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光 喬德瑞 聶晨睿 張紅勇/晉中職業技術學院 030600
貓皰疹病毒1 型屬皰疹病毒科,甲型皰疹病毒亞科,是具有囊膜的線狀雙股DNA 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弱,對酸和脂溶劑敏感,56℃ 4~5min 滅活,但4℃下可持續5 個月具感染力。
本病主要感染貓科動物,其中2~6 月齡幼貓易感,發病率可達100%,病死率20%~50%。病毒通過直接接觸和飛沫傳播,經由口鼻、結膜等途徑進入體內,進而引發鼻黏膜上皮細胞裂解性感染,并借此傳播至結膜、咽喉、氣管、支氣管,出現局部多發性壞死。感染后24h 開始排毒,持續數周。此外,病毒也可在神經元細胞內復制增殖,即使康復后病毒依然可以潛伏于貓三叉神經結內造成慢性潛伏感染,潛伏期病毒僅保留基因組,最大程度逃避免疫監視,使病毒長期潛伏而不被機體清除。導致約80%的貓感染該病毒后終身帶毒,當此貓遇到發情、分娩、泌乳、環境轉換、類固醇藥物等誘發病毒再活化應激因素時,可引起病毒再活化且排毒,呈應激性間歇性散毒。所以傳染源包括急性感染期的貓及慢性潛伏感染排毒的貓。此外,本病也可以垂直傳播,導致胎兒死亡或出生后帶毒。此外,皰疹病毒在演化中形成了免疫逃逸機制,通過合胞體逃避體液免疫,急性感染期通過病毒表面的分子模擬逃避機體細胞免疫。
主要引發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及眼部疾病。幼貓常出現粘膜表面糜爛及潰瘍、鼻炎和結膜炎,其中角膜樹突狀潰瘍被認為具有診斷特異性。典型的癥狀包括發熱、厭食、漿液性眼鼻分泌物、結膜充血、打噴嚏,也可能造成原發性肺炎及病毒血癥,繼而引發全身癥狀和死亡。常與杯狀病毒、衣原體、波士桿菌、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造成多病原呼吸道綜合征。而這些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癥狀相似,很難通過臨床癥狀進行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檢測進行診斷。
3.1 病毒分離貓皰疹病毒能夠在F81 細胞內增殖并產生細胞病變,所以該方法可以確切反映出具有增殖能力的病毒存在。但貓皰疹病毒對環境抵抗力弱,對病毒保存要求高加之耗時;更重要的是,無癥狀的攜帶貓分離的病毒檢測結果不具有診斷意義,導致臨床中不常用此方法確診。
3.2 血清學雖然可通過血清中和試驗或ELISA 檢測血清中抗體來診斷,卻不能區分疫苗和野毒抗體,并且抗體滴度與癥狀未呈現正相關,所以血清學檢查在診斷上意義不大。

3.3 分子生物學包括普通 PCR、巢氏 PCR、實時熒光定量 PCR 技術等都可用于貓鼻支檢測。但該方法靈敏度太高,檢測結果與疾病狀態可能無關。如PCR 陽性結果可能代表少量病毒排放或病毒潛伏感染,未必代表目前癥狀由皰疹病毒引發。而熒光定量PCR 檢測到的病毒濃度信息,如鼻或眼分泌物中呈現高病毒濃度時,代表病毒復制活躍,可能與臨床癥狀有關,如濃度低時代表潛伏感染。但現有的PCR 方法無法區分疫苗毒與野毒感染,所以結果依然需要謹慎判斷分析。
4.1 賴氨酸賴氨酸一度成為寵物診療機構治療的貓鼻支提倡的處方,但臨床試驗證明在患有慢性皰疹疾病的貓,只有終生每日使用賴氨酸治療才可能有益,而只在急性發作或復發期治療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癥與眼部疾病是無效的,甚至可能對皰疹病毒在貓體內的復制具有增強作用。所以這只是一種輔助治療,為更好的控制病情,可能必須使用抗病毒藥物。
4.2 干擾素雖然已有相關臨床研究證明了干擾素具有治療效果,但目前并未批準干擾素在寵物臨床中的使用,仍需進行更多的臨床治療試驗進一步評估干擾素對于貓鼻支的治療效果。
4.3 核苷酸類抗皰疹病毒藥物此類無環核苷類似物通常用于人甲型皰疹病毒的全身治療,包括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噴昔洛韋(及其前體藥物泛昔洛韋)。這些藥物都需要3 個磷酸化步驟才能被激活。第一步必須由皰疹病毒吸收后由病毒內胸腺激酶催化,后兩步則需要宿主激酶磷酸化形成三磷酸化合物,抑制DNA 聚合酶從而阻斷DNA復制發揮抗病毒效果,而宿主的不同直接會影響藥效。如阿昔洛韋在臨床治療貓鼻支雖然有效,但其抗病毒效力低且生物利用度低,而加大劑量又造成了骨髓抑制和腎毒性限制其使用。泛昔洛韋是目前臨床使用最廣泛的貓鼻支藥物,是活性化合物噴昔洛韋的前體藥物,但泛昔洛韋需要脫乙酰才能轉化為噴昔洛韋,而貓無法轉化,只能提高劑量達到治療效果。這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副作用風險。
4.5 疫苗疫苗免疫是重要手段,但現階段疫苗不能完全防止病毒感染,僅能減少潛伏于三叉神經的病毒載量,減少病毒排出。在治療方面,貓鼻支的治療性藥物主要包括賴氨酸、干擾素及阿昔洛韋、泛昔洛韋、噴昔洛韋等核苷酸類抗皰疹病毒藥物。但也是由于診斷手段缺乏,導致藥物效果評價存在爭議。
雖然貓鼻支并非烈性傳染病,但其感染后終生帶毒、慢性潛伏期感染與復發的特點,導致目前并沒有簡單地檢驗方式可以測得此潛伏狀態,成為臨床診治難點。總之,貓鼻支的研究任處于初期,但隨著更多診斷方法應用于寵物,以及對當前可用藥物的不斷試驗,在未來有希望出現確定的診治貓鼻支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