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五常中心小學 浙江杭州 310023)
在紙立體構成的相關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挖掘紙材料與立體構成之間的創作創新點,引導并啟發學生利用不同的手法展現迥異的立體造型,并在其中賦予自身的創作理念與思維,進而持續深入地挖掘紙材的變化。同時,介于立體構成的學習難度較大,教師還需要平衡課堂氣氛,積極結合小學生的學段特點,制定直觀、簡潔、趣味的教學模式,推動學生去感受紙材與設計相結合的魅力,使學生能夠從根本上喜愛紙立體構成,并打下一定的設計能力。
通常定義上來講,立體構成是一種以綜合性材料為制作途徑,以視覺、觸覺呈現為基礎,將造型要素按照一定構成原則進行排列的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與特點。正如上文所說,本文所討論的是紙立體構成的小學美術教學,這種教學旨在引導孩子們擴寬形象思維,鍛煉以立體形象概念為主的抽象思維,并使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的設計力,懂得將各種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組合,這便是紙立體構成最大的教學意義。其次,學習紙立體構成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手工制作能力,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與耐心,并使學生們變得更加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并總結問題。這樣一來,其美術表現力與創新思維就會得到顯著提升,進而豐富美術教學質量。最后,學習紙立體構成還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其更加活躍地加入到課堂中來,促進自身“手腦合一”能力的提高[1]。
現如今紙立體構成的理論與教學體系,還是承接自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其本身是一種材料型的造型基礎學科,并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變成高校設計專業的三大構成必修課程。投射到小學美術的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將立體構成的內容進行拆分重組,以此來降低難度,使其更加適用于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筆者認為,在教學時首先要為學生科普紙立體構成所需要的制作材料,為他們事先講解實踐注意須知,避免出現一些工具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使其在科學正確的指導下進行學習與實踐。一般來說,紙立體構成最為危險的工具就是手工刀和剪刀,所以在教學時,要拉開學生座位之間的距離,避免在制作過程中發生誤傷。教師可以運用PPT演示文稿對各種工具進行一個功能說明,并清晰標注在使用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點。同時,在進行裁剪、切割、粘貼等行為時,要經常巡視,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工具,全力建設安全實踐課堂。
古代著名學者張載曾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這句話深刻地體現出學習興趣對于個體接受新鮮知識的重要性。在紙立體構成的教學中,如果教學方式不得當,很容易產生課堂氣氛枯燥乏味、教學過程模糊片面等現狀,直接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心理,繼而消極怠學,嚴重者甚至會對立體構成產生煩躁的情緒。所以,當進行紙立體構成教學時,一定要動用現代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生動稚趣的教學環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們的畏難心理。筆者在實際教學時,一般會用多媒體投影儀,為學生播放紙立體構成的短視頻教學紀錄片,不求學生馬上理解,而是讓其通過視頻的形式大概了解一下紙立體構成的制作步驟和形式,為接下來進行制作手法的講解奠定基礎。具體來說,筆者曾經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過b站上很火的原創紙立體構成教學視頻——《櫻花立柱》,并通過這個視頻的播放,讓學生們大致了解如何進行框架構建、雕刻、折疊與粘合,從而提高他們創作紙立體構成的興趣,激發學習欲望。
紙立體構成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教學,有的是將繪畫與紙立體相結合,有的是純粹的紙立體構成,但無論哪種形式,都需要創作者依據紙材料的不同特質,運用合適的手法來進行制作,以此來呈現優秀的視覺效果。紙立體構成的創作手法有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多切多折、拼貼、粘結等,因此教師和教學視頻的示范在課堂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并需要時刻保持直觀性。基于這樣的目的,筆者認為教師最好提前在課下錄制好微課視頻,從正上方進行拍攝,避免手部動作遮擋住制作過程。同時,紙立體構成按照組成部分來說,分為紙浮雕(鏤空雕)、線構成,點塊構成、柱體構成、幾何構成,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觸控白板等教學設備,展示以往一些經典的紙立體構成作品,并隨時在屏幕上進行畫取,講解這些組成部分具體是如何制作的,制作完成后又如何通過一定的設計法則來進行美觀的呈現。繼而總結創作思路,助力培養學生的立體構成意識。在筆者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就為學生準備了很多紙立體構成的教學微課,并細心通過剪輯軟件配上字幕與貼心提示,方便學生對照字幕和制作過程,更好地理解折、切、剪、貼等手法。比如,在最基礎的教學時,可以先為學生示范直線與曲線折疊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扭曲、卷曲、螺旋曲等彎曲方式,這樣非常有助于學生掌握不切多折的技法。同時,卷曲手法與切割手法通常也一起使用,切割包括直線、曲線切割,挖摳等,在學生進行完多切多折后,就比較適用于用卷曲手法制造起伏,增添作品的律動感[2]。

不切多折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理論性的知識與示范,都必須通過實踐來印證與鞏固。要想真正讓學生理解紙立體構成的奧妙,就必須組織創意實踐,在創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制作方法。筆者在曾經的一次教學實踐教學中,便以“春天的花朵”為創作主題,讓學生綜合運用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多切多折、拼貼、粘結等手法,制作一組花朵的紙立體構成作品。在開始實踐前,筆者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花朵的造型特點,分析其花瓣的遮擋關系與結構,然后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紙立體構成手法進行造型創作。在這次創意實踐中,筆者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剪、折、卷的手法能力,并綜合鍛煉其設計疊加的思維方式。正式開始實踐前,筆者讓學生選取不同的花朵作為參考素材,比如說紫羅蘭花,就需要用一切多折的方式制作花瓣,然后在將制作好的花瓣合理粘貼在一起。再如,菊花更多地運用線條卷曲的方式進行構成拼貼。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紙浮雕(鏤空雕)、線構成、點塊構成、柱體構成、幾何構成等內容的實踐,幫助學生構建幾何空間思維,切實培養他們的抽象能力。綜上所述,學生要依據創作目標來選取合適的手法,將老師教的知識舉一反三,使其真正為自己所吸收[3]。

學生作業
美術是一門兼具實踐與創新思維的藝術學科,尤其是對于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這樣的設計學知識來說,更需要實踐與認識的協調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筆者深刻地認識到紙立體構成的教學要構建一個直觀且綜合的課堂架構,使孩子們在學習時不斷深入研究空間形態的美學構成,盡可能地運用三維性的視覺語言進行美術表現,進一步豐富自身的美學語境,提高對立體美的認知,從而將其貫穿到今后的學習中,創造更為和諧的視覺形態與空間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