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睿 朱 云 周珈聿
(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1400)
2017年下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偉大舉措。由于“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們國家民生的根基,所以把如何解決好上述問題就成為我黨民生工作的工作重心。次年的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現如今我們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是全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初,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發布了中央一號文件,以進一步指導“三農”工作,該文件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整個文件一共5個部分,包括文件總體要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逐步增強我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指導和領導。該文件的頒布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大踏步進入前進的時期。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役完美勝利到鄉村振興逐步推行,如何將鄉村文化振興戰略順利施行則是重點關注的問題。現如今,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中就顯得更為明顯,同時我國仍處于并且依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特征也在農村地區顯得更為明顯,特別是在眾多少數民族匯聚的西南農村地區。正因如此,在少數民族聚集的農村地區如何利用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就值得進一步研究。
貴州省作為西南相對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該省民族成分一共有56個,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羌族等18個民族,其中17個為少數民族。由于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并且少數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鄉村地區,又因為該地區均有非常深厚的少數民族傳統特色文化,因此本研究以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為例,找出適合于本省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推動途徑,為更好地推行少數民族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以推動本地州市乃至本省的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理論參考。
貴州省坐落于我國的云貴高原,東部緊靠湖南,南部緊靠廣西,西部與云南接壤,北部連著四川與重慶,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畢節、銅仁6個地級市,黔東南、黔南、黔西南3個民族自治州。貴州省作為少數民族人口眾多的省份,該省居住民族達到56個之多,其中的世居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羌族等18個民族。同時在黔西北地區還分布有穿青族等暫未列入我國56個民族范圍內的民族,貴州省民族人口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貴州省民族人口情況表
由表1可以看出,雖然貴州省在人口民族分布上漢族占大部分,但是也有占比約38%左右的少數民族,并且這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居住在農村地區。因為精神文明建設主戰場也在農村地區,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對于貴州省乃至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通過對該省農村地區順利推進其精神文明建設,以此來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深化和鋪開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去年以來,貴州全省全力創建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活動,持續深化和創建文明城市等五大創建系列文明活動。在持續深入和改革之中,以創立文明城市為主色調為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行提供保障,并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黨建等全方位推進深化工作。不僅如此,該省以“人民的城市由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為相關工作的工作重點,通過以文明城市為目標對全省城市進行打造來鞏固精神文明建設的創建成果。
不僅如此,貴州省專門針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戰略思路,以塑形與塑魂并重為工作準繩,繼續深化推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農村鄉村文化助推活動,持續推進農村地區居住環境的進一步治理,“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等科學文明活動,并且將新時代的文明實踐中心的試點工作持續性推進;積極推動省、市(州)和縣三級機關創建文明單位全覆蓋,各行業各系統廣泛開展具有行業文明特色、職業文明特點、崗位文明風采的創建活動;進一步助推“樹家庭美德、揚文明新風”等科學文明的鄉村系列活動,在全省農村地區廣泛開展文明和最美家庭等家庭文化創建活動。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全國文明鄉村一共有149個,全省文明鄉鎮247個,全省文明村450個,同時全國文明單位155個,省級文明單位1030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499個;全國文明家庭8戶,全省文明家庭127戶;全國文明校園21所,全省文明校園115所。
雖然近年來,全省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總土地面積約為9.7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55.5%。還有253個民族鄉需要更進一步推進貴州省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以助推該省和地區的鄉村振興戰略順利進行。
通過上文對精神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意義以及貴州省現狀,目前該省精神文明建設主要工作內容與成就的描述,找出適合于該省依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路徑,希望對該省今后的鄉村振興戰略,特別為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持續性深化提供一些幫助。
目前,貴州整個省份有46所大專高校、接近40萬人在校學生,近200所中專學校、近60萬人在校生,相較于貴州省本科院校的72所,貴州省中高職院校在數量和專業覆蓋面上有著較大優勢。
近十年以來,我國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討論與政策方針制定,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對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詳細闡述,再到國務院頒布實施意見,依次開始逐漸確定以分類考試為主,進行全方位評價和多渠道錄取的新入學模式。我國初中應往屆畢業生不再只參加普通高中考試這一種入學考試方式,而是可以結合學生自身情況,自行選擇參加分類招生考試還是普通高中考試。目前,在貴州省教育廳的統一領導下,該省分類招生考試的考生入學資格評價體系逐步完善,中職院校應、往屆畢業生需要參加由省教育廳組織的文化考試和由學校自行組織、省教育廳統一安排的高職院校自主面試。對于普通高中應、往屆畢業生來說只需參加自主面試,面試通過即可取得入學資格。相較于普通高考,分類招生考試賦予了大專院校更多的選擇自主權,也給予了廣大考生更多的入學機會。只有更多的農村地區考生,尤其是少數民族農村地區考生進入大學進行就讀,才能讓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該地區考生反哺其少數民族農村地區,這將有助于改變現如今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只種莊稼的思想,也有助于為鄉村振興文化戰略相關項目增添新想法新思路。
