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衛民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對此,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積極面對挑戰,把握好機遇,突破現有發展困境,轉變思路,創新工作方式。本文分析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電視民生新聞創新的有效途徑。
民生新聞的特點是貼近生活、社會和人民群眾,它是了解人民感受,聽取人民意見,解決人民后顧之憂的重要信息載體。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和關注。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蓬勃發展,民生新聞面臨著很大的競爭壓力,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有所創新,創作出更多滿足群眾需求的民生新聞。
民生新聞是電視節目的一種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形式,它是廣大民眾了解和關注民生的重要渠道。電視民生新聞主要報道現實生活中的新聞,挖掘生活中的事情,從而引起受眾的關注。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新媒體的迅速崛起,電視和其他許多傳統媒體一樣,也受到了巨大沖擊,收視率下降、關注度下降的問題日益明顯。
目前不僅僅是電視民生新聞,其他節目類型也存在同質化問題。除了節目內容上的細微差別,版式化、程式化敘事結構,主持風格以“說新聞”為主,同質化問題嚴重。一檔真人秀節目引發熱議后,各種電視綜藝節目甚至網絡綜藝節目紛紛效仿,但真正受到大眾青睞的節目卻很少。特別是當一個優秀的民生新聞節目脫穎而出,獲得更高的收視率,大量的地方電視臺很快就會模仿,相對忽視民生新聞的本土化特征,缺乏原創內容。
在這樣的先例下,電視民生新聞同質化現象并不少見。相同的選題、相同的播音形式和互動模式、相同的采訪策略和主持風格往往導致多個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的形式相同。如果盲目忽視民生新聞的本土化和個性化,不僅缺乏競爭力,還會逐漸失去忠實的受眾。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同質化節目擠壓民生新聞市場時,每檔節目很難有特色,而且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民生類節目發展面臨較大問題。
“內容”是任何時代電視新聞的關鍵。然而,在信息化時代,許多電視新聞生產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質化問題。隨著網絡技術的興起,傳統廣播電視已經不再是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電視節目競爭激烈的今天,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競爭日趨激烈,但是從當前民生新聞的現實來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內容不夠新穎,節目的吸引力不夠。采訪和后期編輯仍沿用傳統的編輯理念,不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
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不斷增強,越來越偏向于對身邊的民生問題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立場。這對民生新聞節目的多樣性提出了新的需求。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一般以一個地區內的民生新聞題材為基礎,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在傳播形式上,區域化趨勢明顯,地方頻道相對關注地區民生新聞。
從通常的電視新聞傳播模式來看,依靠傳統媒體以圖像、文字和聲音傳播信息是其特點和不足之處。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制作過程較長且廣播時間固定,這決定了其新聞及時性無法與新媒體相比。在當今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習慣用手機、電腦等。

目前,不少新聞節目報道仍停留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的思考,不去探究故事背后的本質問題。不關注隱藏在現象背后的內容和新聞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新聞報道的視野較狹窄,民生新聞雖然是從人民的視角出發,將焦點放在了人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方面,但同質化的內容、單一的語言表現形式,不僅會給觀眾造成視覺疲勞,也讓受眾對這類新聞節目缺乏興趣。如果只報道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僅會影響媒體的權威和可信度,還會影響媒體的輿論引導力。所以,電視民生節目要真正為人民服務,就要深入群眾。只有具有新聞價值,具有普遍意義,與社會生活休戚相關的熱點事件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新聞,對人們具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導意義。
優秀的民生新聞節目應該以人民生活的實際需要為核心。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渠道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特點,為民生新聞編輯提供了更多的編輯方式。因此,要積極創新民生新聞內容,激發廣大受眾的新聞興趣。同時,要對新聞報道的消息源進行反復核實,通過詼諧而深入的評價,觀眾可以了解與自己密切相關事件的背后真相。通過用最簡單的語言,通過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講述新聞,人們可以在觀看新聞的同時理解新聞的內容,理解新聞廣播的重要意義。在民生新聞報道中,盡量不用公眾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或過于晦澀的理論知識。要探索有效的方法,增加民生新聞的報道量,將民生新聞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真正貼近民生、順應民意,使觀眾在觀看節目時產生情感共鳴,提高民生新聞質量。
在融媒體時代,人們關于新聞話題的選擇更加豐富,交流渠道不斷拓寬。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對節目要適當宣傳、策劃,以加強受眾互動性。民生新聞是要報道人民的心聲。因此,必須認真考慮觀眾的建議,以促進民生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的提高。我們必須改變以前的傳播觀念,并適應新媒體的特征。當前電視生活類新聞節目應加強與受眾的溝通,提高受眾的參與度,激發人們對視聽的熱情。為電視臺提供對話平臺,讓觀眾通過短信、郵件、短信、回復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使用新媒體改善互動,并允許觀眾參與主題討論。
由于電視新聞節目的同質化日益嚴重,傳統的電視節目的新聞傳播模式上主要是通過電視傳播,受到各個電視臺節目編排的限制。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電視節目應積極利用新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才能實現民生新聞“內容+平臺”的新發展路徑。電視民生新聞可以利用新媒體發展自己的新媒體平臺,為實現多通道、多方向、多樣化、傳播奠定良好的基礎,提高媒體影響力和知名度,保障電視新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主流媒體,電視媒體應該把握輿論的正確方向,積極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作為記錄時代發展、社會發展的電視新聞節目,我們要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堅守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輿論領導能力。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離觀眾越來越近,離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近,其影響力比其他新聞更大,傳播力度也更大。要向受眾提供積極向上、傳遞正能量的新聞內容。
過去在傳播傳統民生新聞的過程中,主要方法是在電視上向大眾傳播新聞,在新媒體時代,逐漸降低了大眾對民生新聞的關注度。在新媒體平臺上,群眾只需要用手指滑一下就能獲得最新消息。群眾在觀看短片時已經了解了熱點事件,因此他們不會再去關注電視上重復報道的民生新聞。在當前時代,融媒體的出現也使民生新聞的傳播方式越來越靈活,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
綜上所述,電視民生新聞要與時俱進,響應時代的號召,進行改革創新,完善制度建設,加強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管理。為了做好新聞調查和向公眾提供真實信息的工作,相關人員需要對這些信息給予足夠的重視,要實現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有必要加強新聞制作和傳播方式的標準化,了解更廣泛的審美需求和傳播趨勢,提高節目的關注度,喚起觀眾的觀看興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