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瑤
通化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的精神品質,其中“三長”精神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的愛國情懷和自強不息的民族品質,是新時代繼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優秀精神品質的集中體現,是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的天然資源。思政教師在進行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深刻領會“三長”精神的內涵,利用“三長”精神特有的教育價值,解決思政教學中的不足,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注重思政課教育實效,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1.長江精神的精神內涵。
長江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河流,自古以來中國的原始先民就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燦爛的長江文明,浙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四川廣漢三星堆文明、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都代表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與大自然搏斗以及兼容并包的精神品質。長江文明與其他古文明不同,它是在“稻作”農業基礎上形成的,展現出了不一樣的風情。千里江水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匯集了大小河流不知疲倦地流向大海,體現出了長江兼容并包的胸懷以及勇往直前的品質:楚國令尹屈原以身殉國,展現出了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戀鄉情懷,在一代代中國人中傳承下去;江南水鄉的淳樸居民用水交往,靠水而活,醞釀出了柔中帶鋼,獨立自傲的品性;建國以來,優秀的中華民族不斷奮斗,在長江流域創造了無數的輝煌,天塹變通途的武漢長江大橋、高峽出平湖的三峽水利工程等,使傳統的長江文化又融入了時代的內涵。自強不息、兼容并包是長江精神的高度概括,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2.長城精神的精神內涵。
長城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鋒的產物,展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之光,見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興衰,是中國人民永不彎曲的脊梁。幾千年來,北方地區的各民族在長城及其沿線地區相互兼容,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特征。長城維護了北方地區的安定,促進了中原文明的持續鼎盛,其雖是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但是也沒有阻隔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長城融合起來不斷發展,展現了不一樣的長城精神。首先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從修筑長城到長城抗戰,在愛國主義旗幟的引領下,中華民族都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其次是勤勞勇敢,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如此宏大的工程正是中華民族勤勞的集中展現。再次是民族團結,長城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的體現。在當今長城早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展現出了守望和平、剛健有為的時代特征,繼續指導著中華民族不斷創新、不斷前行。[1]
3.長征精神的精神內涵。
長征是特殊時期中國革命的重大轉折,長征途中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主要包含堅定的革命信念、不畏艱難險阻敢于犧牲、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紀律嚴明顧全大局、依靠人民與人民共患難的精神品質。長征雖早已過去,但是長征精神歷久彌新,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超出了其原有的內涵,在不同時代爆發出了不一樣的精神動力。戰爭年代,長征精神集中體現在為革命敢于犧牲的品質上;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長征精神則體現在為國家建設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追求上;改革開放以來,長征精神集中展現了中國人民創新改革的堅強決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賦予了新時代長征精神新的精神內容,就是要始終堅持艱苦奮斗、嚴守紀律、不忘初心、依靠群眾,努力實現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
1.育人理念存在不足。
高校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遞教授工作,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常抓不懈,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目前高校發揮思政教育育人目標主要依靠的是思想政治課程,但是現階段多數高校的思政課育人理念存在一定的問題,思政課開展的主要目標不明確。目前高校思政課除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考試課外,其他課程基本以考察為主,沒有了考試的要求學生很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此外教師沒有把情感價值目標運用到思政教學中,主要是對知識進行了講授,忽視了這個重要的環節,思政課育人目標沒有實現。[2]
2.教學目標落實不到位。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是意識形態目標和育人目標的結合,但是目前多數高校沒有認真落實這一目標,使得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不顯著。多數高校在教學中重視學科專業教學,花大力氣進行專業學科的建設工作,忽視了思政教育目標的落實。這一情況嚴重制約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對高校的整體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3.教學內容比較單一。
教學內容對于思政課教學至關重要,直接關系著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目前多數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師在教學中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沒有或是很少把我國歷史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容運用到教學環節中,教材中枯燥的理論知識難以喚起學生的激情,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障,不利于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
4.教學方法比較陳舊。
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目前來看,多數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陳舊,一般是先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然后把重要的知識點進行闡述,要求學生做好筆記。教師在教學中也很少和學生互動,對于學生的思想狀況基本不了解,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教學方法固定,很難激發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教學目標更難實現。[3]
1.樹立“三長”精神意識,更新育人理念。
高校要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就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樹立“三長”精神意識,把育人理念落到實處。首先,高校要利用校園廣播、網站、宣傳欄等工具積極宣傳“三長”精神,營造濃厚的“三長”精神學習氛圍,使學生在無形之中得到熏陶,提高思想認識;其次,高校要強化教師育人理念意識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進行“三長”精神教育的能力,同時還要加強對教師的監督考核力度,把聽評課作為常規工作,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再次,教師要提高思想意識,深入學習“三長”精神的精神內涵,把思政課的育人本質展現出來,不斷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2.落實“三長”精神教育,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進行思政課教學的基本準則,教師在進行備課中要謹記意識形態目標和育人目標,結合“三長”精神的內涵,在教學環節中落實“三長”精神的教育,不斷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首先,在備課環節,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與“三長”精神有關的內容,并做好在教學中如何穿插的準備工作;其次,在教學環節中,要在講好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做好價值引導工作,真正落實好育人目標;再次,進行“三長”精神教育中,要注重對學生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培養,教導學生遠離虛幻,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進行學習生活,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4]
3.融入“三長”精神內涵,豐富教學內容。
豐富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三長”精神的內涵,就需要在教學內容上下功夫。首先,要保障“三長”精神教育和教材的內容相貼合,例如在講到愛國主義精神的就可以把“三長”精神融入教學中,不能為了豐富教學內容,生搬硬套,破環教學的整體性,這不利于教學的正常進行。其次,把“三長”精神融入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具有權威性,例如,在講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品質時,“三長”精神中的例子選擇一定要是大家所熟知的,不能是生僻的,否者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從而出現冷場的局面。
4.用好“三長”精神資源,創新教學方法。
“三長”精神是進行思政教育的天然資源,要利用好這一資源,在教學方法上要進行創新,真正的把“三長”精神的價值發揮出來。首先,要講好“三長”故事,例如可以利用視頻圖片等形式來展示長征途中,紅軍戰士的艱苦生活和堅強的意志,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其次,可以挖掘本地的“三長”精神,邀請當地老紅軍或是老軍人,講解革命年代的事跡,全面展現出“三長”精神的內涵;再次,教師要用好多媒體技術,實現與學生的互動,推動學生進行自我思政教育,并通過網絡資源去了解“三長”精神;最后,教師還要做好反饋工作,了解學生真實狀況,進行針對性地教學。[5]
“三長”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諧包容、堅定不移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在不同時期精神文化的大集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要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激勵每一個中國人為國家民族的復興而奮斗。高校是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場所,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思政教育課在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要發揮“三長”精神的重要教育作用,把“三長”精神貫徹到思政課教學中,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高,切實實現思政課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和育人教育的教學目標,把高校踐行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