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秋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實驗小學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導入才能引起小學生的注意,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聽課效果呢?本文從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怎樣通過合理的課堂導入,激活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
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小學語文的課堂導入也要有一點雕琢精神,好好琢磨一下怎么樣用一兩句話就抓住孩子們的心。例如在進行小學三年級課文《蜜蜂》的教學時,可以采用詩歌引用導入法,起到出語驚人的目的。這里可以引用羅隱的詩歌《蜂》,“同學們,老師給你們背一首詩,大家猜猜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好不好?‘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大家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嘛?”同學們紛紛開始積極的思考,有的很快的就回答出了“寫的是蜜蜂”,這樣教師就能夠自然的就導入當堂所要學習的教材文本內容《蜜蜂》,整個過程很有親和感。通過這樣的導入方式,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故布疑陣導入法是在教師深入地分析了教材文本內容之后,找到相應的能夠與教材文本同步的設疑切入點之后,采取的搜集、歸納、總結的提煉過程。在采用這種方法導入小學語文課堂時,需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面因素,不能超出小學生的認知范圍,要給他們能夠參與到疑問當中來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認真思考來找到答案,進而順理成章地導入所學內容,實現與教材文本的完美融合。
小學生往往都愛好讀書,喜歡聽故事。對他們沒有聽過的故事會非常地著迷。通過講故事導入課程的方法對小學生的吸引力很大,能夠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關注老師所講解的內容,更快地進入到課堂的情境當中去,從而獲得學習動力,認真傾聽課程。例如,在講解課文《司馬光》時,就可以利用故事導入法導入課程。“同學們,大家有沒有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同學們七嘴八舌,有的同學舉手說聽過,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請一位同學來替老師講一講關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教師可以趁機總結:“這位同學講得非常好,今天呀我們就要學習的正是這個故事。只不過呢我們要學的這個故事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就是古代的語言形式。也叫古文。大家想不想知道古文是怎么樣描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的?那么就和老師一起來學習文言文的《司馬光》吧。”通過這樣先講故事,再導入的方式,既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敏感好奇,求知欲高,接受新知識的速度也快,吸收能力強。為了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給學生更加豐富多彩的課堂體驗,增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化因素和時尚感,可以考慮適當地運用多媒體導入教學的方式,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吸引力,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例如,我們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因為考慮到我們北方的學生大多數可能沒有去過桂林那么遠的地方旅游,無法親身體驗桂林山水的美輪美奐,那么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的方式,在進入正式授課前給同學們播放一段桂林山水風光的短視頻,然后開始設問導入課堂,“同學們,老師剛才為大家播放的短視頻里面的山水風光美不美?”同學們紛紛回答,表示贊賞。這時候教師進一步設問:“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是什么地方的風景?”同學們:“想!”教師:“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的我國廣西桂林市的山水風光。也是我們今天的課文《桂林山水》里面要學習的內容。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里面是怎樣描寫桂林的山水的吧。”通過多媒體導入的方式,把一些無法言傳的內容更加直觀和生動地展示給學生,使他們能夠更形象地感知所要學習的內容,以此增加學習興趣,能夠更好地進行課程的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中,注意課堂導入的科學運用,不但可以增加課堂效果,幫助學生迅速地進入到語文學習的狀態之中,而且對語文教師本身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在語文課導語設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會有意識地搜集和課文有關的資料,加深對課文文本的研讀,導語對整堂課的教學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堂有趣味性、藝術性和吸引力的語文課離不開正確的導入方法,作為教師,我們理應積極的深入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