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一
黃淮學院
立足于網絡平臺,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基于思政教育形式的立體化和互動化發展趨勢,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在接受紅色教育的同時提高對思政教育知識的積極性,讓思政內容可以潛移默化的深入學生學習與生活,提高教學效率。
新時期,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不斷被拓寬,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應用新媒體技術查詢消息,此時新媒體輿論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已經成為了社會輿論的主體。學生是新媒體受眾的主要群體,媒體融合使學生思想觀念發生改變,使思政教育形式呈現出新的特點。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形成了優勢互補的局面,信息傳播形態更加豐富,以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網絡直播以及短視頻為代表的信息媒介包含了圖文和視頻信息,并與傳統廣播電視等媒體相互融合,為學生提供了立體化的信息傳播形式。思政教育工作應確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念,于新時期拓寬思政教育渠道。[1]
隨著新媒體的深入,學生不僅可以快速的獲取完整信息,還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此時互聯網呈現出強大的互動性特點。基于該背景,學校思政教育形式呈現出多變的發展趨勢,思政教育的互動性不斷增加,各種網絡直播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被應用,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思政教育逐漸將技術作為重要支撐,旨在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思政教育內容,促進了教育模式的互動化轉變。
當代青年學生思維活躍,喜歡追求個性化事物,青年學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且對事物有著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社會熱點話題有著主動參與意識。面對這樣的情況,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渠道發表觀念,向其他人傳遞自己的思想。當前青年學生作為思政教育主體,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學生在其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日益強化,依靠網絡平臺,對相關內容展開信息交流,在交流的同時相互傳遞價值觀,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斷內化。
新時期海量信息存在于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生活受到影響。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補充知識點,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這不僅拓展了自身接受知識的渠道,使知識結構得到優化,還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的產生為思政教育工作營造了良好的傳播環境,更為學生的成長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由于互聯網傳播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特點,為了避免學生出現自律問題,防止道德失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面臨著更加嚴格的要求,使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不斷加大。[2]
首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挑戰。互聯網使學生生活更加快捷,學校內面向學生開展的思政教育采取的多是傳統教學方式,學生只能通過課本教材接受知識,無法從其他渠道獲得最新內容,且傳統教育體系沒有與互聯網融合,導致媒介信息存在時效性,不利于教學內容的革新。其次,高度發達的互聯網影響學生價值觀。網絡內容良莠不齊,恐怖或暴力類內容影響學生身心健康,間接性不利于學生價值觀的建立。最后,思政教育方法陳舊,不夠創新。基于思政教育的網絡教育需求,雖然很多教師開始利用互聯網查詢資料,但教師未掌握相應的方法技巧,沒有按照學生思維方式進行教學,導致教育方法不夠靈活,教學內容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思政教育效果的提高。[2]
思政教育能夠幫助青年學生更好的適應文化開放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完善高校育人機制,學生在接受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也會學到做人的道理,從而達到“育才”效果。思政教育可以強化人們內心的社會責意識,使其內心充滿使命感,新媒體背景下學校應主動迎合時代需求,創新教育模式。一方面,以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為前提,堅定主流文化思想理念。互聯網中信息量巨大,各類信息資源的更新速度很快,以內容致勝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關鍵。因此,思政教育應通過建立互聯網學習陣地,通過互聯網引導學生學習主流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所呈現,拉近學生與教師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創新教育方式,通過網絡直播向學生傳遞更加直觀的信息內容常見的思政教育方式主要有示范教育、課程教育幾種,學校倡導以鼓勵的方式教育學生,規避體罰等一系列措施,單純的鼓勵難以取得教育效果,因此建議教師及時對學生予以批評,使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克服困難。
“青春活力”就是當代學生的特點,他們不僅思維活躍,且思維方式創新。基于此學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也要緊跟學生思維方式,對教育理念及時創新。無論是校領導,還是教師,應積極轉變自身觀念,發揮網絡技術的作用,將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近年來網絡短視頻深受人們的喜愛,思政教育可以憑借著短視頻擴大受眾范圍。采用“零存整取”的形式,創建短視頻教育平臺,教師將思政教育內容整合起來,通過視頻剪輯制作成30-45秒的視頻,再利用平臺推送給學生,學生觀看短視頻即可學到相應內容。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創建微信公眾號,將思政教育內容采用圖文的形式傳遞給學生。由此可見,“零存整取”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會占用學生額外課余時間,通過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實現對知識點的鞏固。學生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發揮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思政教育主體性理念,引導學生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3]
學校應積極探索學生喜愛的表達方式,豐富教育內容,轉變以往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從其他學科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以學生認知水平為前提條件,以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為引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形式上,創新思政教育的表達方式,發揮網絡語言輕松的特點,使其在學生群體中高效傳播。從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中汲取營養,優選素材,通過網絡語言的表達方式使思政教育內容更具有親和力。
將河南紅色文化傳承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帶領學生參觀省內著名革命紀念館。比如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這里作為革命老區,一直以來有著“小延安”的革命圣地美稱。該紀念館于1956年確立,由周恩來題名,200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紅色旅游景區之一。這里有著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軍四支隊及劉少奇辦公室、中共河南省委、豫鄂邊軍事會議舊址等紅色旅游景點。再比如南陽桐柏革命紀念館,這里是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中原軍區舊址,帶領學生來到這里,分別參觀“淮源星火”、“紅旗漫卷”、“抗日烽煙”、“中原偉業”、“桐柏霞光”幾個展廳,通過紅色文化的學習實現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化。
創新思政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工作者應意識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搶占學生思政教育主陣地。建議學校共青團、黨支部及社團組織把握互聯網帶來的發展機遇,從青年學生群體出發,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當前互聯網中共青團中央以及在微博、抖音以及微信等平臺建立官方賬號,這是學生與黨之間聯系的紐帶,學校應設立專題網站,為信息的發布與政務公開提供有效渠道。憑借著互聯網的特點拉近學生與學校間的距離,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話題討論,比如在平臺內設置學術議題,師生交流期間針對問題交換意見,一同營造輕松愉悅的學術氛圍。定期開展與思政教育有關的教育活動,針對網絡道德失范的學生給予懲處,做好網絡輿情監測管理,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4]
以媒體融合為契機,整合互聯網資源,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思政教育傳播集群效應。學校應做好對校園網絡平臺的管理,細化工作流程,對發布內容嚴格審核,保證思政教育內容的專業化。通過各媒體平臺數據的信息共享掌握學生思想狀態,通過學生思想價值與文化需求的分析,做好校園網絡輿情監管。
聯合各大高校共同建立多媒體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隨著紅色文化的不斷延伸,黨風黨建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所以多媒體智慧黨建展館的建設至關重要。在教育基地內,學生可以直觀的了解黨的歷史文化與英雄事跡,這對學生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的形成有所幫助,同時也為黨風建設帶來了活力。在教育基地內搭建互動式投影地幕,向學生展示黨的發展史,結合體感互動捕捉技術和數字投影技術,吸引學生主動了解影片內容。創建黨建紅色長廊,又名多媒體故事墻,通過歷史溯源的遞進方式向學生展現黨的紅色故事,實現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承。
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陣地,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聯系實際,依據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不斷革新教育理念,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發揮河南紅色文化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創建網絡教育平臺,拓寬信息傳播渠道,拉近學生與黨之間的距離,在保證思政教育內容專業化的同時,推動教育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