在目前教育的新形勢下,分類招生考試和普通高考并行的新模式給予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的考生選擇進入大學校園就讀的機會。但相較于普通高考,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對于分類招生考試了解甚少,甚至認為分類招生考試不能取得與普通高中考試入學的考生一樣的學歷和文憑。對于此情況,貴州省可以依托職業院校眾多,輻射較廣的優勢,大力宣傳高職分類招生考試政策,以及學生就讀期間獎助學金政策,讓考生及其家長充分認識到分類招生考試的優點與便利性。這將利于解決大專院校招生優勢要弱于其普通高校的狀況,也有利于更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年輕一代知識深度和廣度,為進一步推進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以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奠定基礎。
貴州省一直以來都是民族眾多、農村地域廣闊的省份。根據黨中央對外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到,繼續深化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群眾的新一代精神面貌,倡導健康、文明的新農村生活,以此來不斷提升農村地區的社會文明程度。針對于此,首先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進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生活,將文明健康的價值觀與農村地區如今的農業活動相結合,為持續深化和施行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奠定思想基礎。
由于培養與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提高我國廣大人民精氣神的基礎工程,因此推進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融合進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人民群體的精神世界中,從而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不僅如此,也應選取符合當地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地方色彩的方法來培養與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讓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首先在平常生活中,鄉村黨組織應注重帶頭模范的宣傳,持續對社會主義新時代新人培養工程的各項投入,推出一批實實在在的、在廣大農民群體之中的新時代農民先進帶頭人,讓新時代的農民群體有榜樣、有目標。不僅如此,也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的法治化進行結合,讓法治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同時,鄉村黨組織應持續深化相關宣傳教育。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深入開展學習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廣泛舉行相關主題宣講、定期大合唱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持續深化宣揚民族以及時代精神,引導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大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明。宣揚最廣大的農民團體在長期艱苦的磨難中形成的偉大創舉、奮斗和團結精神,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和追夢人。不僅如此,也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和鄉村內部議事會等當地事項決策機構的引領作用,引導地區少數民族群眾自我約束、管理和提高,牢固樹立勤儉節約觀念,努力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時代新風。
必須將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加大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和師資引進和培養力度,特別是注重農村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網絡媒體設施和校舍設施建設,在地區中增加社會教育培訓設施的建設力度,讓廣大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民群眾能夠定期接收到不同的社會培訓。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應加強社會保障,進一步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供便民、利民的就醫條件,加大衛生設施條件和資源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告,我國取得脫貧攻堅戰役的偉大勝利。雖然脫貧攻堅圓滿收官,我國取得巨大成就,但產業持續性振興不能收官。我國的鄉村產業有其獨有的自身發展規律,應注重長期培育和穩定支持,積極拓展產業聯農增收空間,把就業機會更多地留給地區群眾,把產業增值更多留在鄉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農村地區。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貴州省在各地發展了大批產業扶貧項目,短時期內實現對貧困戶的覆蓋,極大地促進了脫貧增收。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這些產業依然要培育壯大,也需要提前謀劃應對難題。比如如何加強其抗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的能力等。貴州省可以借鑒本省發展較大較好的扶貧項目,利用發展經驗,結合各地區自身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優勢,持續用力推進規劃實施促進產業持續發展。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以脫貧攻堅為主線,積極探尋發展改革之路、思考發展改革的新思路,以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指導,以把夯實拓寬脫貧攻堅勝利果實影響面作為重要指標,實事求是量體裁衣地發展特色種植業和森林生態養殖業并打造成廣大群眾的增收致富大產業鏈,為擴展脫貧攻堅勝利果實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打下堅固的基礎。同時該鎮大力開展土地流轉,在當地農村合作社的帶領下采取入股形式,只要在基地中工作就有相應報酬,既保證了項目的持續進行也確保廣大群眾有穩定收入。
貴州省作為少數民族種類繁多的省份,可以以農業為基礎,以少數民族文化為特色,大力開展特色優質項目,發展民族特色鄉村旅游、民族特色體驗等具有民族特點的項目,讓該地區農民群眾在家就能找到工作。這可以使得將鄉村振興的階段性成果反哺至精神文明建設中,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更好的經濟基礎,從而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
本文以國家相關政策為準繩,以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為主線,選取少數民族分布較廣的貴州省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該省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進一步分析,發現這部分地區民族特色濃郁,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到位,產業扶貧正穩步進行中。雖然如此,但是就目前來看,職業教育還需進一步深化,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仍需持續進行。針對于此,貴州省可以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滲透廣度和深度,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積極開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并持續推進產業振興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