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國俊/重慶市秀山縣農業農村委員會 409900
1.1 肉用犢牛的飼養根據犢牛消化生理變化的規律,在一月齡內主要以母乳為營養來源。大約從15~20 日齡開始吃草料,3 月齡后小牛四個胃的相對比例才接近成年牛,這時從草料中獲得的營養開始超過從乳中獲得的營養,到5 月齡后主要以采食草料為主。
做好輔助哺乳工作,保證犢牛盡早吃上初乳。犢牛出生后很快就會慢慢站起來靠近母牛尋找奶吃,當嘴接觸母牛的乳房,便能吸吮母乳。應注意如個別犢牛不會尋找乳頭,可將奶水擠到手上,伸向犢牛口內任其吸吮,同時將犢牛引向母牛乳頭部,反復幾次,小牛便會自己尋找乳頭吃奶。有些初產母牛因乳房被毛長而密,犢牛吸吮時有痛感而不讓犢牛吃奶,這時應將母牛乳房被毛剪短,并在乳頭上涂潤滑劑(如凡士林),以減輕痛苦。犢牛吃奶時,可用手在母牛前身抓癢,并用口令配合,分散其注意力,經數次訓練后,母牛就習慣給犢牛哺乳。總之要保證犢牛在出生后0.5~2h 內吃上親生母親的初乳。有時因母牛膘情不好、母乳不足、產后母牛死亡或母牛患有傳染性疾病等不能飲用母乳,一是可將犢牛過哺給其他泌乳好的母牛(保姆牛);二是可在頭三天喂用配制的人工初乳(鮮牛奶1kg,生雞蛋2~3 個,新鮮魚肝油30g,蓖麻油50g,充分拌勻,隔水加熱至38℃)。
及時補喂固體飼料。肉用哺乳母牛產后1~2 個月左右泌乳量開始下降,特別是本地母牛產奶量低,完全靠隨母哺乳遠遠滿足不了犢牛的營養需要,不能充分發揮肉用牛的生產潛力。因此,除了犢牛隨母哺乳、放牧吃草外,應從0.5~1 月齡開始提早訓練犢牛采食精料和青干草,以促進瘤胃的發育和營養需要。
1.2 肉牛的育肥
1.2.1 育肥原理及增長特點從營養角度來看,肥育就是滿足維持需要之外的營養積累。也就是在不影響正常消化吸收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圍內提供的營養物質越多,肥育速度就越快,獲得的日增重越高、出欄時間也越早。因此,在肉牛生產中最好在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盡量按飼養標準滿足其營養需要,保證肉用牛的正常生長發育。其增長特點是:在滿足營養需要的條件下,12 月齡前牛的增重很快,性成熟時(12~18 個月)呈加速生長,之后至成年(4 歲左右體成熟)體重維持基本不變。在肉牛生產上應根據體重增長的特點,在生長發育快速的階段給予豐富營養,便能充分發揮其增重效果,達到高產低耗的生產目的。一般在達到體成熟的1/2~2/3 時屠宰比較劃算。肥育時間的長短一般以獲得最大的飼料報酬為原則。經驗證明,成年牛約需3~4 個月育肥;架子牛約需3~4 個月育肥;幼齡牛需6~8 個月育肥。
1.2.2 育肥方式(類型)按育肥年齡可分為幼齡牛強度育肥、架子牛育肥、成年育肥。
1.2.2.1 幼齡牛強度肥育法 幼齡牛(1.5 周歲前)強度肥育法是指犢牛斷奶后立即轉人肥育期,采用高營養飼喂法,使其日增重保持在1.2kg 以上,1.5周歲時屠宰,活重達400kg 以上。這一方法可以生產較多的優質牛肉,但精料消耗大,宜在飼料資源豐富的地區推廣。
1.2.2.2 架子牛肥育法 架子牛(1.5~2 周歲)肥育法是指將犢牛自然哺乳至斷奶,充分利用青粗飼料及農副產品吊架子飼喂到16~18 月齡體重達250kg 以上(稱為架子牛),再經4~6個月的肥育期,體重達400~500kg 時出欄。
1.2.2.3 成年牛育肥 成年牛肥育是指將生長發育已完成、達到體成熟年齡(3周歲)以后的牛育肥,主要為役用牛、乳用牛和肉用母牛群中的淘汰牛通過利用含能量水平較高的日糧進行3~4個月左右的短期強度育肥,加強脂肪的沉積,改善肉質,增加產肉量,體重達400~500kg 時出欄。成年牛育肥按肥育方式劃分為放牧肥育、半舍飼半放牧肥育和舍飼肥育。
(1)放牧肥育
放牧肥育是最經濟的肥育方法。放牧肥育一般可開始夏季,止于初冬。成年牛肥育放牧肥育的時間一般大約需3~4 個月。
(2)半舍飼半放牧肥育
一種是育肥牛白天放牧,夜晚(放牧后回舍)補飼精料;另一種是育肥牛在牧草生長旺季全天放牧不進行補飼,在枯草期圈養補飼精料。精料以玉米、豆餅、麩皮為主。
(3)舍飼肥育
舍飼肥育是將育肥牛飼養在固定的場舍內,飼喂肥育日糧進行肥育的一種方式。這種肥育方式便于管理,肥育效果好,但要求有充足穩定的飼料資源,一般利用農作物秸稈、加工副產品(酒糟)、干草等進行肥育。推薦日糧搭配:青料自由采食,精料為玉米、豆餅、麩皮,粗料為干草、酒糟,食鹽適量。
1.2.3 肥育飼養
