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冬 編輯/王亞亞
中小出口企業一直是我國外貿發展的生力軍,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更是彰顯了強大的韌性;但中小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自身管理能力弱等問題依然存在。研究中小出口企業資金經營鏈條可以發現,應收賬款融資問題以及匯率風險管理問題是掣肘其持續發展的兩大疑難問題。對此,中小出口企業可以積極借助外圍資源,在應收賬款融資方面,拓寬思路,與銀行積極溝通,共同運用交易銀行思維,積極借力出口保險機構,緩解融資難問題。在匯率風險管理方面,中小出口企業應調整自身管理理念,與銀行探討適合自身的風險管理方案,協同降低匯率波動對企業利潤的負面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境外買方破產風險、拖欠貨款風險頻發。為規避出口收匯風險,越來越多的中小出口企業積極運用出口信用保險產品來避免可能由此帶來的損失;而當前各省市為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而推出的保費補貼政策,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小出口企業的投保熱情。此外,保單融資產品因為有出口信保公司的政策性支持,占用銀行的風險資產極低,融資價格相對一般貸款產品優勢明顯,可大幅降低中小出口企業的融資成本。目前,出口發貨、保險生效后的應收賬款保單融資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而在實際業務中,出口保單融資也是商業銀行服務企業的重要產品。
實務中對于部分出口企業中存在的自身實力不足、買方資質弱、重要單據真實性核驗難、賣方履約風險相對偏大等問題,令商業銀行對中小出口企業開展相關融資業務往往瞻前顧后,保單融資服務難以大規模下沉至中小企業。對此,筆者建議廣大中小出口企業可積極借助外圍資源,拓寬視野,利用多種方式化解應收賬款融資難的問題。
首先,中小出口企業可積極借助“銀政保”三方的力量,加強相互的溝通交流,依靠信保公司詳實的境外買方調查報告,借助外匯局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的查詢登記功能和海關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核對報關單功能,打消商業銀行提供保單融資服務的顧慮。
其次,在具體的保單融資方案設計方面,中小出口企業可與結算銀行嘗試按照交易銀行“兩固定思維”開展融資業務:一是優選合作期限長、資質好、歷史回款及時的境外買方,將其固定為應收賬款融資的還款來源;二是優選經營情況好、供貨穩定、無關聯關系的上游企業,將其固定為融資資金的支付方向。以此形成融資還款來源穩固、融資資金用途明確的收付模式,來降低銀行對于融資主體強擔保的要求。
此外,在應收賬款融資的實際操作中,中小出口企業可配合商業銀行做好相關配套工作。如與商業銀行共同做好融資登記公示,消除銀行對應收賬款重復融資風險的擔憂;還可與商業銀行合作,共同商討在融資業務中引入綜合實力強、對行業研究透、了解當地貿易特點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小出口企業提供物流、報關、倉儲等服務,從而整體實現物流、單據、資金的封閉式循環。而商業銀行則可借助資金監管類產品,確保融資資金的使用范圍限于原材料采購等業務環節,最終將金融活水精準注入中小出口企業。
當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的特點日益明顯。中小出口企業限于自身的資源與能力,管理匯率風險仍存在短板,主要是有的企業實控人“一言堂”,僅憑個人看法決策匯率管理時機,企業缺乏體系化的匯率風險管理機制。就客觀條件而言,中小出口企業在貿易環節中的話語權相對較弱,因此為擴大市場規模或保持與境外客戶的良好關系,發貨后會對境外買方付款日給予一定的彈性,需將結匯交割日確定在未來某一天或某個時間區間。如為規避匯率風險辦理匯率衍生產品,會產生一定的成本,更不用說一旦未能如期收款,后續還可能要進行展期、平倉等操作。這在部分中小出口企業眼中,遠比即期結匯要復雜得多,成本也不可控,故而對匯率衍生產品望而卻步。此外,一般中小出口企業辦理衍生產品需向銀行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作為未來無法辦理交割造成損失的準備,且回款期限越長保證金比例越高;一旦后續出現人民幣貶值至警戒線,還需額外追加保證金。而中小出口企業的自有資金一般都用于生產備貨、擴大規模,資金周轉率高是其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如為辦理衍生產品存入保證金,將顯著提升企業的經營成本。對此,中小出口企業應逐步樹立“風險中性”理念,建立合理的風險管理策略,杜絕“一錘定音”的匯率風險管理方式。商業銀行則應為中小出口企業提供標準化、普適化、操作性強的匯率避險方案,協助其建立內部管控機制及考核機制。
對于匯率風險管理,筆者建議中小出口企業可采取“小步快跑+多點開花”的管理策略。一是對賬面現金的結匯,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背景下,結匯金額不要過于集中,可逐步分批結匯,根據自身經營成本、報表成本,預先設立明確的結匯金額、結匯點位,到價操作即可。二是對應收賬款的匯率風險管理,要厘清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適當匹配匯率衍生產品,并注重匯率衍生產品辦理期限的管理,不要辦理與回款周期不匹配的衍生品,謹慎辦理期限過長的衍生品。在具體產品選擇方面,可將基礎的遠期結匯產品作為主要避險手段,同時搭配一些即期、遠期、期權的組合產品。組合產品具有價格、金額、期限可根據自身預期搭配的特點,有助于中小出口企業靈活管控匯率風險。以下對組合結匯產品舉例說明:
某中小出口企業8月2日發貨100萬美元、回款期3個月,可辦理如下組合結匯產品:2021年8月2日買入80萬美元3個月看跌期權,同時搭配3個月100萬美元賣出看漲期權,兩個期權的執行價相同,到期日相同。該組合結匯產品的具體結構及到期結匯效果見附表。
某出口企業辦理3個月美元組合結匯產品(買入看跌期權+賣出看漲期權)行權結果一覽表
從附表不難發現,該組合產品可確保出口企業至少80萬美元結匯在6.505的水平,相比普通的單一遠期結匯價格提升不少。通過買入、賣出期權的組合,使出口企業實現了應收賬款結匯價格的提高,在普通遠期結匯價格無法滿足企業目標時,可擇機、適當辦理該產品。
整體而言,當前,中小出口企業在樹立“風險中性”的匯率管理理念、建立常態化匯率衍生產品運用機制方面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也更需要市場參與各方的共同努力。
就中小出口企業而言,可與商業銀行積極接洽,爭取商業銀行通過應收賬款質押、實控人擔保、選擇優質境外買方等手段,給予其一定的授信額度,專項用于辦理衍生產品的套保業務,以此替代常規的存入保證金模式;也可以爭取商業銀行對其穩定的結算客戶采用“信用方式辦理衍生品套保+存續期追加保證金”的方式,進一步降低其套期保值的成本。
就商業銀行而言,作為衍生產品服務的提供者,可對中小出口企業辦理衍生產品進行重點環節優化,包括:在新客戶辦理衍生產品后給予其一定的容忍度,允許其在限定時限內自主反平交易;為中小出口企業提供期限更為寬松的交割期限;對因出口收匯延遲造成的展期、平倉成本采取更優化的處理方式;對于重復套保風險,可與中小出口企業協同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對相關系統進行優化開發,對企業已辦理衍生品的出口報關單進行登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