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梅 曾春紅
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人文精神”一詞最早起源于西方,是一種普遍的人類關懷,包括關心他人和關心集體,主張每個人生而平等,維護個人的尊嚴和自我價值,主張人要完善心智,凈化靈魂,懂得關愛,提升精神境界,堅定人的價值高于一切,也體現在人類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等等。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會影響到物質文明的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文化因素,也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尺。
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經濟發達,知識爆炸的時代,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再是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了,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不可否認整體的主流是好的,但受到社會環境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代的大學生也存在一些不容樂觀之處,如虛榮心強、功利化嚴重、信仰缺失、三觀不正、心理冷漠、精神動力不足等等。人文精神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靈魂,在大學生的培養教育中占據重要作用,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頭戲,是時代發展與進步的需要,也是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社會的需要。作為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這也是高校思想教育中的責任,營造有利于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環境,繼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為師范院校的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顯得更加的重要,因為他們即將走上教育這一神圣的職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教師的榜樣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所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所以應該注重當代師范生人文精神的熏陶與培養,組織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感染和浸潤師范生的心靈,經過長期反復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好下一代,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繁衍生息,代代相承。針對當前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精神缺失的問題,應該努力探索培養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途徑,使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有效提高。為了有效提高當代大學師范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從以下幾點努力:
人文精神的培養不能單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要加強學科建設,把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文史哲等傳統課程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民族精神的培養。在大學要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汲取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思想智慧、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此滿足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要讓大學生懂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魅力。在當代大學應該主抓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條主渠道,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必修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大學生養成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陶冶高尚的情操。
人文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所在,所有的課程都有培育人文精神的使命與責任。因此,大學應該將人文精神貫穿到所有課程體系之中,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包括對大學生人格修養、精神境界、文化自覺等的鍛煉和培養。在課程教育中,要力求將每門課程的歷史淵源、倫理道德和社會價值等融入教學過程當中,使學生不僅得到專業知識的訓練,而且切實受到人文精神的啟迪和熏陶,得到思想的升華和精神的愉悅。
人文精神的培養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人的基本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關愛人的內心、尊嚴和人格,培養當代大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鮮明的個性、富有創造精神和崇高的理想。所以在大學,尤其是師范類大學更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關心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大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大學生的選擇,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進而完善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只有具備健全的人格,作為以后的教師們才能以更積極樂觀的教育情懷去教育和感化下一代,這樣我們民族的人文底蘊才能更深厚,社會才能更欣欣向榮,繁榮發展。
針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現狀,當代大學應該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下,關心大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眾所周知,大學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守護者,以培育具有完善人格的人作為學校的終極使命,從而培養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發展,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要以“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為原則,主動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實際,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真正做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理解、信任、尊重和寬容,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大學是引領社會主流文化的重要場所,營造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有利于整個民族人文情懷的提升。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精神世界才能綻放出自由和創新的奇葩。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用愛去關心、理解和尊重學生,多贊揚和肯定,少諷刺和挖苦,多鼓勵和理解,少打擊和質疑,多溝通和交流,少疏遠和隔閡,多寬容和友善,少緊張和壓抑,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尊,形成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此外,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有賴于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所以師范類大學的教師更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養,加強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質的塑造,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啟迪學生。
作為教師要樹立既“教書”又“育人”的教育理念,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將古代那些志士仁人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融會貫通,使學生具有大視野和大智慧。引導學生不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從炫目的先秦繁星和皎潔的漢宮秋月,到珠落玉盤的琵琶和高山流水的琴瑟,從孔子的顛沛流離到莊子的逍遙云游,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孟子、老子等大家的著作中思索人生哲理,感受其中的魅力,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開闊自己的眼界,讓學生懂得人生的意義和實現社會價值。
總之,當代大學師范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復雜工程,關系著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更關系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文精神培養的對象是人,是獨立的、獨特的、有著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發展潛能的個體,所以人文精神的培養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關注人的基本需求,調動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關懷,深入開展思想關懷、情感關懷、學習關懷、生活關懷、志趣關懷等,要實現人人是關懷者,也是被關懷者,要發現、感受、體驗、欣賞關懷所帶給人的美好,用關懷的情感營造和諧的氛圍,真正提高大學師范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