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冬
贛州市于都縣于陽初級中學
基于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落實到單一的學科,即從初中語文的學習角度考慮,教師要注重學生語文思維、語文意識,以及人文知識的培養。因此,面對閱讀理解這一語文學習的重要板塊,教師要著重從核心素養這三個板塊入手,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語文教學中的核心思維的培養就是指學生在閱讀時應該運用怎樣的思維方式去考慮文章。但是,面對如今的教學現狀,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講,思維方式的培養是困難的。因為在前期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忽略了學生主動思考的可能性,只是采用了有關閱讀理解做題策略的教學方式。[1]因此,學生的思維能力未進行先導性的培養,為后續的教學增加了阻礙。
基于目前的教學現狀,教師在教授初中語文時首先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教學。第一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基礎能力的考察,以掌握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在初中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以教材中《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為出發點進行考察。具體考察方式需要教師安排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例如,教師將文章中的生字生詞進行講解之后,就可以讓學生以理解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為題目進行深入閱讀。之后,教師將學生的理解進行總結,大致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下一部分教學。第二步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對情況進行了解之后,可以從均衡角度考慮讓學生形成互助小組,也可以以同類型的學生為由分組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意識的培養是最困難的,意識類的問題是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做出的第一反應的問題。每個人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教學環境的不同,都有可能使其的核心意識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況。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核心意識培養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周圍環境對其的影響。不過,在核心意識的培養困難重重的背后,一旦學生培養良好的核心意識之后,對其使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初中語文核心意識的培養要深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教師目前可以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培養良好的語文意識。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文章中的語言生動有趣,并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將春天來臨時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都惟妙惟肖的展示出來。但是,對初中的學生來講,這樣的文章類型是剛剛接觸的類型,對于其內容的理解上也會出現問題。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將學生帶到實際環境的方式,讓學生實地感受春天的美好,以達到充分理解文章寓意的目的。一般情況下,春游是各大學校最常舉辦的活動,教師利用學校春游的契機講解這篇文章,最好的方式是在春游前期,學生已經對文章有了大致的理解后。同樣的,這樣的方式也會讓學生對春游的期待值增高。在春游活動期間,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春天的變化,并在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寫一篇以“春天的變化”為題目的文章。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再深刻理解之后,既提高了其對教材文章的理解,又培養了其在生活中如何運用語文意識的渠道。
在閱讀理解的教學中,如果教師單單注重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其實是比較單一的。學生在不理解文章寫作前后過程的情況下,不會與文章中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同樣的,對于文章的理解也不會全面深入。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教學時,要在講解文章的前后階段加入其人文背景知識的講解。[2]
例如,教師在講解《女媧造人》這一內容時,就可以加入我國其他古代神話故事的講解,讓學生對教材中的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從《女媧造人》這篇文章本身來講,它屬于神話故事,與現在學生平時接觸到的科學知識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從理解層面來學習該篇文章時,學生可能會出現意義混淆的情況。因此,教師在講解時首先要將神話故事產生的背景告訴學生,提高學生對于神話故事本身的理解。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度,教師還要在加入其他神話故事,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讓學生對神話故事的理解變得更加充分。從本質上講,教師加入人文背景的教學方式既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人文素養能力,又從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兩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教師對閱讀理解的教學效率進行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做題能力,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基于新課標的要求,目前單一學科的教學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于發展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的是多學科的綜合教學。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會增進其對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從而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