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芳/河南省長葛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461500
仔豬自斷奶后進入保育階段,由于斷奶后飼養管理方法、飼料性狀、營養供應以及仔豬體內母源抗體含量的變低或消失都會造成仔豬的應激反應,如果不能進行良好的飼養管理,仔豬容易出現食欲減退,消化機能紊亂,腹瀉,生長發育遲緩,飼料利用率降低,料肉比升高的現象。
哺乳仔豬的健康狀況和體重對保育階段的發育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仔豬出生后應當在擦干身上的黏液后注射豬瘟兔化弱毒苗進行超前免疫,過1h后進行哺乳。為防止新生仔豬腹瀉,可以口服鏈霉素或硫酸慶大霉素。初乳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同時維生素和蛋白質的含量也很高,能夠給仔豬足夠的營養并為仔豬提供抗病能力,所以要給仔豬飼喂足量的初乳。3 日齡時要進行鐵制劑的補充,7 日齡用亞硒酸鈉進行硒元素的補充,15 日齡可以使用長效強力霉素等抗菌素進行疾病的預防。為了仔豬能夠更好的適應保育過程,應當盡早進行補料,補料的過程不僅能夠給仔豬提供充足的營養,還能夠促進消化系統盡早成熟,通常在3 至5 日齡即可對仔豬進行補料。從2周齡開始應當將仔豬哺乳飼料逐步轉化成斷奶飼料,飼料的狀態也應當從液態逐漸轉變為固態,過渡的過程中可以用濕拌料來減少斷奶的應激,同時飼喂的次數、時間和給料量也要進行逐步的調整,讓哺乳仔豬能夠平穩的過渡至保育期。
仔豬進入育肥舍前應當對豬舍進行徹底的打掃、沖洗和消毒,消毒范圍包括地面、墻面、窗戶、飲水槽、飼料槽等,同時對豬舍內的門窗、明溝、暗渠、欄位等設施進行全面的檢查,對需要修繕的進行及時修繕。在進豬前要將溫度控制在28℃~30℃之間,夏天略低,冬天略高。濕度保持在60%~70%之間。
發酵床作為一種新型的墊料具有能夠減少糞污不良氣味,降低清理糞污頻率的目的,這一技術原起源于日本,后引進我國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就高床和發酵床進行保育豬的飼養問題,有學者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保育豬使用發酵床時,在冬季死淘率和腹瀉率均有所降低,還能夠減少飼養管理人員的管理強度,可以廣泛應用于保育豬的飼養管理。
當仔豬進入保育舍后,可以根據仔豬的狀態判斷環境溫度是否適宜,當仔豬扎堆取暖,則證明環境溫度較低,如果仔豬非常分散且遠離光源則證明溫度較高,一般情況下仔豬進入保育舍第一天的圈舍溫度為30℃,第三天下降1℃,第七天再下降2℃,二周后再下降2℃,直至下降為20℃左右。另外,要保證保育舍的通風換氣,維持圈舍內空氣的質量,在保證圈舍溫度和濕度的同時注意通風量的控制,通風可以有效的降低圈舍內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的含量,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空氣中的粉塵污染也是仔豬發生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應當盡量控制養殖密度,在日常的操作過程中動作要盡量輕柔,以減少空氣的粉塵污染。一些養殖場使用沖洗清糞的方式進行圈舍的清理,此時應當減少沖水的次數,當沖洗過于頻繁時,圈舍內的濕度會明顯增加,降低舍內的溫度,這樣不利于圈舍內溫度的控制,當圈舍內的濕度高于80%時,高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更容易引發疾病,同時沖水還容易水流直沖仔豬,造成應激。
嚴格進行消毒,制定科學的消毒制度,生產區大門和養殖場門口都應當配備人員消毒間和車輛消毒池,當車輛進出廠區時要充分壓過消毒池,做到徹底消毒,當人員進入廠區時,應當先更換衣物,在經過有紫外線照射的消毒室或有噴霧消毒的通道。消毒液可以選擇2%~5%的漂白粉澄清溶液或2%的氫氧化鈉溶液。豬舍內的環境要及時進行清掃,保持干凈、干燥,圈舍內的糞污不得堆積,飼料槽和飲水槽也應當每天進行清理和消毒,消毒的藥品要選擇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品。重視滅蟲和滅鼠工作,很多疾病都是經過蚊蟲或嚙齒類動物進行傳播的,所以可以用菊酯類的殺蟲劑和抗凝血類的滅鼠藥進行滅蟲滅鼠,減少圈舍內的蚊蟲、老鼠的數量,每隔3 個月應當進行一次,這樣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
