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新課改風潮的推進,高校教學模式日益完善,但高校學生所要學習的科目增加,學習壓力增大,且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容易激化。而新媒體技術的普及與運用,也是新課改風潮下改善教學方式的主要手段之一。下文將從實際數據出發,對人際交往、就業壓力、學習壓力等引起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進行細致分析,并以新媒體技術為手段提出提高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質量的措施。
根據調研發現,大學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表現如下:
(1)對即將就業感到焦慮。
(2)學生人生規劃意識薄弱,對所選專業不滿意。
(3)人際交往問題。
(5)有部分學生因學習態度不端正而被處罰,引起其余學生產生學習壓力。
(6)因公共衛生事件產生的出行問題。
(7)部分職業道德低下的教育工作者給學生造成心理問題
(1)突發衛生公共事件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增加了交通出行的壓力,也使社會氛圍更沉重壓抑,給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公共衛生事件對大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為積極響應抗疫,各高校選擇暫停開學,而通過網絡平臺讓教師進行遠程教學,雖然保證了課堂授業,但缺乏面對面交流仍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學生學習過程中難以跟教師同學進行交流探討,學習壓力增加,尤其是對于成績本就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更容易對學習成績產生焦慮,進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即將就業的畢業生來說,也增加了就業難度;二是在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網絡等信息傳播渠道經常充斥負面信息,因無法正常開展學習活動而產生焦慮的學生容易受到這些負面信息的影響,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2)學校不重視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隨著新課改深入而不斷被重視的新型教育理念,與傳統的認知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更重視通過引起學生情感反應的方式來提高教學效果,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緒變化。在日常教學中加入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也能兼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由于教師工作熱情不高,通常采取“下課即走”的工作方式,教師同學生缺乏交流機會,即使是認知教育的質量有時都難以保證,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更是采取忽視態度。而高校學生處于從學習生涯過度到職業生涯的特殊階段,對于社會的接觸、人際的交往等往往出現無法適應的情況,如果缺乏教師和學校的引導,容易出現焦慮情況,進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
(3)人生經歷。人生經歷是養成學生性格,決定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些不好的童年經歷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影響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外界情況的干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也會增加。根據調查數據發現,一些人生經歷并不美好的學生往往心理更為敏感,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學校應當注重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幫助學生以更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大學學習中。
(4)就業壓力的影響。我國人口數量技術大,服務業和制造業發達,導致基層型工作崗位充足,但管理型工作崗位同每年的應屆畢業生相比,數量稀少,畢業生就業壓力大。而在突發的衛生事件背景下,大量企業、公司倒閉,管理類工作崗位更加稀缺,而工廠類基層型工作崗位卻在增加,無形提高了畢業生就業選擇難度,造成心理焦慮。
此外,高校是大學生從學習生涯過度到工作生涯的關鍵時期,對學生的思維觀念、行為習慣、心理變化等都會產生影響,階段過度造成的迷茫感也會讓學生產生焦慮心理,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此期間,大學生正在發生改變的“三觀”十分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對學生的判斷力、思辨能力產生沖擊,一些學生因適應能力較差而陷入困境,需要學校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此時,學校還要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向學生傳達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鼓勵學生認同自我價值,減免學生因信心不足而產生的就業焦慮。
職業生涯規劃是高校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設想人身未來前景、乃至決定自身學習重點的重要基礎,在學校生涯中做好基本的職業規劃才能提高學習動力,明確自身學習重點,并制定一個學習工作目標,充實學校生涯,在充實且明確的學習規劃中,學生才能正確展開學習,在明確目標的指導下學生也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幾率。但在目前高校現狀中,由于壓力的突然減小和自由度的提高,導致許多學生陷入迷茫的階段,對學習熱情低迷,無法做出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習生活沒有清晰的想法,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以至于學生對自我能力和所學的專業沒有正確的認知,學習過程枯燥且乏味,也容易降低學習成績,進而產生焦慮心理。
所以教師首先要遵循知行統一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相關專業的專業理論知識素養,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學習觀念,通過陳述或下發學習任務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充實的學習中找到人生理想,畢竟從實際的數據可以得出,大量學生因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而產生焦慮,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能有效改善學生懶散的作風。教師可以多利用新媒體技術,要求學生觀看學術視頻或模范人物事跡,利用新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素養,與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其次,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加強職業實踐教學活動,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后,引導學生對課堂所學進行實際運用,讓學生在實踐中進步、在實踐中創新,讓實際能力提高學生自我信心,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焦慮感,也能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緩解就業壓力。這一階段的活動教師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展開,既能利用二課視頻教育向學生展示關于自身專業的競賽視頻,向學生講述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微課制作課件視頻,以卡通化的形象來更直觀、更簡潔的向學生講解書本知識。
要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緩解學生焦慮,除了要制定正確的方法外,對于學生心理狀況的觀察和掌控也必不可少。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當前心理狀況,調整教學策略來緩解學生壓力,學校應當定期開展心理普查工作,對學生進行談話、慰問等,盡最大努力防止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在開展心理普查工作時應當著眼于大一或大四的學生群體,以為新生從高考突然進入低壓的學習環境,容易出現懶散迷茫等情況,而大四學生面臨就業壓力,需要學校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同時,要發揮好班級心理委員作用,指導心理委員要以耐心、溫柔的態度了解學生情況,并賦予心理委員一定的工作職責,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輔導員,及時應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并且,這一措施同樣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來實施,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時在教學平臺上進行心理測試,對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分析,同時也能通過微信等新媒體社交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談話,互聯網為媒介的通話方式更能使學生降低防備心,引導學生傾訴煩惱與憂慮。
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緩解學生心理問題,需要教師對學生心理狀況有充分的了解,還需要學生愿意根據教師指導來排解壓力。所以如何了解學生情感特點、協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這就需要學生對教師具備一定的信任,學生愿意跟隨學校或教師的指導進行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心態。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中,應當注重學生的情緒變化,尊重學生個性,要懂得以良好、溫柔的心態同學生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平常的日常交往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過度打罵和批評,嚴格按照課堂時間制定教學計劃,要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才能讓學生愿意對教師敞開心扉,傾訴心中的不良情緒,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制定計劃,幫助學生正確排解壓力、緩解焦慮情緒。
在新課改開始之前,學校更加重視學生的應試能力,以及課堂學習的分數轉化率,忽略學生核心素養和心理健康,所以情感教育沒有得到重視。但高校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迷茫和焦慮,學校與教師忽視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會導致學生養成錯誤的學習觀念,無法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所以要在在突發衛生事件背景下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就要從日常的教學計劃入手,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向學生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和自律的優秀性格特點,協調學生因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急劇發生變化的心理情感,幫助學生正確對待人際關系、對待日常學習,同時倡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為學習生涯設定正確的奮斗目標,讓學生能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到大學學習中。
在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和學習壓力增大,容易產生焦慮情緒,造成心理健康問題,這時高校和教師應當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并加以輔導和開解,幫助學生以健康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