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鄒罡 汪燕
信息化時代的邁進使很多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謂“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要想不被飛速發展的社會拋棄,就必須適應現行發展模式,必要時進行行業轉型。融媒體發展過程中推動了媒體工具的發展,并使信息環境更加復雜,同時傳播方式更加多元、速度更加快捷。記者有必要在面臨巨大壓力下進行技術能力的提升,全面了解目前媒體人才需求,更好地掌握新媒體技術、滿足大眾的信息需求,把握新的發展機會。
傳播平臺的多元化是融媒體發展中最為顯著的特征,伴隨科技的發展,手機、電腦、電視等傳播工具已經成為現實社會的普遍存在,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對傳統行業和技術帶來了沖擊。抓住融媒體特點,利用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傳播平臺的同時結合網絡、微信、微博、抖音以及手機客戶端等各類APP進行信息傳播,可以極大程度上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增強傳播力度和傳播實效。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融媒體都要求信息的時效性,實效性是信息的必要特征,尤其是突發事件。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傳播幾乎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事發現場即使沒有專業設備也可以進行拍攝及素材信息采集,編輯好文字與視頻,可以迅速在手機客戶端以及其他媒體工具上進行傳播,且現在手機用戶越來越多,網絡也在逐漸更新換代,上傳視頻幾秒鐘就可以。
區別于傳統媒體只能單方面地通過報紙和電視等媒介傳播信息,無法實時得到大眾對信息給出的反映,對信息傳播實效性及真實性無法起到推動作用,得不到群眾對信息傳播的評價很難推動媒體傳播的發展。相反,依托于手機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APP以及手機客戶端等進行信息的傳播可以在群眾接受信息時更加便捷,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就可以了解當天發生的事件,也可以進行點贊與評論,在評論區進行探討。更甚者,可以進行投稿,擴大信息的類型,降低信息傳播的門檻,極大地增強信息的互動性。
傳統媒體通過不同的報紙或節目進行信息傳播,相互之間的溝通很少,各新聞素材也大多都在記者自己手里,盡管記者的專業素養會促使他們對信息進行分類保存,但這樣的保存模式使各記者與媒體之間形成了“孤島”式的存在。而在融媒體背景下,磁盤矩陣的有效利用可以讓更多的用戶查詢數據庫的內容,且有大量儲存空間,所調取的素材可以極大程度上促進新聞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同時增強相互之間的借鑒學習,提高新聞質量,增強信息傳播時效。
在傳統媒體行業中,大部分的管理層人員與領導人都是通過組織任命的,具有很大的政治性,這也是很多傳統行業的共性。我們需要承認很多領導人員與管理人員具有一定的媒體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但比較市場發展所需要的真正人才可以發現,我們不得不承認部分管理人員缺乏對媒體行業的全面認知,同時對媒體行業的管理理念及領導方式都具有很大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而融媒體背景下的媒體行業需要具有極強的專業能力。為適應行業的改革發展,可以通過聘用制和合同制等方式進行行業管理,選拔及培養出具有更高新聞敏感度及管理能力的人才。
團隊意識是每個集體所需要的必備要點,作為融媒體背景下的記者更應該注意團隊精神,并且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適應媒體的發展,以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和視角獲取新聞,利用多元化的傳播渠道的同時要整合資源,增強團隊業務能力,確保編寫、攝影、錄像都能夠順利完成,充分發揮每個記者的自身價值,保證新聞的質量及傳播實效。
融媒體的發展依靠數字技術的發展,所以融媒體背景下的媒體行業對數字傳媒工程類的技術人才更加需要。有效的信息技術可以充分提高新聞采集以及傳輸的速度,將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多方面技術進行融會貫通,提高新聞的真實性。
融媒體背景下的媒體行業競爭很大,已經不局限于大眾媒體間,現在社會上的自媒體團隊制作也在迅速得到認可。記者可以通過融媒體的特點以及技術手段進行輿情追蹤,這一能力也需要記者具有新聞敏銳度和專業能力的積累提高,利用好各大平臺的信息進行熱點新聞的快速引導傳播,掌握話語權。
傳統媒體的傳播機制都是單方面的信息傳播,猶如報紙、電視以及收音機等方式,均是記者對事件進行單方面的報道,大眾只能接收信息,而記者卻無法接收到大眾對信息的反映,無論是題材的選擇、新聞的真實性、文筆的適宜以及觀點的客觀等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媒體行業的發展。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融媒體行業迅速崛起,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再只有記者的單方面傳播,已經形成了互動式、多元化的傳播機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記者根據各種媒體平臺的特點進行深入分析,根據各平臺特點以及大眾對信息的接受習慣進行信息的加工。記者應根據事件的差異性與平臺的多樣性進行綜合考慮,以提供更加個性化而迅速的信息。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媒體思想已經無法適應現行融媒體的發展理念,而過去傳統工作模式所形成的僵化的傳統工作態度與模式只會被時代所拋棄,甚至成為阻礙融媒體行業發展的絆腳石之一。因此,為適應時代的發展,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應首先在思想上進行轉變。新聞受眾已經不再是單方面接收信息,而變成了可以在評論區積極發言的互動用戶。記者應及時關注并積極接收群眾反映的各種信息,信息受眾應該成為服務的中心。
其次,信息化時代的一大特點是迅速,不論是生活節奏還是信息傳播,所以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記者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而在記者的培養過程中,更應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對新聞采集、文字編輯、攝影攝像等多個方面的能力進行培訓,同時結合現代媒體技術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在充分了解各大平臺特點的同時綜合考慮信息傳播的最優方式,促進融媒體背景下媒體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信息的制作及發布都需要團隊內部進行溝通交流,而信息的采集、編輯以及發布等活動更需要團隊人員各司其職,做好工作的銜接。這不是一個人在工作,而是一個團體在工作,合作意識是任何優秀 團體所必需的。同時還需要構建記者培訓互動平臺,更好地了解其他團隊的合作模式,也可以通過群眾與媒體、記者與媒體間的互動平臺及時發現各種問題,提高業務能力。平臺建立后可以全面開發平臺功能,對培訓后記者的成長進行全面追蹤,對記者日后發展的不足進行及時指正,同時安排專業人員進行客觀評價。另一方面,平臺也可以構建信息受眾與媒體之間的聯系,使記者可以更多方面接收受眾對信息的反饋,推動媒體行業的發展。
首先,在師資隊伍建設時,應該選擇在媒體行業具有多年經驗甚至是領導能力的人員,記者不應該只有理論知識,更多的應該是理論的系統性與實踐經驗,而具有領導能力的人員可以在無形中對記者的個性及能力形成促進作用,更好地運用理論知識與業務技能。
其次,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注意教學模式的多樣化,避免單一枯燥的培養模式,同時將課程轉變為多元化的教學,不僅注重各種相關技能的培訓,也應增強課堂上師生間的溝通交流。
最后,相關部門可以與其他企業溝通合作,將學員與老師送到優秀媒體企業了解新的媒體思想,學習他們的模式與精神,找到自身不足,努力拓展行業視角以及思維模式,積累職業知識與經驗。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是機遇,但也給很多行業帶來了很多挑戰。要想在轉型后的融媒體行業更好地發展,相關部門應該努力建設強大的師資隊伍,根據現實需要全面考慮各大信息傳播平臺的特點及新聞的關鍵,選擇最優的傳播方式,并增強記者團隊間的協作意識。作為記者更應該注意專業能力的提高,在新聞敏感度以及信息處理等多個方面進行培養,全面推動融媒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