很多養殖場仔豬斷奶后進入保育階段都是采用“母走子留”的方式,即斷奶仔豬在產房再飼養一周后逐漸轉入保育舍,在這一周中以減料、定量、分餐為原則進行飼喂,每餐給的飼料量應當適量,不能過多,每天采食次數應在7 至8 次之間。這一階段如果仔豬出現采食量驟減無需特別擔心,大多是由于離開母豬后的焦慮情緒導致的,經過1~2d 后就會逐漸恢復,但如果長時間采食量降低則需要考慮是否是疾病導致的。這種采食量忽高忽低的變化很容易導致仔豬消化不良,出現腹瀉、下痢等癥狀,所以需要在這一階段進行控料。
仔豬的飲水量和采食量息息相關,當仔豬飲水量正常時,采食量也會比較正常。有研究表明剛剛進入保育舍的仔豬需要花費30h 以上的時間飲水,所以應當合理的配制飲水器的位置和數量,訓練仔豬有序飲水。飲水器的選擇以鴨嘴式的為佳,選擇合適的安裝位置,安裝高度要以圈舍內最弱小的仔豬肩部為標準,讓每一頭仔豬都能順利飲水,每十頭仔豬應配制一個飲水器,十頭仔豬為一個圈舍時最少要安裝2 個飲水器,避免出現競爭性缺水的現象。
養殖模式上,應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這樣能夠更好的控制疾病的傳播,避免豬群內出現某一種疫病反復出現的現象,且更便于飼養管理。對于分群來講,應當將體重、身高、年齡相近的健康仔豬分在同一圈舍內進行飼養,挑出體弱、生長遲緩或身體素質較差的仔豬單獨飼養,最好是維持原窩,一欄一窩,如果飼養規模較小則可以使用一欄10 至20 頭保育豬進行分群,最多不超過30 頭,否則容易出現空間競爭,也會增加疾病的發生,以“拆多不拆少、夜做晝不做、留強不留弱”為原則進行養殖密度的調整。剛分群的仔豬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飲食、休息以及排泄的習慣,在這一階段應當進行調教,這樣能夠讓仔豬迅速的區分進食區域、休息區域、排泄區域,以保持圈舍內的衛生,給糞污清理提供便利條件。另外,還要對殘次豬進行及時的淘汰,殘次豬主要是指生長發育較為緩慢,發育不良或反復患病的豬,這部分豬飼養成本較高,且不易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所以應當及時淘汰。

疾病的預防是生豬養殖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只有保證生豬的健康才能追求提高平均日增重,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大多數疾病的預防依靠疫苗的免疫注射,各個養殖場應當根據當地的生豬常發疾病進行免疫程序的制定,同時在注射過程中要做好免疫記錄,實行一豬一卡,每頭豬每一種疫苗的免疫時間、免疫方式、注射劑量、疫苗類型等均應當詳細劑量,當生豬轉群時,免疫記錄應當跟隨生豬進行轉移,不能隨意調換,以免發生疫苗漏免或重復免疫的現象。在保育豬的疾病預防方面,不僅僅要對仔豬進行疫苗的接種,更應當注重懷孕母豬的免疫,在懷孕母豬生產前對母豬進行k88 疫苗的接種,在仔豬出生后1 周再進行一次注射,這樣可以更好的避免仔豬黃白痢的發生。另外,仔豬還應當在2 周齡時進行大腸桿菌疫苗的接種、3 周齡時接種藍耳病疫苗、6 周齡時接種口蹄疫疫苗、9 周齡時接種豬瘟疫苗、10 周齡時進行偽狂犬疫苗的接種,這樣的免疫程序能夠很好的保護仔豬不受大多數疾病的威脅,降低發病的幾率。目前,我國一些規模化生豬飼養場經常使用復方藥物或長效抗生素對保育豬的疾病進行預防,按照藥物種類可以分為抗病毒類藥物、抑菌消炎類藥物以及免疫調節類藥物,在藥物選擇過程中應當盡量挑選對保育豬影響較小的、代謝比較快的、休藥期短的藥物進行使用,在藥物使用的過程中應當進行詳細的記錄,避免出現未滿休藥期就進行屠宰的情況,也有的養殖場使用黃芪多糖等中藥進行疾病的預防,實踐表明這樣的藥物預防能夠提升生豬的免疫能力,發病率大大降低。
隨著市場對豬肉的需求量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規模化生豬飼養場應運而生,保育豬作為生豬養殖環節中較為重要的一環,在飼養管理方面更需要科學、細致,嚴格的進行環境控制,給生豬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間,配制營養均衡的飼料,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選擇科學的飼養管理模式,做好疫病防控的免疫接種,只有這樣才能讓保育豬更好的生長發育,更好的發揮其生產性能,為養殖場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