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永芳
萬眾矚目的中高考,考的不僅是學生,也是媒體人——考驗媒體的發現力、策劃力和執行力。
2020年疫情期間的武漢中高考,格外引人關注。對這幾場大考,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領導明確提出“留下記錄時代、見證歷史的報道”要求。
作為承擔幾場大考的報道主力——楚才教育院的采編負責人之一,本文作者全程策劃、組織報道,報社前后方通力合作、緊密銜接,使長江日報高考、中考和復學復課報道在新媒體和紙質媒體的呈現中亮點紛呈。
打完幾場大仗,本文作者做了一次復盤和總結。整體而言,總結幾場大仗的新聞報道,跟奧運會比賽的追求相似,那就是,都要——更快、更高、更強。
萬法歸一,很多事物、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整個7月長江日報楚才教育院接連做高考、中考、高一高二復學復課、高考出分的策劃與報道,感覺跟奧運會比賽的追求也比較一致,那就是,都要——更快、更高、更強!
每天,10樓集中辦公會上,
老總都在催促:
快,快,要比對手快一點!
或者是挑剔:
你這個主題報道還沒有高度啊!
再或者是靈魂拷問:
爆款呢?
所以,常常,我們就是水中的鴨子,
表面平靜淡定,
其實水底下在拼命地劃水。
每打一場仗,都要和對手較無數的勁,每一次,都像是拼盡心力之后的絕處逢生。
更快——
2020年高考于7月7、8日舉行。提前兩周,我們就在討論、準備報道方案。大家知道,疫情期間的這次高考,對于武漢意義是多么的不同。
報社領導要求,要留下記錄時代、見證歷史的報道。
除了防疫,又疊加了暴雨、汛情壓力,為保高考,武漢可謂全城總動員。我們的報道方案經反復討論、多次打磨、排兵布陣、全媒體出擊……
凡事預則立,這才會有更快的新聞:
高考第一天,早上6點,考點還沒有開放,楚才教育院全體采編人員已經各自就位、開始了緊張的工作;7點,我們的視頻新聞、文圖新聞已經連續不斷地在發出;同時,楚才教育院、融媒體中心、法治中心……我們的12路直播在考點現場開播;7點半考生開始進考點,有序測溫、驗證,進入無風無雨的候考區……我們用直播、視頻、文字、照片,全程記錄;9點59分,長江日報微信《戴著口罩,剛剛,武漢5.9萬高考生上場開考!》全城首發,有海報,有視頻,有整合的文圖。
高考后的7月10日,高一、高二返校復課,楚才教育院4路記者清晨6點多就開始發來鮮活的現場視頻、文圖;我們的微信10點46分發出,再次做到全城首發。
再來看中考,我們的速度更快了。
仍以微信為例。7月20日上午9點開考,我們的微信《剛剛,武漢7.2萬中考生開考》9點20分發出;中午,《武漢2020年中考作文題出爐,還有這道題目與疫情相關》12點43分發出。
……
我們在場,我們全媒體記錄,我們第一時間呈現。
還有作文題及名師點評、試題及答案、高考出分搶優秀勵志考生故事、分數線和一分一段表……都是要“搶”的,要搶得又快又準又好。
新媒體報道貴在快、靈、準。每場大考,都是各個環節的同事們通宵熬夜,凌晨采訪,仔細把關……看得見的,是一個個端出來的新聞產品;看不見的,是前后方爭分奪秒、密切配合、夜以繼日的奮力付出。
更高——
快速之外,還要追求新聞的高度,我們的格局、眼界、能力都決定著新聞的高度,重大主題報道更見新聞的高度。
武漢市全市上下都非常重視2020年的高考、中考,全城保高考,以及用高考的標準保中考,這要求深植在武漢人的心中。高考、中考、復學復課,也是武漢的一次次大考。
除了教育部門,氣象、交通、交管、公安等多部門,組成了一張應急處置的大網,將最貼心的服務,送給了這一屆最特殊的考生。
2020年高考、中考,武漢交出一份高分答卷:全市考點無體溫異常發熱考生、無備用隔離考場啟用、無突發事件、無考務偶發事故、無因漬水和交通問題誤考考生。以上事實提煉成:5個“零”,這是我們這次主題報道一個高度的提煉,綜合了武漢各個部門的保障結果,用顯著的數字高度概括了武漢2020高考、中考安全有序順利舉行的龐雜事實。
新聞的高度,應該還包括接地氣:楚才教育院記者在考場外采訪了一批武漢的家長,他們有的是戰疫一線的醫生,幾個月與家人保持距離,幾次想拍拍兒子肩膀又縮回了手。這一次跟同事換班調休兩天,送兒子上考場,父子擁抱互相加油,讓人動容;有一位爸爸高舉一面國旗,迎接女兒“凱旋”。他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面國旗,經過這次“疫考”的洗禮,孩子對這次武漢“戰疫”,對愛國,應有更為深刻的記憶和感悟。
我們挖掘了這樣一批武漢家長的故事,他們與我們這個城市、我們這個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同頻共振,既能挺身守護國,也能柔情呵護家,他們是這個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代表。

長江日報微信海報
更強——
更強,往大里說,是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更強;往小里說,是我們的報道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力,留下記錄時代的印記。
7月23日凌晨,高考出分,趙靜主任通宵沒睡,接替我后半夜的值班。楚才教育院記者楊楓和向潔第一時間詳細采訪了華師一和武漢二中兩位最高分考生,了解他們的經歷、故事,以及各方面對他們的評價。
我們深感這是兩個有家國情懷、有志氣的武漢伢。23日中午11點48分推出微信《高考放榜,理科725分,文科658分……這群武漢伢不一般》,迅速刷屏了武漢人的微信朋友圈,微信閱讀很快達10萬+。
我們按策劃方案采訪了一直在關注的幾位武漢考生,包括畫畫送給援漢醫療隊的“方艙男孩”,父母都在戰疫一線的“醫學夢”考生,還有寫歌獻給母校的“說唱小子”……我改完這些稿子,迅速發新媒體,然后整稿見報。
這篇新聞稿角度特別,有時間累積沉淀的層次感。
在當天的部門采編群里,我跟記者們交流:“做這個稿子,我有個感觸,采訪報道人物,當時留下檔案,后續就是財富。對我們媒體而言,更是如此。媒體要做自我宣傳,表示我們關注進步,記錄時代一直持續。對報道而言,這也更加立體一些。”
有人說新聞是快餐,迅速傳播,也迅速被淹沒。在有追求的新聞人看來,新聞報道要能感染人、影響人,要記錄歷史,留下時代的印記,新聞人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也唯有此,新聞才能產生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還做了兩個提煉的視頻作品,一個是從12路直播中剪輯出來的精華:《武漢這一刻“超綱”的考試,武漢伢沒再怕的!》。2020年高考剛剛結束,對于所有考生而言,疫情,停課,云備考,再加上惡劣的天氣,這是一場“超綱”的考試。所有的考生用自己的表現交出完美答卷,所有家長也對孩子有著遠超以往的寬容。
另一個是視頻作品《畢業生》,拍攝記錄特別的2020年不一樣的武漢畢業生,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畢業生,各選擇一名代表,拍攝今年疫情背景下,他們值得紀念的有艱難、波折,又有勇氣、歡笑的畢業故事。
現在的新聞,就是以后的歷史,我們的視頻記錄,就是努力為歷史存檔,真正留下“記錄時代、見證歷史”的報道。
更快、更高、更強,追求沒有止境,新聞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