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娟,陳鴻,張偉,梁鑫斌 (安徽科技學院建筑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中華文明的根脈在鄉村。從2017年黨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2021年兩會中再一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的任務,足見國家對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重視。而隨著城鎮化、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深入推進,鄉村地區經濟結構、社會生態、建筑格局等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生產性公共空間時有棄置、生活性公共空間趨于離散、生態空間被破壞、鄉村傳統空間結構和文化特色遭到沖擊、鄉村公共空間逐步走向衰落等問題層出不窮。本文將從皖北地區鄉村出發,思考整合鄉村生產性公共空間、生活性公共空間和生態空間結構,賦予鄉村公共空間新活力,以期重構更為合理的鄉村公共空間。
鄉土社會隨處可見的集市、祠堂、打麥場、水井旁、大樹下、小河邊等,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進行各種社會交往活動的公共場所,是鄉村公共空間的典型代表。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的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精神文化、組織制度、生活質量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設要求,“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也是解決鄉村社會問題的關鍵;“生態宜居”點明鄉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本底,是村民安居樂業的關鍵支撐;“鄉風文明”旨在建構和諧文明鄉村;“治理有效”要求更加注重村民自主有效治理;“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最大化滿足村民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此背景作用下,鄉村公共空間的重構迎來良機。一是“鄉愁”文化的傳承普及,為傳統鄉村公共空間重構指明方向;二是國家的“文化下鄉、普惠群眾”等政策,催生了農家書屋、文化大舞臺、商業步行街、鄉村綜合服務中心等“新型”鄉村公共空間,加速了鄉村公共空間重構勢頭。
鄉村公共空間的形成,多是與村民長久積習的生產、生活習慣相關聯,是歷史沉淀、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綜合因素長久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其能夠很好地支撐鄉村公共空間交往等活動的開展。近年來,隨著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市文化、娛樂方式的滲入等,廣大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出現了較大變化,具體表現在物質需求、傳統觀念、公共生活方式等方面。鄉村公共空間重構的主要動力因素是積極優化公共空間結構、提升公共空間品質,以適應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主動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鄉村公共空間滿意度。在鄉村公共空間重構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解決傳統鄉村文化傳承與村民渴求新時代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鄉村在地性文化保護與鄉村整體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而鄉村公共空間重構過程中,地方政府的相關職能機構也應廣泛參與進來,為鄉村公共空間的持續建設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最大化的財政支持。
皖北地處淮北平原,與全省、全國相比,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等相對落后,居于鄉村的人口占比相對較大。近年來,皖北地區鄉村的功能、結構、形態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了變化,這也同樣影響了鄉村公共空間的建設發展。皖北鄉村地區老齡化、小型化、私密化的家庭結構變化,農閑時間增多、家庭內部娛樂方式多樣化、網絡普及等生產生活方式變化,進一步加劇了鄉村公共空間的萎縮,聚集交往活動明顯減少。經過深入的調研走訪,皖北地區鄉村公共空間現狀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皖北地區鄉村以第一產業為主,近年來,第二、第三產業也有了長足發展。但因為缺乏科學合理的鄉村規劃作為導引,一些生產性大棚、臨時搭建的廠房等構筑物“遍地開花”,甚至與村民住房毗鄰而建,倘若經營不善,廢棄的上述生產空間也未被很好處置,這都嚴重影響了村莊的整體形象。
皖北地區大多地勢平坦,村莊布局以“田中村”多見。建國前因數次洪水侵襲的影響,在皖北大部分的村莊中都有“筑土臺防洪水”理念遺留下來的“老莊臺”,整個村莊的居民一度全居于其上。建國后,水利基礎設施的改善、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提升,使得村民放棄“老莊臺”,紛紛將新居建于路旁,臨路而居成為特色,村莊形態由原先的緊密的“團簇狀”變為相對分散的“條塊狀”,加之缺乏有效的空間組織與管理方式,整個鄉村的生活空間逐漸分散。
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促使了部分村民“填塘造房”“伐林修路”“占田建廠”行為的發生。山、水、林、田本身是構成鄉村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因素,恣意妄為地加以破壞,勢必打破鄉村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鄉村旅游經濟的興起,部分自然資源稟賦優越的鄉村盲目開發旅游項目,破壞鄉土原生環境,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鄉村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
皖北地區鄉風淳樸、鄉情厚重,村民大多同姓聚居成村,同族毗鄰建房,巷道穿插,院落交疊,形成了地域特色明顯的傳統空間結構。但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村民自建房趨勢,二層、三層住房拔地而起,建筑風格亦多樣變化,缺少整體化、統一化,由“路-巷-戶”構成的漸進式空間層次被打破,鄉村傳統的文化特色未得以較好傳承。
鄉村振興背景下皖北鄉村公共空間重構策略主要是從生產性公共空間、生活性公共空間、生態空間、傳統空間和文化特色重塑等方面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我們在鄉村公共空間建設中,始終思考如何重構適宜新時期村民對公共生活、系統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的鄉村公共空間。
未來,鄉村三產融合發展將是大趨勢。在三產融合的產業結構下,生產性公共空間的空間形態更加多樣化。科學合理規劃生產空間,不僅能夠美化鄉景,更能夠助力鄉村經濟全面發展。皖北地區地勢平坦,適于發展規模農業和特色加工業、平原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在鄉村生產空間布局時,鼓勵發展集中化、規模化的農業,將其布局在靠近鄉村旅游區、遠離村民集中居住區的位置。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宜布局在聯合成片、靠近交通、方便出入的地段之上。鄉村旅游景區的布局宜因地制宜,同時線路規劃之時可以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合理地融入進來,串點成線,豐富鄉村旅游產業的內涵。
皖北地區現有的鄉村類型可分為兩種,一是經過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規劃之后,新建新型鄉村;二是仍然被完整保留下來、尚未開展建設的鄉村。對于新建型鄉村,其生活型公共空間如文化廣場、街頭綠地等,應注重鄉土特色的創造,如傳統鄉村物件的展示、宜人舒適的尺度把控等。而對于傳統遺留鄉村,其生活型公共空間整合的重點就在于“功能置換”,如原先村民茶余飯后聊天的場地、打麥場等,已慢慢淡出村民生活,可通過添加綠樹花木、修葺地面鋪裝、安置體育設施、增加座椅等方式,賦予場地新的活力。
鄉村公共空間的環境問題目前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的污染和對環境的人為破壞。針對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應分清成因區別對待。由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產生的垃圾,應適時宣傳鼓勵村民施行垃圾分類活動,擯棄隨意丟棄的陋習,倡導節約環保等理念。而針對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空間,應采取生態修復的手法,最大程度恢復生態系統機能。如對村莊內現存的河溝、當家塘等,清淤疏浚、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對村莊周邊的大型湖泊濕地,施行科學管理,制訂禁捕計劃,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
在建設農村公共空間時,首先要確定文化特質,把握村莊定位,將村莊的鄉土文化特征融入公共空間的建設。皖北傳統鄉土建筑大多就地取材,以石頭、磚塊、木材、瓦片、麥秸稈等為主,在新建公共空間中,如大量采用本地材料,不僅節省工程造價,同時還能增強村民對場地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而對于鄉村傳統空間肌理的保存也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新建的住房、公共服務設施等,需從整體出發,在建筑立面、比例尺度、風貌特征等方面,與鄉村遺留建筑相協調,力爭維系統一中有變化的整體原則。
構建具有皖北地域特色的鄉村公共空間,將會促進鄉村地區整體環境風貌優化提升,勢必會吸引更多人力、財力的開發注入,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以期改變皖北地區相對落后的形象特征,推動皖北地區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