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77)
藝術源于生活,影視戲劇作品是對生活的再現,因此在影視戲劇中所呈現出的人物情感與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情感是相關聯的,這也是人們在觀看影視戲劇作品時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原因。雖然在很多影視戲劇作品中,人物都是虛構的,但是作品中的情感卻是真實的,只有優秀的演員才能將這些真實的情感以共情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并為觀眾塑造出一個個經典而又深刻的角色,讓擁有不同經歷以及不同審美的觀眾在欣賞作品時都能產生不同的藝術體驗。
影視戲劇作品中的情感不僅僅是劇中人物的靈魂,更是整個作品的精髓,因此對戲劇情感的把握可以理解為劇中角色靈魂的體現,因此就要求演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感情表達技巧,根據劇中情節以及劇中人物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感情表現技巧將人物的靈魂傳遞給觀眾,從而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感情表現技巧不僅能夠有效地將劇中人物的真實情感傳遞給觀眾,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激發演員的表演熱情,帶動演員更加深入地融入角色當中。比如一些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通過聯想自身相似的情感經歷來使自己深入理解劇中人物的情感,從而將自己的情感帶到表演中,使自身與角色完全融合,最終為觀眾呈現一個真實又富有情感的角色。
一部好的影視戲劇作品是能夠讓觀眾經久不忘的,吸引觀眾的并不是劇中人物的外貌,而是人物的情感。然而,隨著影視行業的商業化發展,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影視作品質量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僵硬化的表演導致人物失真,作品整體缺乏真實性,不僅不能讓觀眾記住,甚至難以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因此,要想演好一部作品、演活一個角色,演員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感情表現技巧,為觀眾呈現更具真實性的藝術作品,滿足觀眾欣賞影視作品時的情感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影視戲劇表演行業的持續發展。
要明晰的是,這里所說的創作者既包含劇本創作者亦包含導演。一個作品是否優秀與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密不可分,因此,作為“第一自我”進行創作的演員在表演之前必須精準地體悟劇本作者的創作情感。演員的表演過程也可以說是對劇本創作者情感的再加工,因此必須充分了解創作者的創作情感,在其情感脈絡的基礎上對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的性格等進行雕琢和塑造。影視戲劇與其他藝術的表達形式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完完全全依靠劇本、按照劇本所描述的內容絲毫不差地表演出來,而是在劇本的基礎上,導演會在實際表演以自己的創作思維為藍本進行指導,這時需要演員能夠與導演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導演的思路和情感表達,然后將劇本中所描繪的情節、自身的情感以及劇中人物的情感進行有效的融合,最終在表演中達到情感的自然流露。
除了對創作者情感以及導演創作思路的充分掌握,演員自身還需要注意的是,采取怎樣的方式來將這些內容通過表演更好地傳遞給觀眾。這就需要演員掌握一個原則,即“誠實”的原則,所謂“誠實”并不是指所表演的內容是真實的,而是指表演中所流露的情感和要表達的內涵是真實的。因為影視戲劇作品中的人物以及部分故事情節可能是虛構的,但是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情感是絕對真實的,演員必須將所表演的人物與自身情感進行有效融合,使自己的真實情感能夠在虛構的人物身上表現出來,將真實的人物情感傳遞給觀眾。演員可以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去感受和體驗,并從中總結經驗,將自己所收獲的情感和思想帶入表演中。
近年來,大量年輕演員涌入影視行業,由于年齡導致他們的生活閱歷十分有限,在影視戲劇表演中難以把控較為復雜的人物感情,使用生硬的表演技巧進行感情的表達時未免有些尷尬。但是,對于一些沒有太多生活經歷的年輕演員來說,可以借助道具或者臺詞的表達技巧來強化表演中的感情表達效果,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借助外界因素來提升感情表達技巧的方式:
