面產生。
教法改革主要是指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施的改革。高職院校除了承擔核心的人才培養職能,還有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職能。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很好地匹配建筑室內專業,也賦予了改革新的內涵。建筑室內專業現階段的教學多為講解式、模擬式、仿真式,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發現學生的代入感不夠,不能很好地代替實踐,推進“學生—學徒—員工”的實踐教法改革融入職業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實景教學實際項目活化書本內容。
在前期的建筑室內專業的基礎課程階段,學生在課堂上需要學習基本的設計理論和方法,還需要培養藝術素養,擴展文化內涵。在此階段,結合周邊不同的鄉土特點,組成調研分隊,對周邊鄉鎮的特色鄉土建筑和文化進行調研,為后續的社會實踐積累現實資料。學徒階段,建立與企業的雙導師制度,為課題教學引入豐富的實際案例,多教師共建課程,多端口客觀評價。如專業核心課程景觀藝術設計,將學校的定點扶貧村作為課程作業的契機,完成扶貧村落的改造、廁所革命、模塊化廚房等自選題目,學生在前期借助寫生做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走進鄉村,面對村民策劃活動,采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資料,這是帶有思考和溫度的素材,企業導師根據調研成果指導真實案例的設計流程和方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發。最后進入員工身份,學生通過打卡上下班約束自身行為,直接面對客戶參與設計,可以得到客戶的反饋聲音,加強了職業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在身份轉變的同時,對項目的介入程度、投入精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過身份遞進式教改,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同時青年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也為創新創業搭建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在鄉村活動中遇到的許多痛點的生活社會問題,成為了畢業設計和創新創業項目的選題來源。
建筑室內專業作為高職院校的老牌專業,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結合新時期的“三教”改革,開拓更加豐富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功能,實現建筑室內專業畢業生從“就得了業”到“高質量就業”的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