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樂
臨沂第九實驗小學
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實現優秀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弘揚。從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現狀來看,蘊含著一定比例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但是,僅依靠語文教材開展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弘揚遠遠不夠,故此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實現對于小學生的引導。
為了保證小學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性,需要通過理論知識傳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對應的內容,并以情景創設的方式,加深學生關于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同時領悟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以此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研究興趣,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接班人。這考驗著語文教師具有的課堂情景創設能力。
例如,在講解《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時,可以依據課文內容完成教學情景的創設,使用多媒體技術上學生展示不同區域春節的習俗以及過節形式,然后讓學生展開傳統節日的積極討論,引導學生在課后時間展開傳統節日習俗的收集和探究活動。將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國家節日進行對比,借助一些趣味性小游戲的方式,提高學生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度,延伸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需要保證教師所使用的滲透方法的合理性。重要原則是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積極主動的方式展開傳統文化的探究,才能夠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質量。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知規律,小學階段所涉及到的古詩詞部分往往是學習難點,但同時,古詩詞也是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關注古詩詞教學部分教學方法的豐富就顯得十分必要。
例如,在教學《詩經》時,使用多媒體播放網絡教學資料《詩經》的吟唱本,通過增加音樂元素的方式來降低詩經的學習難度,同時也可以運用音樂來烘托相應的教學氛圍,創設一個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意境,讓學生了解到國風的韻律和藝術美。
由于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有著濃烈的好奇心,因此需要抓住這一特征來展開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的熱愛。核心方式是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模式進行引導和鼓勵,從而產生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加強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顯然,想要達到上述教學目標,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傳統化知識儲備,能夠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實情做出合理的傳統化文化滲透方式選擇。例如,在低年級階段,主要以啟蒙性的詩文作為傳統文化滲透途徑,例如《百家姓》《弟子規》《論語》等,這些文章主要涉及到日常的倫理道德,語言表達和歷史文化,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通過學習這些文章,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同時,在實施傳統工藝生產過程中,也需要跳脫出語文課堂的局限,倡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拓展傳統文化的涉獵范圍,同時還能夠實現關于經典詩詞文化的積累。隨后讓學生分享自主閱讀的成果,促進彼此之間的支持交流和思維碰撞,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上升到新的層次。
小學生面臨著思維發展緩慢的限制,因此涉及到一些古詩文或者是文言文的學習相對較為困難。想要達到靈活變通,難度相對較大,大多數小學生都是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針對此現象,基于凸顯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在開展該部分教學過程中強調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有機結合,用于簡化古詩文或者是文言文的含義,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并完成傳統文化知識內涵的普及。
例如,在教學《詩經.采薇》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詩經的創作背景,教師通過和學生分享詩經的創作背景以及相映的歷史故事的方式,加深學生關于詩經文章的理解。同時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找一找詩經中提及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中的映射,以學生實際經驗的方式促進關于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學習難度,同時也達到傳統文化的普及效果。
小學階段的教學質量關系到學生的基礎打造,因此關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豐富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接班人。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關注教學方式的改變,通過創設情景聯系實際生活,豐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