第一,有效利用道具實現細節的感情表現。如果演員實在缺乏感情表現力,就可以在實際的表演中根據劇情需要以及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點,選擇合適的小道具對人物進行包裝,讓演員能夠借助于這些道具來更好地理解劇中人物,以便表現情感。突出對道具的特寫不僅可以給觀眾一定的劇情預示,還可以幫助演員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比如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中,王傳君所飾演的是一位叫呂受益的白血病患者,相信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以后一提到呂受益就會想到兩樣東西:一個是口罩,一個是橘子。呂受益在表演中借助戴口罩的病態展現,渲染出他渴望活著的強烈情感。劇中身患重病、生活拮據的呂受益總會將橘子分享給他人,在面對不同的分享對象時,觀眾也能通過演員的情感表達感受到呂受益不同的感情輸出。呂受益在整個表演中并沒有用夸張的表演技巧來傳遞人物的感情,但是這個人物形象卻讓人印象深刻,正是因為這兩個小道具的使用,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緒。可見,演員在表演時可以適當地借助道具來更好地把控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第二,借助臺詞的表達技巧來提升情感的表現。臺詞是影視戲劇表演中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演員感情表現的重要武器,臺詞不僅可以直接給觀眾傳遞人物的思想,同時通過臺詞的語音、語調以及語氣、潛臺詞等可以更好地傳遞人物的感情,這是作為演員必須學會的情感表達技巧之一。有些演員認為只有言辭激烈的臺詞表達才能傳遞激烈的、深厚的情感,其實不然,有些情境中低沉的、緩慢的臺詞表達方式往往更容易打動觀眾的心。比如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場戲是一位老者看似平靜地用陳述的口吻表述眾多患者的心聲,她并沒有用激烈的言辭來激發觀眾的情感,但重疾下超乎尋常的平靜反而成為一種最好的反叛——一種對生命極度渴望的力量,這份平靜的傳達恰恰打動了觀眾。可見,根據不同情境的需要來選擇合適的臺詞表達技巧對于演員塑造人物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策略之一。
設身處地地融入角色是指演員能夠從內心去相信人物、情節的真實性,并將自己的情感、思想甚至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融入表演中,能夠達到化身為角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實感與信念感”。然而,在融入角色時很多演員會出現表演中過于自我,從而沒能更好地表現劇中人物的情感,導致影視作品從整體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同時也會導致同一個演員在不同影視作品中有著面具化、符號化的表演,讓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時容易跳戲,這對演員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演員在融入角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讓“第一自我”化身為“第二自我”。在把握人物情感以及性格特征時,可以通過鏈接自己類似經歷來感悟人物的情感,從而將自己與劇情相似的情感融入表演中,通過有效的表演技巧來呈現給觀眾。對于年輕演員來說,在起初的表演過程中很難直接通過和劇本的對話來深入了解人物的特點和思想情感,因此可以借助相似的情緒或者相似的情景來促進演員對于人物的解讀,只有深入解讀劇中的人物形象才能確保演員更好地融入角色,實現精準的演繹以及感情的表達。
這里的“雙重人格”是一個象征性的說法,是指一個演員經過了長期的表演過程后,出于對演藝事業的熱愛以及對職業的尊重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與上述所講的設身處地地融入角色相比,優秀的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已經不再需要通過情景模擬將自己帶入表演氛圍中,而是因著他們對職業的忠誠和熱愛,從內心深處達到一種“我就是”的狀態,而是不“我在演”的狀態,在表演中能夠直接進入角色,準確地把控角色的形象和情感,讓觀眾看到劇本中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在面前,這對演員來說是一種生命的投入。曾經有人對這樣的演員給予了一個形象的評價,評價他們為精神病患者,這也是對演員演技實力的最高評價。因此,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應該追求這種表演的最高境界,能夠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職業、忠于自己的職業,從而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這份事業中。
綜上所述,影視行業的發展對于演員的表演技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對行業的激烈競爭,演員必須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表演技巧,更多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優秀演員。尤其是在感情表現方面,既要深入體會創作者的創作情感,同時也要學會借助各種條件來豐富表演中的情感表達,另外要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當中,將自己設身處地地置身于人物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背景中,最終使自己在表演中能夠真正成為那個人,為觀眾真實地展現角色人物的靈魂,傳遞真實的、濃郁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