1.2.3.1 幼齡牛肥育飼養 幼齡牛的肥育主要采用舍飼肥育方式。一般從5 周期起補喂優質青精飼料。青干料自由采食,精料要求能量較高易消化,在不斷奶或喂人工乳情況下從5 周齡開始每天喂混合精料0.1kg 逐漸增加到180~200d 后每天喂混合精料2kg 以上。精料采食量占體重的1.0%~1.2%。4 周齡前的犢牛可在室外進行一定量的運動,5 周齡后要減少運動,采取限位飼養,晴朗天氣每天應堅持曬太陽3~4h,日喂三次,自由飲水(冬季水溫不低于20℃)。經12 個月的肥育期,體重達400kg 左右時出槽。
1.2.3.2 架子牛肥育飼養 架子牛肥育可進行放牧、半舍飼半放牧和舍飼飼養,我國目前主要為易地集中肥育。在架子牛階段要滿足其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重點注意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需要,使其骨骼和內臟器官得到充分發育,然后在短期內利用高能飼料加速牛的肌肉和脂肪的積累,以實現短期快速增重的目的,其日糧中,精料為主要的能量來源,豆科牧草、餅粕滿足蛋白質需要,并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酒槽等。
第一階段為驅蟲期,主要是給肥育牛只體內外驅蟲、洗胃、健胃。飼料以青粗料為主,精料喂量占體重的1.0%~1.2%,不飼喂優質苜蓿干草或苜蓿青貯料,可在飼料中加喂350mg抗菌素,提供清潔飲水和良好的環境條件。
第二階段為增體期,大約2~4 個月,使架子牛肌纖維增粗、脂肪初步形成,體重由350kg 左右增加450kg 左右。日糧粗蛋白水平為10%~12%,精粗比60 ∶40,精飼料用量可占體重的1.3%~1.5%,粗飼料主要為青草和干草。日喂2 次或自由采食。
第三階段為肉質改善期,主要使脂肪沉積,生產柔嫩多汁的中高檔牛肉,體重由450kg 增加到500kg 以上。這一階段的牛只食欲逐漸下降,后期還會出現生理性停食,增重速度下降,飼養上應采用高能低蛋白飼料,并注意保證正常反芻的最低粗纖維需要。精粗比70~80 ∶30~20。精料用量可占體重1.6%~1.8%,每天的飼喂次數可增加至3~4 次或自由采食。
1.2.3.3 成年牛的肥育飼養 成年牛的肥育飼養主要采用舍飼或放牧結合舍飼(前期放牧后期舍飼)的肥育方式。成年牛的肥育主要為脂肪沉積,肥育前對牛進行體內外驅蟲、洗胃、健胃,公牛在肥育前10d 去勢。飼料上以能量飼料為主,精料用量可占到體重的1%~1.2%,同時選擇適口性好的青粗飼料搭配,日喂3~4 次或自由采食,肥育期不宜過長,一般2~3 個月達到滿膘時及時出槽。要選擇健康、生長發育正常的成年牛進行肥育,對過老、采食困難和早期生長發育不良的牛只不宜進行肥育。
2.1 牛只選擇肥育牛只的品種、年齡、生長發育及健康情況等都影響肥育效果。一般來講,雜交牛優于本地牛,處于生長期的牛(3 歲以前)優于老殘牛。購買調運的牛只必須經過檢疫保證牛只健康無病。
2.2 舍飼管理舍飼肥育分群飼和限位飼兩大類。在舍飼肥育中,要搞好牛舍及牛體衛生,做好定槽定位或限位飼養。牛舍要保持清潔干燥,定期消毒。每天刷拭牛體2 次、日光浴2 次,限制牛只的運動。
2.3 放牧管理肥育放牧應選擇在夏秋季最好。放牧時應合理分群,避開夏天陽光直射或高溫(28℃以上)時放牧,可在早、晚延長放牧時間。夏季高溫和陰雨天氣要為肥育牛只準備簡易棚圈。
2.4 飲食管理無論舍飼肥育或放牧肥育,都必須為肥育牛只提供清潔、充足的飲水。舍飼肥育中每天飲水3~4次或自由飲水。放牧肥育,應在放牧路線中安排3~4 個飲水點;舍飼育肥飼喂次數大多數為早晚各1 次,或在夜間補飼,放牧育肥補飼1 次。并按不同牛只的情況科學搭配飼料,飼料供應要充足、穩定,不能使用霉爛變質飼料和冰凍飼料。
2.5 適時出欄適時出欄不僅能獲得質優最多的牛肉,還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出欄時間的確定主要根據牛的食欲、脂肪沉積、肌肉充實情況和市場行情等因素確定。肥育牛全身肌肉發達、肋骨開張、肩肋接合良好、臀部肌肉充盈、腿肉充實,用手觸摸耳根、胸骨、公牛的陰囊、母牛的乳房等部位,手感脂肪沉積良好,此時可出欄。若繼續肥育則食欲開始減退,日增重開始下降,飼料報酬降低,為了進一步增加肉的嫩度,可采取喂酵母片(40~50片)或適當運動等方式恢復食欲,再經15~25d 肥育即可出欄。出欄前一天牛只應停飼,只供給飲水,以保證胴體質量。在出欄前半個月應將蹄過長或蹄形不好的牛蹄修削整齊,以免運輸途中發生事故。□
